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人性
人性的自然性
與自然界所有生命一樣,人的天然本能和本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也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但是,人又是萬物之精華,人的欲求不僅有自然性的一麵,還有社會性的一麵。同時,人既有生理上的需要,又有社會性的需要,正是由於這兩者的有機的結合,才構成了人超然脫離動物界的基礎,從而主宰整個世界。
自從人類誕生時起,人就在認識改造自然的同時,開始了對自身本性的認識過程。當然,這種認識,在起初非常機械淡薄,隻是在人類由野蠻時代進入到文明時代,並在文明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作為自然的寵物,人類開始將自己的本能升華到理性的認識,也即是,人的本性,由後天自然選擇而熏陶為崇高的文明。
1.人性:相對於獸性而言的人所獨具的
文明特性東方儒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孟軻從“人之性”與“犬之性”、“牛之性”的區別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人性觀點。孟軻認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在於人能“存心”、“養性”。作為沒落奴隸主貴族和早期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亞裏士多德說:“世上有些人天賦有自由的本性,另一些人則自然地成為奴隸。對於後者,奴役既屬有益,而且也是正當的。”孟軻則在肯定“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的同時,將人看成有大小、貴賤之分,並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但是,從認識的角度看,兩位哲人關於人的定義,卻給後人不無方法論的啟示,這就是探討人性,認識人性,明白人性是人類所具有的獨特文明。
2.人性與動物本能的聯係與區別
有關資料驗證,人與動物之間存在著密切聯係。人起源於動物,是從脊椎最高類型的靈長類中的猿進化而來的。從最初的動物中,主要由於進一步的分化而發展出無數的綱、目、科、屬、種的動物,最後發展出神經係統獲得最充分發展的那種形態,即脊椎動物的形態,而最後在這些脊椎動物中,又發展出這樣一種脊椎動物,在它身上自然界達到了自我意識,這就是人。其實,人來源於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隻能在於擺脫得多些或少些,獸性擺脫得越多,人性就越完善,人類就越向文明發展。反之,人性一旦被獸性遮掩,人就與動物無甚差別了,所謂人類文明,也不可能存在了。
人與動物的共同天然屬性包含怎樣的內容呢?人類的聖哲們,都曾竭力呼喚“人的自然權利”。他們認為食色等自然本能、自然權利,就是人所擁有的自然本性,這種自然性是人與動物都具有的,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是,這並不是人性的全部。
人的食色不同於動物的食色。對於動物來講,其欲求隻能受本能的支配和控製,根本沒有什麼思想意識所支配。在欲求滿足程度上,它表現得特別貪婪,毫無節製,在滿足的途徑和手段上,則顯得極度的自私、野蠻和殘忍等,這就是動物的獸性。獸性代表了動物的本質特征。但是,人性的自然性,其全部的內容隻界定於上述作為生存基礎的欲求範圍之內,即人不可避免地擁有多種多樣的自然需要,這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離開這一界限的動物性的野蠻、自私、貪婪、殘忍等均非人的自然性所應有的。
人性的自然性與動物的本能,既互相聯係,又有著嚴格的區別。動物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完全受製於本能。本能是動物生存的基礎,也是動物一切活動的全部動因。作為“天生是社會動物”的人,同樣也具有這種生存的本能。人隻有憑借現實的感性的對象,才能表現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見,人性的自然性和動物的本能在作為生存的基礎方麵具有共同的特征,兩者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