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代價
除非是得了神經病,否則,沒有人不關心自己;不希望發展自己,實現自己的追求。這一切可謂人之私欲使然。沒有私欲是不正常的,有私欲而無度也是不正常的。不損人利己,不損公肥私,這是最基本最道德的私欲標準。
1.自私的代價
英國大哲學家培根從政治高度談到了自私的危害性:
螞蟻是一種為自己打算起來很聰明的動物,但是在一座果園或花園裏它就是一種有害的動物了。對自己忠實,要做到無欺於人的地步。尤其是對他的君主與國家應該這樣。把一個人的私利,作為他的行動的中心,是很不好的,對一切事物都拿自己做標準……是一件極壞的惡事,因為無論何事若經過這樣一個人的手裏,他一定會把那些事為自己的私利而拗曲的;而這種行為一定常常是與他的主上或國家的利益違背的……先顧臣仆之利,後及主上之利,這已經是很不合適的;然而有時竟以臣之小利而不顧主上之大利,這就是為害最烈了。這種情形即是不良的官員、財吏、使節,與將帥以及其他的奸臣汙吏之所為;順循自己的小利與私怨,而破壞君主的重大事業。然而就大多數言之,這般臣仆所得到的好處不過是與他們個人的幸運相當,但是他們為那點好處付作代價的弊害卻就與他們的君主的禍福相當了。因為他們所注意揣摩者就在如何逢迎主人而肥己身也;為了這兩者之中的任何一項,他們都會拋棄主人的事務之利益而不顧的。但是尤可注意者,是那些“愛自己甚於任何旁人的人”(如西塞羅論龐拜之言)往往是不幸的。結局他們卻變為禍福之神的變化無常的犧牲品;而他們從前以為自己的善於謀身就已經把禍福之神的翅翼困縛住了的。
節製私欲與不節製私欲多數時候直接關係到人品的汙潔和事業的成敗。“人隻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汙,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這就是說,一個人隻要心中出現一點貪婪或私心雜念,他本來的剛直性格就會變得懦弱,聰明就會變得昏庸,慈悲就會變成殘酷。正因如此,古今中外的貪官都是在受賄之後,即變成由行賄者擺布的可憐蟲。
周宣帝的皇後是楊堅的女兒,宣帝便拜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等重要官職,地位顯赫。宇文氏家族的成員對楊堅的猜忌很大,謀害楊堅的陰謀一個個接踵而來。後來,宣帝本人對楊堅也產生了疑忌之心,他想找個借口把楊堅幹掉。
宣帝有四個美姬,她們為了爭寵,互相辱罵,經常鬧得不可開交。一天,宣帝說:“你們再鬧,我就把你們全殺掉。”宣帝想出一計。他讓四個寵姬打扮得分外嬌豔嫵媚,站在他的兩側,又派人去召喚楊堅。宣帝對左右武士說:“如果楊堅進來神色有什麼變化,你們就立即把他殺掉。”不料楊堅上殿,臉上始終一股正氣,目不斜視。宣帝隻好讓他退出。
後來宣帝因荒淫過度而死,他九歲的兒子宇文衍即位,楊堅入朝主政。宣帝的弟弟漢王宇文讚早就想當皇帝,上朝聽政時常與楊堅同帳而坐。楊堅對此非常惱火。楊堅知道宇文讚是個酒色之徒,就選了幾個漂亮的姑娘送給了宇文讚,宇文讚滿心歡喜地接受了,他的權力欲望從此減退了,他搬回王府,天天與美女娛樂玩耍,不問政事,楊堅遂於公元581年7月14日稱帝,建立了隋朝。
宇文讚由於一念貪私,良知就自然泯滅,即使有點剛毅之氣也化為烏有,隻有任行賄者擺布,落得個可憐的下場。
明代《菜根譚》又言:“富貴是無情之物,看得至重,它害你越大;貧賤是耐久之交,處理至好,它益你反深。故貪商於而戀金穀者,竟被一時之顯戮;樂簞瓢而甘敝者,終享千載之令名。”這段話的意思很明顯,不節製私欲,過於貪心,必然為私欲所害。
在中國古代,因貪小利失掉國家的事例很多。
智伯請求韓康子割地給他,韓康子不答應。
段規說:“智伯好利而剛愎,不給他地他必出兵討伐我國,不如給他地算了。他因貪得成性,必定還要請地他國,他國若不給他地,他就會出兵攻打,我國則可以免於憂患,而且還可以伺機而動。”韓康子答應了智伯的要求。
不久,智伯又求地於魏桓子,魏桓子也不想給他。
任章說:“不如割地給他,使他驕傲,君王您可以團結所有天下人來圖謀智伯。”
魏桓子說:“好。”也割地給智伯。
智伯接著又向趙襄子求蔡、狼附近的地,趙襄子不給,智伯非常憤怒,就出兵圍困晉陽城。這時,韓國、魏國在外圍打擊智伯,趙國在內中呼應,智伯於是敗亡。
而西漢開國丞相蕭何卻是能自覺節製私欲。他受封食邑一萬三千戶,足能在京城地麵廣治田宅,但他偏在終南山下買了幾間沒有院牆的茅屋。臣僚們問他何故如此,他回答說:“如果我的子孫賢良,可傳我的儉樸家風;如果我的子孫不賢良,也不致被勢利者所侵奪。”說得果然切中要害,其心地之寬豁,宛然悟透了人生的天機。
私欲過盛之人,沒人願與之共事,因而永遠難成大器。世間小人,個個蠅營狗苟,皆私欲所惑也。
2.不貪為寶
漢字是世界上最奇妙的文字,先祖造字時一定下了許多功夫。“忍”字心上一把刀,就不用說了。這“利”字的一邊竟也配了一把刀呢,一頭鑽進去的貪心者,其實正是撞在了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