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與人的生活
“唯有埋頭,才能出頭。”急於出人頭地的話,除了自尋苦惱之外,不會真正得到什麼。像一粒種子,你要想長大,就必須先要經過在泥土中掙紮的過程,不肯忍受被埋藏的苦悶的話,暴露在空氣中一個短時期之後,就會永遠的完了。
1.忍是一種高超之策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要想與朋友友好相處,就必須頭腦冷靜,無論做什麼事情,情緒激動,都容易壞事。“忍”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謹慎。人做事不可以不謹慎,交朋友亦不可以不謹慎。“忍”,要做到大義不忍。
西漢人張良有一段邳橋受書的故事。有一天,他到下邳的橋上遊玩,有個老頭走過來時,故意把鞋子扔到橋下去,對張良說:“把鞋子撿上來。”張良大吃一驚,想要揍他。但那老頭看起來年紀很大,張良強忍著怒氣把鞋子拿上來,交給了老頭。老頭穿上鞋,說:“孺子可教。五天後的早晨跟我在這兒見麵。”張良感到奇怪,跪下說:“好吧。”抬頭一看老頭不見了。五天後,張良來到橋頭,老頭已先到,看見張良很生氣地說:“你來遲了,為什麼?五天後再見。”五天後雞啼時張良去了,老頭又先到,憤怒地說:“為什麼又遲到了?你五天後再來吧。”又過了五天,半夜裏張良就趕去了,過了好一會兒老頭才來,老頭高興地說:“應當這樣。”於是拿出一本書交給張良,說:“你讀了這本書,就能做大王的軍師。”說完不見了。天亮時,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刻苦攻讀。後來,他輔佐劉邦取得了天下,劉邦說:“在帷幄之中謀劃,在千裏之外打勝仗,我比不上張良。”張良被後人稱為漢代三傑之一,被劉邦封為留侯。
張良容忍了老頭的蠻橫要求,讓素不相識的他到橋下拾鞋,正是這“忍”,老頭認為張良“孺子可教”。最終把一本兵法書交給了他,可以說忍耐使張良成就了事業。
如果當初藺相如僅因廉頗說了幾句帶有侮辱性質的話語而大發脾氣,互相指責,互相攻擊,勢必要兩敗俱傷,給秦國以可乘之機。正是因為有了“忍”,忍一口“閑氣”,便使一個國家得到安寧、和平,也正是因為有了“忍”,才出現了“刎頸之交”的朋友。
可見“忍”是多麼的重要。
當然,並不是說一切事情均要忍,如果達到那種萬事皆空的境界,打你的左臉,你便將右臉也送給對方,這是一種無原則的“忍”。對於個人來說,凡是一些非原則的事情都可以忍,譬如個人意氣與利益等;對於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堅決不能讓步。因此,可以說,忍也是有界限、有限度的。對於不可忍的問題,也應用“忍”的辦法來處理,在冷靜的心情下謀劃,這叫“大義之忍”。大義之忍並非不怒,而是一種策略。
2.忍耐使人生更完美
立身,應有良好的道德修養;處事,貴在能夠理性自製。“自製或忍耐是理性能力的一種完善。”
中國傳統文化一向注重自我道德修養。《孟子》曰:“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禮記》曰:“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楊子》曰:“修其身而後交,善其謀而後動”。我們還可以引出一些有關修身養性的名言古語。這些言論實際上都指明修身養性與國、與家、與人、與己的重要關係。其中不免有封建統治者和舊禮教扼殺人性,抹煞獨立人格的糟粕,但是,那種注重個人修養,以成就大業的思想還是積極的,那麼,如何修身呢?傳統文化仍舊特別強調“自查、內省”,這種自省精神實際上就是一種忍。一部《忍經》和一部《勸忍百箴》歸根結底就是一個主題:忍,修身養性。人一生要忍百則,方能修煉成性。這未免太殘酷了。可是有許多情緒和欲望、言行必須忍,忍了就能贏得好處,獲得成功;忍了就能安身立命,以製百敵;忍了才能日漸進步,日益完善。
一個人能不能忍百則,即忍言、忍氣、忍色、忍酒、忍聲、忍食、忍樂、忍權、忍勢、忍貧、忍賤、忍寵、忍辱……,那就要看他是否把忍上升到理性高度,自覺樹立起忍的意識,把能忍視為一個人理性能力的完善,而不是死逼無奈,俯首貼耳,被迫著去忍。荀子就曾說過“行忍情性,然後能修”。你要有德性,有修養,就得忍住性情,冷靜處世。通常我們說某君有涵養,某君缺乏修養,就是指那些能否忍住性情處世的人。有人點火就著,性情暴躁,辦事毛毛糙糙;行為不撿點,小節問題屢屢出現,有人卻性情溫和,不急不火,處事穩妥恰當;行為嚴謹,生活小節處處注意,甚至無懈可擊。說到底就是能否認真做人,理性自製。
3.一忍敵千軍
身為現代人應該把握時機,不貿然行動。把握住時機則能由弱變強,由小變大。如果不知把握時機,非得棄弱逞強,到時非但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反而會輸個一塌糊塗。曆來成功的從政者都知道“忍”字是傳家寶,能忍者方能伺機待時,等到自己有足夠的力量與對手抗爭時方猛地反擊,定能一戰而勝。
日本國人講一個“忍”字,是要培養自己剛強的毅力和堅韌的耐力。能忍得旁人所難以忍受的東西,才能使自己能屈能伸,不斷地積蓄力量,增強忍耐力和判斷力,這樣才能為將來事業的成功積累資本。
宋代蘇洵曾經說過:“一忍可以製百辱,一靜可以製百動。”這就是說忍的作用抵抗千軍萬馬,可以說是“忍小謀大”的策略。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忍住仇恨,並且是一忍再忍,終於以自己的忍讓製服了叛軍,保住了國家的安寧與和平。
孟獲是三國時蜀國南方少數民族的首領,率眾起兵反叛,諸葛亮奉命率兵去平定。當諸葛亮聽說孟獲不但作戰勇敢,而且在南中各個地區的部族人民中很有威望,想到如果把他爭取過來,就會使蜀國有一個安定的大後方。於是,下令對孟獲隻許活捉,不得傷害。當蜀軍和孟獲的部隊初次交鋒時,諸葛亮授意蜀軍故意退敗,引孟獲追趕。孟獲仗著人多勢眾,隻顧向前猛衝,結果中了蜀軍的埋伏,被打得大敗,自己也做了俘虜。當蜀軍押著五花大綁的孟獲回營時,孟獲心知此次必死無疑,便刁鑽使橫,破口大罵。誰知一進蜀軍大營,諸葛亮不但立即讓人給他鬆了綁繩,還陪他參觀蜀軍營寨,好言勸他歸降。孟獲野性難馴,不但不服氣,反而倨傲無禮,說諸葛亮使詐。諸葛亮毫不氣惱,放他回去,二人相約再戰。
孟獲跑回去之後,重整旗鼓,又一次氣勢洶洶地進攻蜀軍,結果又被活捉。諸葛亮勸降不成,又一次把孟獲送出大營。孟獲也是個強脾氣,回去又率人來攻並同時改變進攻策略,或堅守渡口,或退守山地,卻怎麼也擺脫不了諸葛亮的控製。一次又一次遭擒,一次又一次被放。到了第七次被擒,諸葛亮還要再放,孟獲卻不肯走了,他流著淚說:“丞相對我孟獲七擒七縱,可以說是仁至義盡,我打心眼裏佩服,從今以後,我絕不再提反叛之事。”
孟獲回去之後,說服各個叛亂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區重新歸屬蜀漢控製。自此,蜀國的大後方變得穩定,南方各族人民也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常言說,事不過三。忍讓一次兩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有些按耐不住。可是諸葛亮卻為了自己後方的穩定而對孟獲捉了放,放了捉,耐著性子忍下去,並沒有因為孟獲的行為而放棄。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想以德服人,使孟獲心悅誠服,下定決心不再叛亂。這就能夠使自己獲得一個穩固安定的大後方,使國內人民免於戰亂之苦,同時也能逐漸積蓄力量以對付魏、吳的覬覦和侵略。如果諸葛亮對孟獲的傲慢失禮和不識時務無法忍耐,抓住之後一刀殺掉,那也就隻能出一時之氣,反而會激起其他族人的敵愾,竟起效尤,那麼他不但會對此疲於應付,而且會因無暇他顧而被曹魏和東吳有機可乘,丟了天下。所以忍與不忍的區別在於,不忍隻能發一下眼前怨氣,忍卻能得到長遠利益的回報。
4.容忍使心理空間擴展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矛盾。世界這麼擁擠,你不碰他,他還碰你。有人安於自己的生存空間,也會無端地受到襲擾、誤解。此時據理力爭完全是正當的。但是這樣一來,往往後果嚴重。這就需要忍,委屈求全,自覺擴大精神空間,這也是對他人生存空間的尊重。在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窩囊事發生,比方當人家丟了驢,正在尋找的時候你恰好就在拴驢的樹下乘涼歇腳。這時候不用說驢的主人懷疑你的清白,就連自己也會感到不好意思。越想解釋越解釋不清,驢主人越發堅定自己的懷疑是對的。於是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爭吵、罵娘,甚至是大打出手,仍舊搞不清,隻要驢沒找回來,官司就得打下去,冤怨相報,沒完沒了,在鬧心的“持久戰”中誰也別想安寧。即使最後把驢找到了,臉已撕破,友誼和睦都不複存在了。這種由於誤會而引起的紛爭特別讓人煩惱、窩火,既傷腦筋又傷和氣,有時甚至帶來破財和殺身之禍。可是我們中國古代的先哲們卻有化解此事的高招,那就是忍。
後漢時期有名的義士陳重,是個非常大度能自我犧牲的人。有一次陳重同宿舍的人回家,誤將鄰舍人的褲子帶走了,褲子的主人懷疑是陳重拿的,陳重沒有分辯一聲就買了條新褲子送給那人。傳說陳重一生中做了許多這樣的事,他的一個同事負債累累,有一天債主前來要債,陳重就不聲不響地幫他還清了,而且事後閉口不談此事。可見他替人還一條褲子已經不算什麼大事,問題在於:你明明沒偷,人們卻懷疑你偷了,這在麵子和人格上就說不過去,更何況陳重不但默認了,頂著小偷的帽子不說,還要誠心誠意地破財替人賠償,是不是太窩囊了呢?其實不是,他暫時犧牲了名譽,破了點錢財,消除了鄰居的怨氣,換來的是平安和永久的信任,因為誤會總有解除的時候。
後漢時譙縣有個叫曹節的人,待人仁義寬厚。有一次鄰居家丟了一頭豬,與曹家的豬很相像,於是那位鄰居就找上門來詢問,曹節二話沒說,就讓他把自己家的豬趕走了。不久,鄰居家那頭丟失的豬又自己跑回圈來,鄰居的臉上很掛不住,主動把曹節家的豬送了回來,並表示感謝,曹節笑了笑將豬收下,還是什麼也沒說。
與陳重、曹節一樣,漢武帝時的太傅卓茂,也是一個性情寬厚的人,與鄉裏人相處得十分融洽。一天,他騎馬外出,有個人說卓茂騎的馬是他的。卓茂知道一定是那個人認錯了,但並不分辯,隻是嘿嘿一笑,便把馬交給了他。不久,那個人找到了自己的馬,於是又把卓茂的馬給送了回來,並表示歉意。
以上三位先人都是當時有名氣有地位的人,他們並沒有做賊,卻被人誣為梁上君子,這是對人格的侮辱,是對自己的不尊重。俗話說:做賊心虛。既然沒有做賊應該氣壯才是。他不尊重你,不分青紅皂白地冤枉你,你也可以不尊重他,和他理論理論,最起碼解釋幾句總可以吧?幹嗎非要忍著呢?其實,他們這樣做,正是他們的聰明之處。忍一時委屈,保全了大家的和諧、寧靜,並不損失什麼,反而會贏得一個更寬闊的心靈空間。
這世界本來就那麼大,每個人隻擁有一小片天。但是世界有時又很大,每個人都可能擁有整個宇宙。其原因全在人看世界時的情緒怎樣。心中塞滿了苦惱、私欲、小家子氣,那麼你擁有整個宇宙也覺得空間太小,太壓抑;反之,就是另一種感覺。所以人的居住空間大小固然很重要,忍受環境的擁擠還不算太困難,就怕遇到“堵心”的事。忍耐、寬容甚至代人受過最終反倒恩將仇報,自己陷入無妄之災,這種忍所需要的就是一個廣博無私的心理空間才能承受。宋初名士高防,其父高從慶戰死沙場,他從十六歲被澶州防禦使張從恩收養,後來做了軍中的判官。有一次,一個名叫段洪進的軍校偷了公家的木頭打家具,被人抓獲。張從恩大怒,下令處死段洪進以警世人。為了活命,段編造謊言,說是高防讓他幹的。張從恩問高防是否屬實,高防為救人一命就屈從了,結果段免於一死,可張從此不再信任高,並把高辭了,打發他回家。高未做任何辯解,便辭別了恩人獨自離開了。直到年底,張的親信查清了事情真相,張這才明白,高是為了救段一命,代人受過。從此,張更信任高。高這樣做,是大忍。一是忍屈認罪,犧牲了自己的名聲,他不應承,段必死無疑,實際上張對段處罰過重,段的行為本身尚未構成死罪;二是忍冤不辯,犧牲了為自己洗刷清白的機會。他知道,隻要自己一分辯,段還是不能活命;三是忍苦不訴,犧牲了自己的職務和恩人的信任,被攆回家。他若訴苦,段仍舊免不了一死。所以就幹脆一忍到底,終於感動了張,段倘若有一點良知也會感恩戴德,檢點做人。在這一事件中,高不僅尊重他的統帥和恩人,也給犯有過錯的人以生存的機會和空間,而自己卻失去了原有的一切。但雲開霧散之後,高不但沒有喪失自己的生存空間,而且獲得了更多人的尊重。此所謂忍耐痛苦之極,得甜蜜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