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不要抱怨生活(3)(3 / 3)

10餘年後,類似的場景又一次重現。我和妻子開車送丹尼爾去弗吉尼亞的威廉瑪麗學院上學。到學校的第一個晚上,丹尼爾就和他的新同學一起外出了,次日早晨我們再見他時,他病了。其實當時他體內的白血球已經在開始增多,而我們卻並不知曉,以為他隻是酒喝多了。

當我準備啟程回家時,丹尼爾正躺在宿舍的床上。我很想對他說些鼓勵的話,激發他麵對新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但我卻再一次語塞,隻是嘀咕了一句“願你早日康複,丹尼爾”就轉身走了。

此刻,我站在丹尼爾麵前,回想起那些被錯過的時刻,感歎我們曾讓多少寶貴的時光白白流逝啊?從兒子的畢業典禮到女兒的婚禮,太多太多了。

我們參加了那些重要的儀式,但卻從未將孩子從人群中找出來,拉到安靜的角落,親口對他們說,他們對於我們來說有多麼重要,也從未與他們探討過未來的道路。

時間過得真快啊!

1962年,小丹尼爾出生在洛杉磯的新奧爾良。與同齡的其他孩子相比,他學走路和說話都很晚,個頭也不高。盡管他是班級裏最瘦小的,但是他性格外向,熱情開朗,很受歡迎。由於他動作協調性好且身手敏捷,不久便成了運動健將。

棒球運動是丹尼爾一生麵對的最早的一項挑戰。他是少兒棒球隊一名出色的投手,上高三時,他就率隊南征北戰,所向披靡,曾創下了七局五勝的記錄。在畢業典禮上,棒球隊教練授予他“最有價值的球員”稱號。

一次校園舉辦科技展覽會,那算是丹尼爾最輝煌的時刻了。他帶著他的循環電路係統參加了那次展覽。其他同學的參展作品非常新奇,大多是些由電腦操控的、熠熠發光的模型,與他們相比,丹尼爾的作品真是相形見絀,就連我的妻子莎拉都替兒子感到尷尬。

我們後來才知道,其他孩子的作品都是父母代做,而並非他們親手完成的,現場評委們評審時發現那些孩子對自己的參展作品一問三不知,隻有丹尼爾能對答如流。於是,他們把“最佳作品”這一獎項頒給了丹尼爾,並授予他“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牌。

丹尼爾剛人大學時已身高6尺,體重170磅,儼然一個男子漢。放棄棒球選擇英國文學後,身強體壯的丹尼爾就再也沒接觸過棒球。他放棄自己的體育特長,我深感惋惜,同時也為他能慎重地做出這樣的決定而驕傲。

一天,我告訴丹尼爾,我沒能在大學畢業時抽出一兩年時間去旅遊,為此我一直感到遺憾。我認為旅遊是開闊視野,練達人性的最佳途徑。但是,工作成家後,體驗異域文化的這種夢想自然就會被拋至九霄雲外。

丹尼爾若有所思。他的朋友曾對他說,為了旅遊而荒廢事業,是不明智之舉。然而他發誓他不會瘋狂到荒廢事業的地步。畢業後,他在大學餐廳裏當服務生,騎單車送報紙,還做過油漆工。他用打工賺得的錢,湊夠了去巴黎的路費。

丹尼爾離開的前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我想理一下思路,想好明天該對他說的話,大腦卻一片空白。也許根本就沒必要說那些無聊的話,我安慰著自己。

一位父親一生都沒能告訴兒子自己對他的看法,那又怎樣?可是,當我麵對丹尼爾時,我卻感覺將我對他的看法告知他是非常必要的。我和父親彼此都深愛著對方,但我從未聽過他的心裏話,從沒有一個感人的場麵供我回憶。為此,我總是滿腹遺憾。此時,我手心出汗,喉嚨哽咽。難道對兒子說幾句心裏話就這麼難嗎?我口幹舌燥,想必我頂多隻能清晰地吐出幾個字。

“丹尼爾,”我終於開口說話了,“如果上帝再給我一次選擇兒子的機會,我仍會選擇你。”千言萬語都化做了這一句話。我不知道他是否理解了我的意思,但他撲過來將我抱住了。那一刻,世間一切都不複存在,隻有我和丹尼爾站在海邊我們家的小屋裏。丹尼爾嘴裏也說著什麼,然而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他說的話我一個字也沒聽進去。隻是當他的臉湊到我麵前時,我感覺到了他下巴上的胡子茬。而後,一切又恢複正常。我繼續我的工作,幾小時後丹尼爾帶著女朋友離開了。

轉眼7周過去了,每每周末在海邊散步我都會想起丹尼爾。在這茫茫的大海對岸,幾百英裏以外的某個角落的丹尼爾,此刻也許正飛奔穿越聖熱蒙大道,或者徘徊於盧浮宮內散發著黴味的走廊上,抑或是正托著腮坐在左岸咖啡館裏小憩。我對丹尼爾所說的那句話,雖晦澀又老套,似乎空洞無文,然而卻道出了我內心一切真實感受。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