“這麼多人?”他這才醒悟過來,“我剛才隻看到了金子,根本就沒看見一個人。”
第12天不能要錢不要命
要錢,是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可是,命都沒了,要錢又有什麼用。這個道理很簡單,可是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忘記了這個簡單的道理。
永州人都會遊泳。一天,暴雨過後,河水猛漲,有五六個人乘小船橫渡湘江。渡到江中時船翻了,船上的人都遊泳過河。有一個人拚命地遊,但是遊得很慢。他的同伴回頭朝他喊:
“快點呀!你平時遊得最好,今天怎麼這麼慢啊?”
這人回答說:“我腰裏纏著很多錢,太重了,所以遊不動。”
眾人沒吭聲,隻是搖了搖頭。遊了一會兒,他累得快沒力氣了。已經遊過河的人在岸上大聲喊:
“你太蠢了!性命都保不住了,還要錢財幹什麼啊?趕快把錢扔了!快扔啊!
這人不回答,還是隻搖頭,過了一會兒,他就被水淹死了。
第13天能力勝於金錢
古人說得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與其給孩子留下財富,倒不如從小培養他們的品德與能力,如果孩子長大不成器,錢再多也枉然。
為人父母者總是辛辛苦苦的勞作,一點一點的積蓄,希望日後給孩子留下更多的財富,在他們心中,“再苦不能苦孩子。”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也要讓孩子過得比自己好,因此總希望多留下點錢給孩子。所以大多富家之子,總是不能抵抗財富的侵蝕,他們中的許多人因此終生碌碌無為。留給孩子一座金山,也總有坐吃山空的一天,而且不利於孩子的發展。因此,作為父母,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為今後麵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做好準備,而不是將目光停留在留給孩子多少存款、多少房產上。
第14天財富並不代表幸福
快樂與痛苦,隻是人的心理感受,金錢與幸福、快樂並沒有直接關聯,有錢的人內心並不一定感受到幸福,貧窮的人也不一定就痛苦,他們也能自得其樂。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年輕時就一心想發財,幾乎把所有的收入都重新投入到擴大再生產中去,積累了巨額財富。但是對於金錢的過於癡迷,使他變得出奇的吝嗇,從不讚助公益事業。他總是擔心自己的財富會失去,總是絞盡腦汁去賺錢。他的生活就是賺錢。也沒有什麼生活樂趣可言,甚至身體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到最後,終於醒悟,把自己的財富用來回報社會,度過了快樂的晚年。可以講,沒有錢,因為沒有累贅,可以無錢一身輕;而有些有錢人,因為提防他人傷害,反而提心吊膽,不得安寧。
第15天瑞士人不談金錢
不談金錢,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禮貌。不談金錢,是因為不願炫耀自己的財富,也恥於透露自己的困窘。
瑞士人都忌諱談論金錢。在你去他們家參觀時,他們對自己的房屋會津津樂道:何時購置的,自己做了哪些修整,添了多少現代化設備。如果你樂意,主人會引你到處參觀。如果居住在旅遊區,他們還會告訴你他自己家人住幾間房,哪些房間向遊客出租。這時,你應該表示欣羨,但切莫問每到旅遊季節能收入多少房租,這可能會引起他們的不快。其實,在我們國家也是一樣,人們不願別人打聽自己的私事,尤其是關於自己財產的私事更是不願讓外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