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備課藝術
備課的意義
(一)備課的含義
備課,是指師生雙方為上好課而做的各種準備,包括教師為教而做的準備和學生為學而做的準備。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是一種雙邊活動,不能隻考慮教師的活動而不考慮學生的活動,不能僅僅認為備課隻是教師的事情而與學生無關。因此,我們說備課是師生雙方的準備工作,是師生的共同活動。
這樣定義備課,強調學生也要“備課”,是符合現代教學論的基本精神的,體現了現代素質教育對主體精神的張揚。傳統的教學,隻注重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隻強調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很少注意如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隻強調教師的硬性灌輸而不管學生能否消化吸收。所以,傳統的教學隻注重“教師的備課”而忽視“學生的備課”。現代教學,不但重視教師的教而且重視學生的學,不但要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且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但強調教師要教得藝術而且要求學生要學得主動。所以,現代教學把備課看做是師生雙方的工作,是師生共同的活動。不但教師要備課,而且學生也要備課。
“教師備課”就是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做的一係列準備工作,諸如鑽研教材、了解學生、準備教具、選擇教法、設計教學進程、設計作業和練習等。
“學生備課”就是學生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保證學習效果而進行的一係列準備工作。包括通過複習、預習等方式進行的知識準備,通過調節情緒、情感而進行的精神狀態準備,以及學習用具準備等。
隻有師生雙方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備課才不致流於形式,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所以,光有教師的備課顯然是很不夠的。
(二)備課的地位
首先,從整體上說,備課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是教學係統的子係統,其本身就是一種教學活動,不能認為隻有上課才是教學。事實上,備課是比上課還要重要的一種教學活動。沒有準備的上課是盲目的,是沒有把握的,是注定要失敗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敗”,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之上。
其次,從教學工作的過程來看,備課是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是“備課——上課——課外作業——課外輔導——學業成績的檢查和評定”五個環節中的第一個環節,是最基本的環節。沒有“備課”這個基礎環節,這個前提條件,上課乃至其他環節,卻隻能是“空中樓閣”。
第三,從備課與上課的關係來看,備課是上課的前提和條件,上課是備課的目的和結果。隻有備課工作紮實、認真,才有上課的高效率和高質量。備課不認真,準備工作不充分,即使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也可能把課上砸了。更何況,教材處於不斷的變動之中,學生處於不斷的變動之中,教學的目的和任務也處於不斷的深化之中,上課怎能不備課呢?
(三)備課的意義
備課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地位,決定了它無比重要的意義。
對教師來說,紮紮實實地做好備課工作,首先有利於把課教得更好,保證教學質量。通過認真備課,教師熟悉了教學內容,掌握了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點;熟悉了學生,了解了學生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興趣、愛好和特長;確立了教法,準備好了教具,設計好了教學進程、板書及作業,做到了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教學的質量就從根本上得到了保證。第二,有利於提高業務能力。備課的過程,就是一個鑽研和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能力不斷加強和提高的過程。隻要認認真真地備課,教師的業務水平和能力,必定會不斷地提高。第三,有利於養成一種崇高的敬業精神。備課的過程,其實就是教師自我教育的過程,不但在業務上不斷提高,而且在思想境界上不斷提高。備課活動本身,就是教師敬業愛崗精神的體現,沒有高尚的品德,沒有對人民教育事業的真心熱愛,是不會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備課的。所以,隻要能堅持做好備課工作,就能陶冶自己的品德,淨化自己的靈魂,提高自己的修養。
對於學生來說,認真做好備課工作,首先有利於他把功課學好。通過備課,明確了教學的目的任務,了解了教師教學的意圖,掌握了學習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提高了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預見性。這就好比遊覽名山大川手裏先拿了一張地圖。否則,學習是盲目的、被動的,如同走進了迷宮,得靠別人帶領,不知道下一步該幹什麼。第二,有利於提高自學能力。學生備課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自學的過程。通過備課,有助於提高閱讀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推理運算能力、思維創新能力、搜集資料的能力、利用工具書的能力等。學生備課,是學會學習的重要途徑。第三,有利於養成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備課過程,就是學生自覺學習的過程。不是教師“鞭策”著學,而是自我激勵著學。如果堅持備課,必定能養成良好的、自覺學習的習慣。第四,有利於培養追求真理、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學生備課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探索真理、獲取新知、提高修養的過程,在堅持不懈的備課活動中,學生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就逐漸形成了。
備課的種類
備課是一項十分複雜的綜合勞動,是一項非常寵大的係統工程,涉及到教學基本結構的所有方麵,受到眾多因素的製約。因此,備課的種類也十分複雜。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別。
(一)教師備課與學生備課
根據備課的主體,可能分為教師備課與學生備課。教師備課,其目的是為了把課教得更好,使學生學得主動活潑、輕鬆愉快。學生備課,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學會學習,學會求知。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成長。當然,二者也有區別,即備課的著眼點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不同,具體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同。教師應在認真備課的同時,熱情指導學生認真備課。應該說,教師必須把如何指導學生備課作為自己備課的重要內容。
(二)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
根據備課主體的範圍,可以分為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個人備課是指教師(或學生)獨立自主地鑽研教材、了解學生(或自我)、尋求教法、設計進程的活動。集體備課是指教師(或學生)集體就某一課題共同進行研討,求得共識的活動。個人備課是備課的基本形式,是集體備課的前提和基礎;集體備課是個人備課的提高和總結。個人備課,有利於發揮個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於發揮個人的特長;集體備課,有利於發揮集體的智慧,有利於相互激發、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是加快青年教師成長步伐的有效途徑。提倡個人備課為主、集體備課為輔、二者結合進行的方針。當然,在具體步驟上,既可以先個人備課,後集體備課,在個人獨立鑽研的基礎上,共同討論,提高認識,統一思想;也可以先集體備課,後個人備課,在比較統一的前提下,每個人再去獨立研究、深刻領會;或者,“個人備課——集體備課——個人備課”交替進行,循環往複,不斷深入。在時間上,個人備課應是經常性的,集體備課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另外,集體備課的範圍可大可小,或三兩個人,或教研(學習)組,或全體教師(學生),或數校聯合。大範圍的集體備課必須做好組織管理工作,要有召集人、重點發言人等,以提高集體備課的效率和質量。
(三)單班備課與複式備課
教學有複式和單班等組織形式。複式教學,是把兩個以上年級的學生編成一班,由一位教師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節課裏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它是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地區常用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是保證普及義務教育的重要措施。複式教學的主要特點是:直接教學與學生的自學、作業交替進行,“動——靜”結合,學科頭緒多,講課時間少,教學任務重。因此,複式備課在設計教學過程、分配教學時間、維持教學秩序等方麵,比之單班備課就要考慮得更周詳、更嚴密,必須緊扣“動——靜”結合這一特點,做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年級與年級之間互不幹擾。特別要優化“靜”的設計,提高“靜”的效率。
(四)學期備課、單元備課和課時備課
教學時間是約束備課的重要因素。根據教學時間可以分為學期備課、單元備課和課時備課。學期(或學年)備課,是在一個學期(或學年)開始前,對本學期(或學年)的教學工作進行全麵的籌劃和安排,寫出《學期(或學年)教學進度計劃》,明確教學的任務和範圍,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的進程。因此,必須堅持整體性、全麵性、綱要性和計劃性的原則。單元備課,就是對一個單元的教學工作進行全麵的準備,寫出《單元教學計劃》,瞻前顧後,全麵統籌。課時備課,是對一節課的準備,要寫出《教案》,畫出上課的藍圖。
(五)課前備課和課後備課
課前備課,這裏特指臨上課前的準備。也就是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於臨上課前,再瀏覽一遍教案,再熟悉一下教學內容,再考慮一下教學進程,再檢查一下教具,做到萬無一失。需要強調的是,課前備課絕不是臨時抱佛腳,不是沒有絲毫準備的臨時突擊,而是在充分準備基礎上的再檢查,是高度責任心的體現。課後備課,就是上課之後,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及學生的反映,及時修改教案,調整教學設計,充實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優化板書設計和作業設計,力爭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它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也符合現代係統論的“反饋”的原理。提倡課後備課,有利於培養教師精益求精、認真負責的科學精神,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能力。因此,決不能把課一上,就“完”事大吉。
(六)綜合課的備課和單一課的備課
根據課的類型,可以分為綜合課的背課和單一課的備課。綜合課的備課,必須考慮各項內容和任務之間的聯係,分清主次,安排得當。單一課包括新授課、複習課、練習課、實驗課、講評課、見習課、參觀課、實習課、自讀課等。相應地,單一課的備課也分為這些類型。每一類型教學的內容、方法、過程和目的任務都不相同,因此,備課的要求也就不同。新授課的主要任務是傳授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備課就必須突出對教材的鑽研,把握重點、難點和關鍵點。複習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加工整理,加深理解和記憶;備課要求突出內容的係統性和整體性,要研究如何教給學生複習的方法和技巧。練習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熟練掌握技能技巧;備課的重點是設計好練習題,掌握好練習的量和度。實驗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探索、驗證基本原理和定理,加深理解;備課的重點在於充分地準備好實驗條件,找準把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關節點,保證學生的實驗能夠取得成功,能夠從具體現象理性化為一般結論。講評課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的作業、練習、考核結果等進行分析評判,以達到診斷問題、鞏固成績的作用;備課的重點在於準確地掌握全部情況,找出問題,找準原因,找到解決辦法。否則,講評隻能是泛泛而談,無的放矢,達不到講評的目的和效果。見習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通過現場見習,獲取豐富的感性認識;備課要求重點備好見習的組織管理,努力把見習的目的任務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實習作業課的基本任務,是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能力在實踐中檢驗、修正、充實和提高;備課的重點在於備好對實習的指導。實習過程,教師既不能包辦代替學生,也不能袖手旁觀,適時適當的點撥引導能極大地提高實習的質量,所以,教師備課要把重點放在如何指導學生上。自讀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備課的重點在於如何指導學生自學,把精力集中在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特征的研究上,加強備課的針對性。師生備課,必須結合課的類型特點,抓住重點,提高質量。
備課的基本原則
備課,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運用現代係統論的基本原理。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備課的效果和質量,發揮備課的功能和作用。具體地說,在備課過程中,我們必須貫徹和遵守以下原則:
(一)方向性和靈活性相統一原則
即備課過程中,一方麵要牢牢把握教學的社會主義政治方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落實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培養目的;另一方麵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具體的學科、具體的內容、具體的教育對象來確定教學的目的任務。這是教學基本規律對備課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貫徹這一原則,要求注意下麵幾點:第一,必須始終牢記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時刻想到我們的備課及整個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第二,明確整個教學的目的和任務,根據國家的教育總方針,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確立每一學科、每一單元、每一節課的具體明確的目的任務。第三,明確備課的目的任務,清楚為什麼要備課,養成備課的自覺性,形成認真備課的良好習慣。
(二)全麵性和重點性相統一原則
即備課過程中,要根據現代係統論的基本原理,從各個角度、各個側麵、各個層次、各個要素全麵地把握教學,要考慮周到,不能有缺漏。同時,要突出重點,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平鋪直述。
教學的全麵性,在不同的層次上有不同的表現。因此,備課就要求從不同層次來把握全麵性。在宏觀層次上,首先要考慮教學基本結構的完整性,即教學基本要素的全麵性。要看教師、學生、教學手段(包括教學內容、方法、形式和手段等)三個基本要素是否都考慮到了,忽視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麵,備課工作都是不完整的、不全麵的、不充分的。其次,要考慮教學目的任務的全麵性。從縱的角度看,教學的目標與發展的目標缺一不可;從橫的角度看,德智體美勞五育必須並舉。再次,要考慮教學過程的全麵性。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考核等環節,應環環相扣。在微觀層次上,上麵提到的每一個方麵,都還有一個“內部”的全麵性問題。比如教學手段,還必須全麵考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多個方麵;再如教學對象,也必須全麵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智力水平、知識程度、個性特征等。進一步而言,每一個“微觀”的方麵,仍然存在著全麵性的問題。比如學生的智力水平,必須從智力和非智力兩個方麵考察。智力因素,必須全麵考察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注意力;非智力因素,必須全麵考察興趣、愛好、意誌、情感等。總之,全麵性是相對而言的,是有層次之分的,在一個層次上是全麵的,在高一層次上就不一定全麵。備課工作中,必須分層把握住教學的全麵性。
教學的重點性,是唯物辯證法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思想的體現。備課工作,在堅持全麵性的同時,必須堅持重點性原則,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麵。因為教學的時空是有限的,教師和學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麵麵俱到。無論是教學的目的任務,還是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方法手段,都應該有重點。胡子眉毛一把抓,是抓不出什麼眉目來的。
貫徹全麵性與重點性相統一的原則,即就整體而言,就教學的全過程而言,應著重強調全麵性;就具體的一個單元、一節課而言,應著重強調重點性。當然,全麵性和重點性是辯證統一的,不能截然對立,全麵中有重點,重點中有全麵。備課的過程,就是一個在全麵把握中抓住重點,在重點突破中達到全麵把握的過程。
(三)整體性原則
即備課過程中,要從整體出發,著眼於整個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提高,著眼於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現代係統論認為,係統的整體功能,要大於係統內各個部分的功能的機械相加;係統的整體優化,是靠係統內各部要素的有機結合來實現的。單純突出係統內的一個或幾個要素,並不能達到係統整體的最優化。因此,備課工作必須充分考慮教學工作的方方麵麵,一切從教學整體出發,一切為教學整體服務。凡是有利於提高整個教學水平和質量,有利於全麵提高學生素質的,就努力完成;反之,則堅決不做。局部利益必須服從整體利益,必須有全局觀念。貫徹整體性原則,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第一,把握備課在整個教學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既不忽視備課,把備課當做可有可無的事情,當做應付上級檢查的差事;也不過分抬高備課,把備課當做教學的一切。備課僅僅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一個方麵、一個環節,隻有把備課工作和其他工作都搞好了,教學整體才能優化。要始終把備課工作放在教學工作的整體中來看待。第二,正確把握教師、學生、教學手段等要素在整個教學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單純強調和突出任何一個方麵,都無益於教學整體水平的提高和學生素質的全麵提高。第三,準確把握本學科、本冊教材、本單元、本節內容在整個學科體係、本學科、本冊教材、本單元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加強知識間的橫向聯係,從整體上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第四,從學生的整體發展出發,不但考慮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形成;而且考慮智力的提高、能力的發展,考慮身體的發育和成長,考慮思想品德、興趣愛好、意誌個性的形成和鍛煉。總之,一切都要從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考慮。“高分低能”不足取,“隻紅不專”也不足取。
(四)主體性與主導性相統一原則
即備課活動中,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是教學基本規律在備課工作中的表現。貫徹這一原則,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充分發揮教師在備課工作中的主導性,加強教師的主體意識。教師要不斷地充實和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加強自身的修養;要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明確教育目的,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學習。第二,在備課時,必須從怎樣方便學生的學來設計教師的教,不能光圖教師省事方便。教師心目中要時刻裝著學生。第三,選擇教學方法,必須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教的法子應該根據學的法子”,必須適合學生學習的特征。第四,教學結構的安排,要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要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思想,要留給學生足夠的自學時間。第五,必須充分注意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每個學生都能在一種輕鬆愉快的環境中成長。總之,備課工作中,要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一切從學生的發展出發。
(五)發展性原則
即備課過程中,必須從學生的發展出發來安排教學。教學的目的,從根本上來說,不在於傳授知識,因為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是傳授不完的;而在於促進學生的發展,教會學生學習。因此,備課過程中,就不能把眼睛老盯在如何傳授知識上,而應把眼睛放到如何促進學生發展上。就發展而言,還有個目前發展和長遠發展問題。備課應考慮如何使學生現在的發展能成為將來發展的基礎。不能隻顧眼前利益,以犧牲將來的發展來取得眼下的發展。這樣做無異於殺雞取卵。發展還應當是多方麵的、全麵的發展,是身心兩方麵統一協調的。所以,備課應該考慮如何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麵和諧的發展,如何保持這種發展的長遠性和可持續性。
(六)新異性原則
即備課工作中,應追求新異,不斷變革,不斷提高。因為,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是人的正常心理。山珍海味、珍饈佳肴,如果天天頓頓吃,也會令人生厭;一旦換成家常便飯,則可口無比,食之如甘露,飲之如瓊漿。教學也是這樣,無論多麼美妙的內容,多麼合理的結構與形式,多麼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一旦缺乏變化,單調重複,同樣令人生厭。沒有變化,沒有奇思妙想、新招異術,總是擺脫不了老麵孔,則教師講得味同嚼蠟,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師失去了教的激情,學生失去了學的欲望。所以,備課要力求備出新異來:或是新的立意、新的任務,或是新的程序、新的設計,或是新的方法、新的教具,或是新的作業、新的問題。總之,要擺脫老麵孔,翻出新花樣,給師生雙方一個新異的刺激。一旦有了變化,教師教得激情澎湃,學生學得興趣昂然。
(七)陶冶性原則
即備課過程中,要貫穿思想品德教育這條紅線,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備課工作的全過程。這是教學的教育性規律在備課工作中的體現。貫徹這一原則,應注意下麵幾點:首先,備課過程中,心裏要始終想思想品德教育。第二,確定教學目標,也要考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標。雖然不一定每節課都有十分明確的德育目標,但每次備課都必須做這一項工作,腦子裏必須有這種考慮。第三,選擇教學內容,尤其是教師要補充課本之外的材料時,要謹慎小心,要以有利於形成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為標準,不允許不加分析地隨意“拿來”。第四,在設計教學進程、選擇教學方法以及設計板書時,要努力做到有利於培養學生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科學精神,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嚴密性和概括性。第五,備課過程中,要認真研究如何通過備課和上課,培養學生奮發向上、積極有為的精神風貌,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勇於實踐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毅力。可以說,備課的過程,就是我們在思想上“想著”、在實踐上“準備著”如何教育學生的過程。
總之,作為教學工作的一個基本環節,備課除了遵循教學的一般原則之外,還必須遵循以上原則,隻有這樣,才能把課備好。
備課的一般程序
一般來說,備課包括下麵幾個步驟:
(一)明確教學任務,確立教學目的
教學的目的任務,是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是檢查和評價教學效果的標準,在整個教學工作中起著方向指導作用。因此,備課必須首先明確教學的目的任務,然後再圍繞著目的任務來準備其他方麵。
確定教學的目的任務,必須注意三點:第一,全麵。即堅持全麵性原則,從知識的傳授任務、技能的形成任務、能力的培養任務,到身體的發展任務、品德的陶冶任務等等,方方麵麵都要全麵考慮,不可遺漏。否則,會造成教學的片麵性,最終導致學生發展的片麵性,影響學生全麵素質的形成,違背國家的教育目的。然而,堅持全麵性原則,並不是要求每門課、每個單元、每節課都要麵麵俱到,不能有所側重。事實上,麵麵俱到是沒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強調全麵性,就是說在“思想上”應全麵考慮,在“實踐上”應突出重點。隻有全麵考慮,才能有所選擇,有所側重;隻有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在天長日久的教學中,達到全麵。思想上不全麵,就會造成缺漏;實踐中無重點,也會帶來失敗。第二,具體。即製定的教學目標任務要明確,可操作,能實現,切忌含混、籠統、空泛。必須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具體的教育對象、具體的教育環境入手,確定具體的教育目標。第三,適當。即教學的目的任務要切合實際,既不能太高太難,也不能太低太易。太高太難了做不到,太低太易了沒意義。應根據教育對象的發展程度,確定適度的教學目的。如,曾有一位老師在教小學語文第三冊《坐井觀天》一課時,要求小學二年級學生揭示出寓言的寓意,目標任務定得太高,違背了可接受性原則,費力不討好,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其實,這篇課文的教學的目的任務,隻要求學生讀懂寓言,知道寓言講的是什麼就行了。人為地撥高教學目的要求,一旦學生達不到,教師就隻能采取硬性灌輸的辦法,不但影響一節課的教學效果,而且帶來更大的危害,影響到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主動性。學生體驗不到成功的快樂,學習就變成了一個被動的苦差事。所以,教學目標任務必須適當。
確定教學的目的任務,可以從以下角度考慮:第一,熟悉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明確國家的教育目的。這是我們製定教學目標的指導思想。每一個具體的教學目標,都是為實現國家培養人才的總要求而服務的。第二,熟悉本級本類教育的培養目標、教育任務。這是我們製定教學目標的具體指南。第三,明確本學科的教育目的任務。這是我們製定具體目標任務的前提。第四,確定本單元、本課題、本節課的具體可行的目標任務。當然,每次備課,不一定重複以上步驟,因為對國家的教育目的和學校的培養目標應該濫熟於胸,成為自然而然不必考慮的前提。
(二)了解教學對象
教學對象是教學係統的基本要素之一。沒有對學生的了解,就沒有教師教學的成功。因此,備課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備學生。
備學生,包括對學生個體的了解和對學生集體的了解。對學生個體來說,個體的知識水平、智力能力、思想狀況、興趣愛好、個性特長、情緒情感、意誌毅力、身心發育、家庭情況等,都是教師必須掌握的。隻有對每一個學生了如指掌,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健康成長。對於學生集體來講,集體的人數、年齡結構、性別比例、民族構成、家庭背景、人際關係、集體風氣、凝聚力、向心力等,都是教師必須掌握的,隻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集體的教育功能,才能促進集體及每個集體成員的健康發展,才能有效地進行“分類指導”。
了解學生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通過日常觀察來進行,可以通過調查問卷來進行;可以通過談話來進行,可以通過家訪來進行,可以通過輔導來進行,可以通過課堂教學的提問、複習、討論、辯論等來進行,也可以通過查閱學生作業來進行。以上方法途徑,隻有多種結合起來運用,才會得到比較可靠的結論,加深對學生的認識和了解。
要做到對學生的深刻了解,就必須熱愛學生,心中充滿對學生的愛。如果看見學生就厭煩,哪裏還有心思去熟悉和了解學生。而對學生的愛,來源於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隻有熱愛自己的工作,才會熱愛工作的對象。因此,要備好學生,就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為教育事業獻身的精神。
要做到對學生的深刻了解,就必須多接觸學生,多關心學生;必須時時處處留心留意,堅持不懈;必須認真、細致,不能怕麻煩、怕花時間,也不能粗枝大葉、一曝十寒。
(三)掌握教學內容
掌握教學內容,這是備課工作的核心,是備課活動的主要任務。
掌握教學內容,首先是鑽研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是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頒布的有關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在教學工作中具有法定性意義。它規定了每門學科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任務。因此,鑽研教學大綱是備好課的前提之一。通過鑽研教學大綱,教師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本學科的基本結構,了解本學科和其他學科的聯係,明確本學科的特點、重點,明確本學科的基本任務和基本目的。也就是說,通過對教學大綱的鑽研,可以在教師頭腦中建立起一個本學科知識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