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裏該不該有“豪華”餐廳?(1 / 1)

大學裏該不該有“豪華”餐廳?

熱點閱讀

作者:熊丙奇

不久前,一組豪華西餐廳的照片在網絡上流傳開來,這組照片據稱是開在中國人民大學內的一家俄式餐廳,被網友大呼“高端大氣上檔次”,“人大真土豪”!引來很多人圍觀。記者調查發現,這家名為“1958”的西餐廳食客滿座,來消費的多是人民大學的學生。按照菜價,兩人吃一餐的花費在300元左右,相當於普通學生在附近食堂半個月的生活費。有學生家長認為,這樣的西餐廳開在學校是經濟多元化對於學校教育的挑戰,因為學生多數花的都是家長的錢,不是自己掙的,這樣的高端消費對他們的成長不利。

怎樣看待大學校園裏出現“豪華餐廳”?有人將這和大學的豪華校門、建五星級酒店相提並論,認為這是大學精神的迷失;還有的將這和有的大學將宿舍樓分為不同檔次供有錢學生選擇聯係起來,認為大學不重視平等教育,激化學生貧富差距問題;當然,更多的則覺得這不利於培養學生節儉的消費習慣。

這把大學向學生提供服務選擇,與大學精神、大學教育不恰當地聯係起來。就如近年來有高校為培養大學新生的獨立意識,居然把原來在迎新期間在車站接外地學生的服務也取消了——到車站接來報到的新生,是學校提供的一種服務,這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沒有多大關係。大學開設不同“檔次”、提供不同地方風味飯菜的餐廳,這是給學生提供服務選擇,隻要學校不強製學生必須消費,就無可厚非。換句話說,如果人大叫停所有其他餐廳,隻開這家餐廳,那才有嚴重問題。分析大學的教育、管理措施是否有違大學精神、不利於大學教育,不能隻看表象,需要分析這背後的運行機製。

我們反對大學蓋豪華五星酒店,因為這不但耗費大學的辦學經費,也無利於學校提高教育、科研質量——學校的教學、學術研討活動沒必要在豪華的五星酒店進行。即便這不是大學出資,而是學校出地皮,引進社會資金蓋樓,也是不妥當的,因為這與大學的辦學任務不一致,大學不能投入精力去發展酒店業。

而在學校眾多的餐廳中,增設一家相對豪華的餐廳——兩人吃一餐的花費在300元左右,這在校外根本算不得豪華,就相當於上一次飯館,隻是相對於吃食堂一頓10元就豪華多了——由校外機構經營,這並不需要學校投入大筆的經費,也沒有給學生貼上標簽,學生願意邀約幾個朋友到這家餐廳聚餐,和到校外聚餐並沒有什麼兩樣。而且,幾乎可以肯定,沒有學生會一天從早到晚都在這家餐廳吃飯,隻不過偶爾到這裏聚一聚。另外,這家餐廳能否長期經營下去,也取決於其服務質量,如果飯菜口味不佳、價格太高,學生們來了一次,下次就不會再來了。

有人感慨,學生們在這豪華的餐廳聚一下就花這麼多錢,這怎麼能培養學生的節儉意識呢?感慨的人可能不知道,學生們以前也有聚會,隻是由於學校沒地,而會選擇到校外的飯店,而校外飯店的消費水平,不見得就比這餐廳低。很顯然,培養學生的節儉意識,與校園裏有無高檔的餐廳無關,關鍵在於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懂得合理理財,不能盲目攀比消費、大手大腳。

在國外,很多大學根本就沒有圍牆,學校就在社區之中,社區中有什麼飯店,學校也有什麼飯店,這並沒有讓大學精神迷失,反過來,注重學生的多元需求,創造人性化的管理、服務環境,才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求學。近年來,我國大學一直存在宿舍是否給學生安空調之爭,有人認為不應該給學生宿舍安裝空調,環境太安逸,無法培養學生的艱苦奮鬥精神,這種觀念陳舊得難以讓人理解,難道在大熱天揮汗如雨學習,才是艱苦奮鬥?

大學的精神,從根本上說,體現在學校的育人細節中,學校是否重視學生的權利,關注學生的需求,努力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同時創造人性化的校園生活環境,這是觀察大學辦學措施的出發點。在建立人性化的學習環境,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方麵,我國大學還遠遠不夠。

編輯提點:鄭文龍

從大學作為一種公共設施而言,在其中設置“豪華餐廳”乃至麵向不同層次需要而提供多元化服務本是無可厚非的。相反,此種現象正體現了更為人性化的校內服務,並且對於大學的融資建設、學生的就餐環境與商家的經濟效益皆是有益而無害的。而其之所以引發爭論,則在於大學作為教育事業單位的特殊性本身即被賦予了崇高的道德使命與教學義務,因此又與大學精神的普遍失落迷失相參證,被證明為學統淪落之佐證。然而,理想主義的道德期許與風俗批評往往會因誅心論斷混淆原本的因果關係,故而與其聚焦大學應具備怎樣的餐廳,不如關注其教學質量與學風狀況本身更為切近一所大學的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