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察“陷阱”總結規律 增強備考有效性(上)(1 / 2)

探察“陷阱”總結規律 增強備考有效性(上)

應用閱讀

作者:費明富

從各地試題的相關程度看,2013年論述文閱讀的考查大致分為四種模式。一是全國卷模式,該模式包括四地高考試題,即全國課標卷、全國大綱卷和遼寧卷。該四套試題都是純客觀題,且每題皆為選錯誤項。二是江蘇模式,該模式為江蘇一地高考試題,試題全為主觀表述題,而且賦分最高,多達18分。三是江西模式,該模式包括江西、安徽、山東、湖北、天津、四川等六地高考試題。試題均為客觀題,試題選對選錯有變化。其中江西、安徽、山東、湖北等四地試題均是一題選錯,兩題選對,而天津、四川則是兩題選錯,一題選對。從一般經驗看,後者的難度略微低於前者。四是重慶模式,該模式包括重慶、湖南、浙江、北京、廣東、福建等六地高考,試題為主觀題和客觀題的混搭,且試題命製“不拘一格”,個性十分鮮明。四種模式,彰顯四種答題思路;但是若從客觀題設題方式上看,所有試題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形。

這裏我們先看看客觀題的設置特點及其蘊涵的“規律”。為了減少論述的篇幅,我們從錯誤選項入手,探察“陷阱”所在,以求有所發現和規整。

一、誤判代詞指代對象或借助陳述間隔,造成偷換概念。

代詞,能讓行文簡潔連貫,而對於閱讀卻無疑成了一個“坎”。省略也存在類似的道理。命題人常常利用代詞或省略,偷梁換柱,瞞天過海。破此招數,自然是要對代詞和省略要由有意而達敏感。

(全國課標卷I)1B 錢穆說過:如果老子其他人說的時代不明,那麼先秦諸子學術思想的聯係和發展就無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別也無從談起。

相關文本

錢穆先生說:“老子偽跡不彰,真相不白,則先秦諸子學術思想之係統條貫始終不明,其源流派別終無可言.”

解析

全國課標卷1B涉及的文本中有代詞“其”,在文本中指代“先秦諸子學術思想”。這是比較容易識別的。再看相應的選項,“其”的位置被置換成“《老子》和道家”。換句話說就是“《老子》和道家”偷換“先秦諸子學術思想”。

(山東卷)8 B. 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題畫詩的目的是論證構建靜寒之境是中國藝術的通則。

相關文本

中國藝術的靜寒之境,絕不是追求空虛和死寂,而是要在靜寒氛圍中展現生命的躍遷。以靜觀動,動靜相宜,可以說是中國藝術的通則,它一般是在靜寒中表現生趣,靜寒為盎然的生機躍動提供了一個背景。文嘉自題《仿倪元鎮山水》:“……”

解析

山東卷文本中的“它一般是在靜寒中表現生趣”中的“它”指代的是“以靜觀動,動靜相宜”,“在靜寒中表現生趣,靜寒為盎然的生機躍動提供了一個背景”解釋的是“以靜觀動,動靜相宜”,而不是“以靜觀動,動靜相宜,可以說是中國藝術的通則”。所以這之後的引用證明的是“以靜觀動,動靜相宜”或“在靜寒中表現生趣,靜寒為盎然的生機躍動提供了一個背景”。但是絕不可能是“以靜觀動,動靜相宜,可以說是中國藝術的通則”。而選項句偏偏就認為是“以靜觀動,動靜相宜,可以說是中國藝術的通則”。可見偷換了概念。

(湖北卷)8 B. 禮俗是鄉土社會裏應對社會生活的根本原則、抽象真理,也是人們處理具體事務時目的與手段間的普遍聯係。

相關文本

從熟悉裏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並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境裏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隻要在接觸所及的範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

解析

湖北卷8B涉及的文段,是典型的對比表達思路。其中“這種原則”是指代普遍性的原則,相對於鄉土社會來說,其在文本中是被否定的,而到了選項卻成了肯定的對象。

(全國大綱卷)5 B.溫室氣體使全球變暖,並由此造成地球兩極冰川融化的現象,從地球的立場出發,這實際上屬於大自然的“正常運作”。

相關文本

大多數環境學論著認為,人類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溫上升,而全球變暖將使地球兩極的冰川融化,海平麵上升,進而給人類的生存造成威脅。但是,荷蘭學者克羅寧博格所著的《人類尺度:一萬年後的地球》一書中的觀點,似乎可以讓人稍稍緩解一下在氣候變暖問題上的緊張感。作者的基本觀點是:當下發生的所有氣候變化,從地球的立場出發,都是“正常運作”。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