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天帶著風險創造成功
風險與成功並存。對於一個真正熱愛生活、真正想為了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而不斷創造的人來說,有風險的成功才更加富有挑戰性,更加有價值。“無限風光在險峰”,真正的成功永遠屬於冒險家。
風險與創造有著不解之緣。麵對風險,人們一般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人瞻前顧後,躊躇不定,他們更多地想到了失敗?鴉而另一種人雖然也看到了失敗的可能,但是他們卻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成功。比如,1990年,在溫布爾登舉行的網球錦標賽女子組半決賽中,網球名將、美國選手津娜·加裏森取得了勝利,而她的對手,比她體力要好得多的年僅16歲的南斯拉夫選手塞萊斯卻輸了。這是一場意誌的較量。當比賽在激烈地進行時,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發現,塞萊斯的最大對手不是加裏森,而是她自己。賽後塞萊斯垂頭喪氣地談到自己的失敗時說:“這場比賽中雙方的實力太接近了,因此,我隻想求穩,隻敢打安全球,而不敢輕易向對方進攻,甚至在津娜第二次發球時,我還是不敢扣球求勝。”缺乏冒險精神使塞萊斯最終輸了比賽。
第22天在模仿中學習創新
一些重要的發明創造往往從模仿開始。模仿是件有力的武器,它可以使你縮短研究的時間,給你有益的啟示。但創造活動本質上不僅僅是模仿,更重要的是從他人的成功中得出新的結論,提出新的認識。
一個人的成長其實是從模仿開始的,而創新活動也往往是從一種智慧型的模仿開始的。當今世界,最成功的模仿者就是日本,這可從日本經濟的神奇發展中領略一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經濟處於低穀,但日本人很快從美國等先進國家所生產的產品中獲取了靈感,對這些產品進行巧妙的模仿,並進行改進,從而生產出了技術非常先進的汽車及電子產品,並且很快占領了世界市場。這種在模仿中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知道,吸取別人經驗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創造。比如醫學上的叩診,是100多年前奧地利醫生奧恩布魯格發明的。他父親是個酒商,隻需用手一敲酒桶,就能知道桶內有多少酒。由此,奧恩布魯格聯想到人的胸腔和酒桶相似,如用手敲胸腔,不也能診斷出裏麵的毛病嗎?經過反複實驗,叩診的方法終於形成了。
第23天成功之道在於獨辟蹊徑
幹他人所不想幹的,做他人不曾想過的,這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在智者的眼裏,隻要你的思維不僵化,平淡或者困境的表麵下往往潛藏著機遇。
常聽人抱怨:“唉,這年頭創業真是太難了,能幹的事都讓人家給幹了,我還能做什麼呢?”聽起來似乎是這樣,其實不然。有的時候,做一件看似平常的事,隻要我們不因循守舊,獨辟蹊徑,照樣能成功。下麵這個故事便能說明這一點。
某地發現了金礦,人們一窩蜂地擁去,然而一條大河擋住了必經之道,人們為了能先淘到金子,都紛紛找船渡河。有一個青年站在河邊望著越來越多的淘金者,毅然放棄了自己原先淘金的打算。他想:“為什麼我非得去淘金?為什麼不可以買一條船來開展營運?即使我收的船費高,人家也會心甘情願,因為前麵有金礦呀!”他說幹就幹,不幾年,他就成了一個船隊的大老板。
第24天在平常的生活中尋找不平常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生活是平凡而簡單的,但我們要在這平凡中創造出不平凡,在單調中挖掘出不單調,這就需要我們去創新,在智慧的湧動中尋求生活的快樂和幸福。
提起發明創造,人們總覺得那似乎是件極神秘極難辦的事,與自己無關。其實在平常的生活中蘊含著極多的創新機會,關鍵是怎樣去把握。在倫敦,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飯店在激烈的競爭中生意興隆,門庭若市。原來這家飯店的廣告有些特別:“本店飲食衛生無與倫比:飯菜中任何時候見不到一根毛發!”而形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飯店中的所有廚師及服務人員均剃光了頭發。這一做法出奇製勝,因此飯店生意紅火。創造性活動不是科學家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進行或大或小的創造性活動。創造性活動並非高不可攀,隻要我們開動腦筋,改變事物固有的模式,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東西,就是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