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如何為教育發展破解難題
觀點參考
作者:陳平
【摘 要】新常態,是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常態”,是一次戰略性的調整。教育“新常態”需要遵循教育發展的自身規律,擯棄功利主義辦學思想,需要進行創新教育及教育創新。“新常態”也需要教育評估歸位,重視對學校內在辦學水平的評估,防止成為學校做“假材料”及政府“形象工程”的推手。
【關鍵詞】教育轉型;創新教育;內生力;教育評估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1-0077-04
【作者簡介】陳平,江蘇省錫東高級中學(江蘇錫山,214105)副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常態”概念,他在河南考察時說:“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新常態,成為中國經濟,甚至中國社會發展即將麵臨的新時期。
新常態,是針對中國過去三十年高速發展的經濟提出的。高速發展的30年,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深刻的變革,提升了中國的大國地位。但過快的發展速度,也讓中國積累了很多問題。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單純追求經濟速度,造成了產業發展的不平衡,土地大量流失,環境遭到破壞,城鄉差距增大,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矛盾。事物發展總有一個“度”,不可能永遠處在高速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習總書記提出了“新常態”,這是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為適應新情況,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而提出的。中國GDP增速從2012年起開始回落,2010年為10.45%,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別為7.7%、7.7%、7.4%,是經濟增長階段的根本性轉變。中國告別了過去30多年的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進入了“換擋期”。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是:“控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調結構”,追求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增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挖潛力”,從民生改善中獲取潛力,同時讓百姓參與到變革中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是未來發展的根本出路。
習總書記的“新常態”,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也是一種趨勢,是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常態”,是一次戰略性的調整。習總書記表示:“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新常態”,不僅僅是給經濟以機會,同樣也是給中國教育發展提供了一次好的機遇。
新常態,給中國教育帶來了機遇,但這樣的機遇不是等來的,同樣需要我們主動應對,需要找到這些年來教育發展的問題所在,思考教育是否也有“超常態”的地方,是否也有違背事物發展規律的地方。在此基礎上進行策略性調整,重新思考教育發展的路徑,特別是要回到教育發展的本質規律上來。
1.教育要保持“平常心”,不浮躁,少功利
3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讓中國教育也嚐到了發展的果實。1978-1998年的20年間,中國教育經費投資累計達到14659億元,分別為建國前期1952-1977年教育投資的14.7倍,年增長率為19.1%,遠超過同期世界公共教育投資平均7%的年增長速度。2011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23869.29億元,比2010年增長了22.02%。政府的教育投入雖然還沒有達到人們所理想的程度,但人們確實看到了最近30年的教育巨變。
隨著各級政府對教育的不斷重視,投入的不斷加大,人們對教育發展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在某些方麵對教育追求發生了方向性的偏差。教育開始追逐功利,變得浮躁。從辦學規模來講,一味追求“高大上”,集中辦學,集團辦學在一度時間內成為教育發展一種“趨勢”,似乎哪個地方不集中辦學,哪個地方沒有集團辦學,那個地方的教育發展程度就不高,那個地方教育發展的力度就不大。在這樣的形勢下,教育“航空母艦”不斷出現,很多學校的規模甚至超過了一些大學的規模。集中辦學帶來了新的問題:大量鄉村學校被撤並,孩子們上學變遠了,路途中的風險也增加了,而且鄉村的文化記憶也被抹掉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4)》中指出:西部農村學生上學距離過遠,農民家庭教育負擔加重,導致出現了新的輟學現象。“超級航母”學校的出現,導致學生過於集中,這給學校管理及校園安全帶來了挑戰,人才培養模式也趨於單一,不利於學生特色個性的發展。
教育的浮躁、功利體現在辦學思想上沒有自己的主見,人雲亦雲。社會在炒什麼,就做什麼。新概念滿天飛,新舉措天天有,老是希望短時間內就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如看到別的學校教室裏掛了四塊黑板,就在自己的教室裏掛上四塊黑板;看到別的學校提“翻轉課堂”,就也跟著“翻轉課堂”;看到別的學校建了一個“未來課堂”,就在自己的學校也建“未來學校”,等等。他們基本不考慮這些課堂的實質是什麼,意義是什麼,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學生的學習等。
教育的浮躁、功利,更體現在整個社會都在追求教育“GDP”,把升學成績、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校好壞的主要標準。不斷地追求教育GDP,表現在政府及社會要求學校升學率隻能升不能降。這樣的壓力層層加碼,政府把任務分給學校,學校把任務壓給年級組,年級組把任務分解給班級,班級再壓給教師,最終教師把壓力轉移給學生。為了升學率,部分學校管理簡單機械,有的近乎變態,沒有絲毫人文關懷可言。如規定孩子上廁所時間;課間不能到陽台休息;教室裏充斥“隻要學不死,就往死裏學!”“要成功,先發瘋;下定決心,往前衝!”等血腥味十足的標語;自修課要統計回頭率,即檢查人員在走廊裏咳嗽一下,看班級裏有多少學生回頭了,以此來判斷班級學生認真的程度等。
這些拔苗助長、急功近利式的教育,嚴重損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也違背了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百年大計,教育需要等待,教育發展需要時間。一時的趕超,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問題。一段時間電視裏播放的《變形記》,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但這僅僅是一檔娛樂性的節目,不是教育的“常態”,因為這樣短時間的角色變換很難改變孩子們的秉性及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