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體語表現能力

一、體語的含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不必聽別人講什麼話,隻要通過視覺就可以從他的麵部表情及身體動作體察出他實際上是在想什麼、準備說什麼或準備做什麼。這就是說,人們彼此間傳輸信息,除了靠有聲的口頭語言,無聲的書麵語言(實際上是有聲的口頭語言的書麵文字化),還可以借助人們的表情、體態、動作。這種通過人的表情、體態和動作的變化傳遞信息的無聲語言,叫做人的體態語言,簡稱“體語”。

二、教師課堂體語能力的要求

1目光分配合理

據科學家研究,人的眉毛有四十多種變化形態,眼皮的閉合也有二三十種之多,加上眼球的轉動等,眼睛所發出的體態語言信息可謂豐富多彩。正是通過教師豐富多彩的目光,學生可以窺見教師的心境,從而引起相關的心理反應,產生或親近或疏遠、或敬重或反感的情緒體驗,進而形成豐富多樣的師生關係,導致或優或劣的教學效果。所以加拿大著名華裔心理學家江紹倫建議教師:“如果你忽視了某學生,最好的補救方法是下次上課時注意這個學生。”由於大腦機能具有不對稱性,絕大多數人形成左半球優勢;而一般說來,教師上課時又主要是進行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居次要地位,所以教師“光顧”左邊學生的時間多於“光顧”右邊學生的時間。因此,合適的做法是把目光的中心放在倒數二三排的位置,並兼顧其他;既不要長時間地直視某個學生,使其如坐針氈,也不要使任何一個學生有被忽視、被冷落的感覺;更不能東張西望、目視天花板或地麵,使學生以為你心緒不寧,分散聽課的注意力。要特別注意使自己的目光與全班學生的目光保持“對流”,以便隨時調控,真正使教師的目光變成課堂氣氛和學生情緒的“控製中樞”。

2表情適宜

人類麵孔具有精確分化的肌肉組織和精細分化的血管係統,並具有接受有機體內外刺激的十分敏感的受納器。它參與各種不同情緒的發生和人們之間各種不同情緒的信息傳遞,成為社會無詞通訊和人間相互通曉、理解的重要窗口,是人體語言的“稠密區”。人們往往能通過麵部形態與色彩的變化,把某些難以或不宜用言語表達的微妙、複雜、深刻的思想感情,準確、精密地表露出來。因此,蘊含著豐富信息的教師的麵孔自然就成了學生關注的目標。他們時刻想從教師的麵部表情上獲得有關信息,以確定自己作出怎樣的反應。這就要求教師認真研究、充分運用自己的麵部語作用於學生的視覺器官,以形成知識信息、情感信息對學生的綜合性“多覺輻射”。為此,教師的麵部表情一要自然。要讓自己的內心活動與外在表情相一致,使學生看到教師表裏如一的真實形象,以贏得學生的充分信任。二要適度。主要指教師臉色臉形的變化不可過分、過頻,要恰如其分,做到嘻笑而不失態,哀痛而不失聲。三要溫和。教師的麵孔像一麵X光屏幕,各種情緒心態都可以從這裏無保留地透露出來。教育心理學常識告訴我們:當教師課堂表情溫和、親切平易時,師生間的角色差異給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就會減少以至消失。這樣不僅打開了師生間的感情通道,學生的思維之門也為之敞開,接受有用信息的靈敏度會大大提高。反之,如果教師的麵孔冷漠,“老陰不晴”,則會使學生產生懼怕心理,從而妨礙師生間的感情交流,阻塞學生的思維之門,給學生的心理和學習帶來不良影響。

3動作姿勢恰當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處在學生注目的中心,他的一招一式,一舉一動,都具有鮮明的直觀性,學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並隨時產生這樣那樣的心理反應。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動作姿勢要特別審慎。

教師的動作、姿勢,主要指手的動作和站立的姿勢。手臂是人體敏銳、豐富的表意傳情器官之一。它以眾多的不同態勢的造型,描摹著事物的複雜狀貌,傳送著人們的潛在心聲,披露著教師心靈深處的微妙情感。它像指揮家的指揮棒,撩撥、牽動著學生的感情之弦,激發著學生的想象與思維,加深著學生的理解與感受。因此,教師的手部動作不完全同於生活中的手勢,它是教師感情的藝術化表現,應當嚴格服從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的需要,和教學內容保持和諧一致。一要動作準確。既不能不倫不類或花樣百出,也不能不講分寸,過於誇張;而應根據需要靈活掌握、慎重使用。需要迅速有力就不能綿軟緩慢;需要強調關鍵字句就不能平鋪直敘;需要柔緩舒展就不能匆做收勢。陶行知先生說:“演講如能使聾子看得懂,則演講之技精矣。”教學不等同於演講;但在手勢運用上卻是一致的。二要站立自然平穩。在課堂上,教師不同的站立姿勢,對學生的心理有不同的影響。站著講課,有助於教師的動作、表情和闡述,讓學生感知到更多的內容,也易於使教學富有感染力。站著講不是隻立一處,呆若木樁,生硬、板滯。當需要闡發、描述、分析時,應稍離講桌,或輕鬆自然地走動,或微微分開雙腳,保證動作、姿勢的靈活施展,又能在微量運動中求得休息,還能使學生感到老師端莊嚴肅而又親切自然。當學生埋頭習讀時,教師可以用手掌撐住桌沿,把重心移到某隻腳上;但不宜長時間手撐桌麵,免得學生認為你疲憊不堪,影響聽課情緒。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的身體要微微前傾,側耳細聽,這樣會增加學生對教師的親切感,容易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而不能舉止無措,甚至有厭煩、失望的動作姿勢,那樣會使學生失去回答問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