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遺傳的影響(1 / 3)

第一篇 遺傳的影響

"遺傳是優生的一塊基石。"懂得了遺傳,就會自覺地做到優生。

"失敗是一座學府,它是走上成功的一階。"失敗的和成功的,往往產生的教育效果相等。有時候,失敗會成為更"新鮮的刺激"。正是基於這種考慮,在這個欄目裏,作者選擇了幾的帶有悲劇色彩的故事,應當說,這與本書意旨是相同的。

名人不是神人。特別是在遠古時代,科學不普及,名人對優生的認識不同於現在。所以,免不了失誤。對此,我們可以作為借鑒。

胎教,以前人們總把它視為神話。可是科學和實踐證明,它是活生生的現實。

遺傳的影響有多大——伯爵和他的第14代孫患同一種病

1914年,英國的施魯斯伯裏教堂要改建。改建這座教堂必須挖掘施魯斯伯裏伯爵第一的屍體。

施魯斯伯裏伯爵誕生於1390年,他是英法戰爭中知名的功臣。據生平年譜記載,他是英法戰爭中被炮彈炸斷大腿,又被戰斧砸傷顱骨而殞命的。死後,葬在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而且建築考究的教堂的墓窖裏。

無巧不成書。負責這座教堂改建工程的恰好就是施魯斯伯裏伯爵第一的第14代孫。這位工程主持人的手指患有先天畸形——指關節愈合症。他的左右兩手的第一、二指完全正常,中指的關節部分愈合,第四、五指的近端指關節完全愈合。因而,後三個手指不能彎曲起來觸及手掌。在外觀上,存在愈合的關節部位較正常關節略微粗大。他將他的指骨特征與伯爵第一屍體的指骨對照,發現了幾乎完全一樣的指骨畸形。更為有趣的是,墓窖裏還有一具施魯斯伯裏伯爵第一的平臥雕像,頗具寫實風格的雕像栩栩如生地雕琢了施魯斯伯裏伯爵特有的手指外貌。他的兩手的第三、四、五指的關節均比正常指稍顯粗大。這就表明,施魯斯伯裏伯爵所患的指骨關節愈合症,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它曆時500年,經14代,仍傳給了自己的嫡親後代。

色盲病為什麼也叫道爾頓病——科學家道爾頓首次發現色盲病

約翰·道爾頓(1766-1844)是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1808年他發表了《道爾頓原子學》,從而被譽為原子理論的創建人。為了紀念他,科學家至今還把他的名字用作原子量的單位。奇怪的是,醫學上有一種病叫"道爾頓病"。這裏的道爾頓,不是別人,正是這位化學家和物理學家。

那麼,"道爾頓病"是一種什麼病呢?為什麼用道爾頓的名字命名?這裏還有一段故事呢!

那一天是聖誕節。青年道爾頓到街上去買了一雙長筒襪,作為節日禮品,親手送給母親。母親收到這份禮品非常高興。她打開禮品盒一看,"啊,原來是一雙紅色的長筒襪。"她感到顏色實在太鮮豔了,與自己的年齡和身份不太相稱。她笑著問道:"約翰,你的禮物真讓人高興,但是你怎麼看上了這麼鮮豔的顏色呢?"這使道爾頓感到有些奇怪。他不以為然地說:"難道深藍的顏色還不穩重嗎?媽媽。"

"什麼?約翰。它和櫻桃一樣紅呀!"

"不對,媽媽。是我親手挑的,是深藍色。"

"是紅色,約翰。媽媽的眼光不壞。"母親重複回答。

道爾頓找來了弟弟。弟弟也說是藍色的。而且,他倆對顏色的感受完全一樣。可是,他的朋友們和他倆的識別力卻不同。朋友們開玩笑說:"照你所說,你將永遠也看不到女性美麗動人的麵容。你會把她們麵頰上那羞澀的紅暈,看成一片淺藍。"

從那天起,道爾頓才知道自己的色覺與別人不同。

道爾頓沒有放過這一偶然的發現。他不但仔細分析了自己的體驗,還對周圍的人做了各種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他又經過多方考查驗證,寫出了一部科學著作——《論色覺》。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色盲病,而道爾頓既是色盲病的第一個發現者,也是第一個被發現的色盲病人。正因如此,色盲病至今仍被稱為"道爾頓病"。

遺傳病是指由於染色體或染色體所負載的遺傳物質(基因)發生異常而引起的疾病。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有4000多種遺傳病。與其他一般疾病相比,遺傳病具有先天性、終身性、遺傳性等特點。

先天性疾病是指嬰兒出生時已經發生的病理狀態。遺傳性疾病屬於先天性疾病的範疇,但是先天性疾病不一定具有遺傳性,不能把兩者等同起來。除了遺傳因素外,還有許多其他原因,如各種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等有害因素,都可影響正在發育的胚胎,從而造成胚胎的發育異常或畸形。

要不是科學家們的追蹤考查,誰都不知道,19世紀尊貴的英國女皇維多利亞竟是一位可怕的"血友病"基因攜帶者。

維多利亞女皇一生共計生了4個兒子和5個女兒。長子是個血友病患者,青年時代因練習騎馬射箭碰破皮膚流血不止而喪生。她的一個女兒嫁給了雅典皇室,生了一個兒子,其命運和他舅舅一樣,因皮膚損傷而夭折。女皇的另一位女兒,嫁到西班牙巴本皇室,結果造成巴本家族中血友病的流傳。女皇的一位孫女與帝俄沙皇尼古拉二世結婚,生了一個兒子,也患了嚴重的血友病。

血友病人的特點是"創傷性出血"。當患者在運動或勞動時,如不慎碰破皮膚,就會出血不止。走遠路、爬樓梯、踢球、跌跤,口、舌、鼻粘膜的輕微擦傷或咬傷,拔牙、扁桃體切除、膿腫切開等小手術,都可導致難以製止的嚴重出血。

血友病是伴性遺傳病,其特點是男性發病,女性不發病,但她是同病基因攜帶者,把致病基因傳給子女,使她的兒子發病,女兒則成為又一代致病基因攜帶者。維多利亞女皇一世是血友病基因的攜帶者,也是引起血友病在皇家家族內流傳的肇端者。

他們為什麼遍體長毛——查毛妹家譜,看遺傳的因果關係

1977年9月30日,在我國遼寧省岫岩滿族自治縣一個姓於的農民家庭裏,誕生了一個遍體長毛的孩子,取名叫於震環。消息不脛而走,迅速傳遍大江南北。

無獨有偶。就在這個"毛孩"誕生的前幾年,江蘇省某地農村也曾發現過母子兩人同為"毛人"的家庭。這人世間的奇聞,使千萬對育齡夫婦大為憂慮,也令科學家們的神經為之一震。

1978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和遺傳研究所組成調查組,對近幾年發現的"毛人"現象做了權威性的調查研究。其中,江蘇兩代毛人中的母親35歲,其子9歲,當地人稱母親為"毛妹",稱兒子為"毛弟"。其實,他們是母子兩代而並非姐弟關係。"毛弟"除嘴唇、鼻尖、手掌、足底以外,全身其他各部位都長有黑色體毛。眉毛又長又粗,耳廊和臉部體毛也極豐富;鼻子扁而寬,耳位低,耳垂大,嘴唇厚。這9歲的男孩當時已讀小學二年級,學習成績中等,智力正常。孩子自出生以來除出牙較晚(一周歲才出第一顆乳牙)外,並無其他明顯異常表現。"毛弟"的母親"毛妹",鼻、耳、唇等外型特征與其子極其相似。其鼻唇間和下頜長有濃黑的粗毛,雙臂和雙腿部位的毛比體毛發達的男子更為顯眼。據說,"毛妹"自1969年結婚以後,體毛消褪了不少。她身高1米70,體質健壯,挑個一二百斤重的擔子不在話下。"毛妹"出生後也是滿一周歲才出第一顆乳牙,而且直到23歲才月經初潮。除此之外,也並無更多的異常表現。

專家們認為,這種全身多毛的特征是一種遺傳上決定的異常性狀。這種異常性狀的遺傳規律尚待確定。一般認為,它可能是一種顯性遺傳性狀,一旦某個個體由於基因突變而獲得了這種異常性狀,其後代有1/2的可能會出現同樣的性狀。"毛妹"和"毛弟"的家譜就說明了這種情況。

遺傳性疾病通常可分為以下三類:

1.染色體疾病。主要是染色體數目及結構上的異常。不少染色體疾病使胎兒在發育過程中造成流產或死胎。

2.單基因遺傳病。是指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其中的一個或兩個發生異常。根據遺傳方式不同,又可分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伴性X連鎖遺傳病等三種。

3.多基因遺傳病。當由兩對或兩對以上許多致病基因起作用而致病時,稱為多基因遺傳病。

蓋緣於杯中物貽害——陶淵明酗酒害了後代

"我吃梨子,我要木薯……"

在房子裏走來走去的男孩,一天到晚不住地向父母叫喚要吃的。母親看著這個整日隻曉得吃喝,將滿9歲的小兒子,不禁淒然淚下。父親陶淵明,那做詩時的激情和平時那憐子的笑容,也蕩然無存。

陶淵明(365?-427)是東晉文學家、大詩人。少年好學,後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滿當時統治,毅然解甲去職,歸隱田園。

政治上不得誌,使陶淵明精神上很不愉快。他常以醉酒打發時光。他嗜好"杜康",並以"連醉數日為樂"。有人說,酒能助興。的確,陶淵明飲酒做詩,給後代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絕唱名篇。然而,他的後代卻都是"低能兒",一個個庸庸碌碌,一事無成。這不得不使陶淵明傷心、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