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口訥木言,不生是非:沉默是為了更好地息爭(2 / 3)

身正不怕影子歪。時間會證明一切的。很多時候流言有粘連性,你不理會它還好些,你一理會它,它也就有了“真正的主人”,不僅不能消止流言,反倒攬流言上身。流言猶如一隻好鬥的公雞,隻要你蔑視它,不和它硬鬥,慢慢地它就沒有勁頭了。

技巧104:與人相處,不揭短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活一張嘴”是有道理的。自古以來,多少人成,成於言;多少人敗,敗於言,所以管好嘴巴,是為人處世的關鍵。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說的時候就會直說,且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三國時,西川劉璋見張魯引兵來犯,十分驚慌,別駕張鬆進言說隻要讓曹操取了漢中,西川便能安全無虞。劉璋命張鬆為使,帶著許多財物去許都。張鬆暗中畫了一幅西川地圖帶著,把蜀中的山川險要、府庫錢糧都畫在上麵,以便見機行事。

不料曹操見張鬆長相不佳,已有五分不喜歡,又見張鬆言語無禮,曹操認為“鬆有何能?”甩了袖子,便轉入後堂去了。

曹操手下有一人叫楊修,見張鬆說話狂妄,遂與他辯論。後又取曹操寫的《孟德新書》讓張鬆看。張鬆說這書是戰國一位不知姓名的人寫的,蜀中小孩也能背誦,並當場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楊修大驚,認為張鬆是個奇才。

楊修連忙見曹操,把剛才張鬆背誦《孟德新書》的事說了,曹操暗想道:“莫不是古人與我暗合?”便叫人把書燒了。次日,曹操與張鬆前去西校場看軍容。曹操問張鬆,西川是否有這樣的軍隊。張鬆說:“我們沒有這般軍隊,隻知道以仁義待人。”並說:“丞相在濮陽攻呂布,宛城戰張繡,赤壁遇周郎,華容道逢關羽,割須棄袍於潼關,這些都算得上是無敵天下的功績!”曹操見張鬆盡揭他的短處,下令亂棒將張鬆打出。

張鬆取道荊州回西川,以便探明劉備虛實,不料剛到荊州邊界,便被趙雲迎接到驛館,關羽也前來設宴接風。張鬆深感劉備仁德寬厚。

第二天,劉備引孔明、龐統親迎,設宴連飲三天。張鬆說他願為內應,極力勸劉備取西川,並把所帶的地圖獻給了劉備,還推薦好友法正、孟達給劉備,說他們可以委以重任。

張鬆與曹操“無緣”,兩個人都有責任,你怠慢我,我傷害你,以致劉備撿了個大便宜。

現實中,為了不失人不失言,就要做到不隨便傷人自尊。世間沒有完人,凡人皆有他的短處,也有他的長處。在與人談話中,要盡量避免談論別人的短處;否則,不僅使別人的聲望受損害,而且也足以表明你的為人。首先,不可在談話中借機刺探別人的隱私;其次,不可知道別人的一點短處,便見人就宣揚。

宇宙之大,談話的題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何必一定要把別人的短處當作話題?你所知道的關於別人的事情不一定可靠,若貿然把你所聽到的宣揚出去,有可能會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然而說出去的話收不回來,當事後完全了解真相時,你還能更正嗎?

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傷害他人的話都是不好的。故意的是卑鄙,無意的則是草率。傳播傷害他人的流言,有時是出於忌妒、惡意,有時是為了揭示別人不知道的秘密來抬高自己的身價,這些都是不能令人容忍的事情。

在人們的談話中,有百分之九十是閑聊,許多人閑聊的話題是議論和誹謗別人。多數人都覺得,談話中如果少了品頭論足,就會像摻了水的酒一樣淡而無味。人們最大的興趣除了自己就是別人,這本身並沒有什麼錯,因此,並不是要求你做到閉口不提其他人,但是,一旦你發現自己想要說些不愉快的事情時,就要“三思而後行”。

技巧105:絕對不要口無遮攔

說話直爽,常被人們當做一種優點,但在與同事交往中,卻有這樣一種現象,同樣是直來直去的人,有的人處處受同事好評,而有的人卻處處讓同事生厭,不想與他多說一句話,一看見他就避開。直爽並不等於言語毫無顧忌。隻圖一時之快,不講方式方法的說話極容易得罪人。

一位以主編身份出現在觀眾麵前的某名人解釋自己為何沒有推出博客,竟然說:“我是一個不會撒謊的人,寫博客不會撒謊就很可怕了。”

這番發言一經出口,一位博友就表示不滿,指責對方說話欠考慮:“看看你做的廣告,方便麵真的那麼好吃嗎?世界本來就沒有那麼純潔,可你非把自己標榜成真實的化身,怎能不讓人反感?”

另一位網友在某論壇發文稱:“撒謊的博客有,但真實記錄自己人生的博客更多,你一下就把話說絕了。平凡的人寫自己平凡的人生,草根有草根的娛樂,他們不需要撒謊。而明星寫博客是為了揚名,當然需要撒點謊。”

結果此名人無言以對,非常尷尬。

可見說話口無遮攔,最後難堪的是自己。有的人講話不分場合,比如批評別人,雖然心底坦蕩,毫無惡意,但因為沒考慮到場合,使被批評者下不了台,麵子上過不去,一時難以接受。對方的自尊心被傷害了,當然會對你有意見。還有一種情況,平時說話時沒有注意,觸動了別人的短處或隱私,無意之中也得罪了人。

一旦知道因自己說話直爽而得罪了人,就要找機會真誠地向對方道歉,取得他的諒解。如果你是上班時在大家麵前傷害了對方的自尊,你不妨在原來聽到的人都在場的情況下,巧妙地以意思相反的話抵消前麵自己說過的話,對方見你已經改正錯誤,自然會諒解你。

不過,如果你一向說話直爽,經常得罪人,你千萬不要依靠道歉來取得別人的原諒,因為如果你經常傷害一個人,又經常向他道歉,他一定會認為你口是心非或是有意傷害他。

你不妨回過頭來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忽略了場合?說話方式是不是觸及了別人的隱私?同樣是提意見,為什麼不以好的方式達到預期的效果呢?說話時先為對方著想,不要動輒以教訓的口吻指責別人,要注意維護對方的尊嚴,這樣,你就會成為一個受同事歡迎的直爽人,而不是喜歡亂說話的“臭嘴者”。另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不能在背後議論同事,即使是你的上司已主動開頭說了。例如,某一天,上司突然問到你:“你覺得小劉這個人怎麼樣?”這是關於人格、性情和品德的問題,如果回答,無疑是背後說人家的閑話了。

中國有句俗話:“寧在人前罵人,不在人後說人。”意思是說,別人有缺點或不足之處,你可以當麵指出,令他改正,但是千萬別當麵不說卻背後亂說。這樣的人,不僅會令被說者討厭,同樣也會令聽說者討厭。

“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這話雖然說得有些絕對,卻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大多數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後說過別人,隻是所說的是好話還是壞話的區別罷了。在背後說同事壞話的人,肯定沒有好的人緣,因為他的話很容易就被傳出去,他今天說這個同事不好,明天說那個同事不行,後天說某某無能,如此下去,誰都視他為專說別人壞話的家夥。凡是有些頭腦的人,都會自然而然地這麼想:這次你在我麵前說小王的壞話,下次你就可能在小王或小張麵前說我的壞話。因此,大家都不相信說別人壞話的人。這樣一來,說人家壞話的人就可能會被當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了。

技巧106:多想想自己的“不對”

古代有個故事:陽朱到宋國去,住在旅店裏。旅店主人有兩個妾,其中一個漂亮,一個醜陋,可是長得醜陋的受到寵愛,而長得漂亮的卻受到冷淡。陽朱問其緣故,年輕的店主回答:“那個長得漂亮的自以為漂亮,但是我卻不覺得她漂亮;那個長得醜陋的自以為醜陋,但是我卻不覺得她醜陋。”陽朱轉而對弟子說:“弟子們記住!品行賢良但卻不自以為具有了賢良的品行的人,到哪裏去不會受到敬重和愛戴呢?”

是非往往是由偏見造成的,人們喜歡自以為是,以自己的觀點去否定對方,而不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因此,聖人不走劃分正誤是非的道路,而是觀察比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順著事物自身的情態。

中國台灣星雲大師喜歡用故事開示人們,他曾講過一個故事:

張家與李家是鄰居,張家老是吵架,李家則是內外融洽。日子久了,張家很納悶,就詢問李家:“為什麼我們家天天吵架,永無寧日;為什麼你們家一團和氣,從來沒有糾紛呢?”

李家的人說:“因為你們家都是好人,所以總是吵架;我們家都是壞人,所以吵不起來。”

“這是什麼意思?”

“比方說,有人打破了花瓶,你家的人都覺得自己沒有錯,錯在別人,一味地指責別人的不是,自然就爭執不休了。我們家的人怕傷害到家人,寧可先認錯。打破花瓶的人馬上道歉:‘對不起!對不起!是我太不小心了。’對方也立刻自責:‘不怪你!不怪你!都怪我把花瓶放在這裏。’人人承認錯在自己,關係自然就和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