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 梁祝(1 / 1)

浙東山區有一個地方,兩個鄉鎮被一條河隔開,這條河被當地村民叫作“雷池河”。河的南邊是梁凹村,河的北邊是祝家村。梁凹村齊刷刷得都姓梁,祝家村除了姓祝的也沒有雜姓。至於這兩個村莊什麼時候出現的,當地沒有人能說的上來,但方圓十裏八鄉都知道一件事:三四百年來,這裏梁祝兩姓從不通婚。前幾年梁三的一條水牛淌水過了“雷池河”,走到了祝家村,而梁三就寧可自認倒黴,也不去祝家村找,仿佛那條河真的成為梁祝兩村的“雷池”。

解放後,因為兩個村語言相通,風俗習慣也一樣,曾被政府劃歸“峽山公社”管理。為了方便兩村的來往,政府還在雷池河上架起一座十多米的拱橋。但這座橋並沒有帶給兩個村方便,反而成為兩個村械鬥群毆的地方。

兩個村為什麼會有這麼深的世仇,村民們也說不清楚。據梁老大說,這仇貌似和“梁祝”故事有關,就好象姓嶽的不跟姓秦的結婚,姓楊的不跟姓潘的結婚,台灣姓鄭的不和姓施的結婚一樣。去年梁三兒子辦喜事,請來省裏有名的一個越劇班唱戲喝彩。梁三養蛇掙到了錢,當晚心情高興,喝了不少酒,在眾人的慫恿下,往戲台甩了一疊錢,讓戲班唱壓箱戲。班主見梁三出手大方,也到(倒)樂意,就讓台柱子唱越劇《梁祝十八相送》,但戲剛開場,大夥吃得好好地,筷子一丟,都走了。上百年來,梁凹村,不唱有關梁祝的戲,不看有關梁祝的電影。祝家村也是這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家家戶戶都好似不知道有梁祝故事一樣地生活著。

祝家村祝二娘關於兩個村的世仇,則有另外一個版本。祝二娘說她曾聽奶奶講:三百年前,祝家村和梁凹村同屬流水村,一次村裏發生一起民事糾紛,祝家說梁家把田埂往他家多移了半壟,地界當時也找不到了,經過一番唇槍舌戰,決定邀請村裏七大德高望重的理事出門調解。結果祝家長老和梁家長老意見不合,導致事件升級,進而演變成兩個姓氏之間的恩怨。

如今,架在雷池河上的拱橋,年久失修,已不知什麼時候變成了斷橋,兩個村自然也不再往來,為方便管理,被劃為兩個不同的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