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怨天尤人,強者挑戰自己。正是由於有人不斷挑戰自己,我們這個世界才會每天都在進步,人類的紀錄也才會不斷地被重寫、被刷新,自己才會不斷的前進,不斷有新的目標。
一位國企的工人,他剛剛讀完初中,就參加了工作。因為自知自己的文化水平低,所以,他把工作之餘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正如德國作曲家舒曼所說:“勤勉而頑強地鑽研,永遠可以使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他先後完成了高中及大學本科所有的課程,並取得了畢業證書。同時,他還多次獲得技術革新成果獎。最後,他被一所大學院校聘為在職教授,年薪20多萬元。而他主要給學生講在實踐中學不到的知識。
遠在44年之前,約翰·戈達德就把他這一輩子想幹的大事列了一個表。那時他15歲,是洛杉磯郊區一個沒見過世麵的孩子。他把那張表題名為《一生的誌願》。表上列著:“到尼羅河、亞馬遜河和剛果河探險;登上埃佛勒斯峰(即珠穆朗瑪峰)、乞力馬紮羅山和麥特荷恩山;駕馭大象、駱駝、駝鳥和野馬;探訪馬可·波羅和亞曆山大一世走過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樣的電影;駕駛飛行器起飛降落;讀完莎士比亞、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著作;譜一部樂曲;寫一本書;遊覽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結婚生孩子;參觀月球。”每一項都編了號,一共有127個目標。
現在,59歲的戈達德依然顯得年輕,漂亮,他不僅是一個經曆過無數次探險和遠征的——老手,還是電影製片人、作者和演說家。他仍然把家安在加利福尼亞南部,和妻子住在一棟舊式平房裏。在屋裏,他悠閑地坐在那些幹縮的頭骨、銀製的匕首、閃亮的編織和充滿異國情調的工藝品之間,這些東西常使他回憶起往日的探險生涯來。當提及那張多年以前的“誌願表”時,戈達德微微一笑,談起了年輕時的自己。
“我寫那張表,”他解釋說,“是因為在15歲時我已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閱曆貧乏。我那時思想尚末成熟,但我具有和別人同樣的潛力,我非常想做出一番事業來。我對一切都極有興趣——旅行,醫學,音樂,文學……我都想幹,還想去鼓勵別人。我製定了那張奮鬥的藍圖,心中有了目標,我就會感到時刻都有事做。我也知道周圍的人往往墨守成規,他們從不冒險,從不敢在任何一個方麵向自己挑戰。我決心不走這條老路。”
當戈達德把夢想莊嚴地寫在紙上之後,他就開始抓緊一切時間來實現它們。16歲那年,他和父親到了喬治亞州的奧克費諾基大沼澤和佛羅裏達州的埃弗格萊茲去探險。“這是我首次完成了表上的一個項目,”他回憶說,“我還學會了隻戴麵罩不穿潛水服到深水潛遊,開拖拉機,並且買了一匹馬。”20歲時他已經在加勒比海、愛琴海和紅海裏潛過水了。他還成為一名空軍駕駛員,在歐洲上空作過33次戰鬥飛行。
他21歲時已經到21個國家旅行過。22歲剛滿,他就在危地馬拉的叢林深處發現了一座瑪雅文化的古廟。同一年他就成為“洛杉磯探險家俱樂部”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成員。接著他就籌備實現自己宏偉壯誌的頭號目標——探索尼羅河。
戈達德說:“我把尼羅河置於首位,因為我認為這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貌。尼羅河是全非洲的縮影:在尼羅河盆地中實際擁有全非洲的每一種鳥,獸類,爬行動物和昆蟲;它還擁有全人類中最矮和最高的人種(俾格米人和瓦圖西人);你既能在喀土穆和開羅這樣的城市中遇見受過良好教育的、經驗豐富的人,也能在蘇丹的丁卡這樣的地方碰到過著半遊牧生活的牧民。所以,遊遍尼羅河上下,研究兩岸的風土人情就成了對我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