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藝術教育的理論指南(1 / 2)

藝術教育的理論指南

本期關注

作者:仲呈祥

習近平總書記在10月15日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文藝界工作者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南,我們廣大文藝工作者與藝術教育界的專家學者要正確把握文藝創作與藝術教育的方向,即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這是生命線。要有高度的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珍視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警惕“西化”傾向的“轉基因”。

如果說,72年以前毛澤東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20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國化的集中體現;那麼,完全可以認為,習總書記此次關於文藝問題的重要講話,是當今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我們文藝工作,包括高等藝術教育工作,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南。

我們應該懷著真情實感,認認真真、心悅誠服地學習和領悟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這是文化學者,特別是高等藝術教育戰線從事藝術教育的專家學者們應持的態度。中央文史研究館年逾八旬的老專家湯一介、方立天,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都曾真心誠意地表示過這種態度。總書記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提出了中華文明觀,高屋建瓴地提出六個字,第一是“多彩”,每一種文明都是一彩。第二,中華文明主張“平等”,每一種文明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強弱之分。第三,中華文明主張“包容”,主張交流互鑒,不讚成所謂強勢文明征服弱勢文明。方立天先生在答《中國民族報》記者的提問時由衷地說:“總書記闡述的‘中華文明觀’不僅體現了大國政治家高超的政治智慧,而且蘊含著豐富的學術內涵。”

總書記強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怎麼堅守這個導向?他在一係列講話中強調,要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發揚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精神,提出我們要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要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新中國誕生之後,毛澤東同誌適時提出了一係列重要的文藝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等等;改革開放時期,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在第四次文代會上石破天驚地提出了,文藝不要從屬於當前的、具體的、臨時的政治,文藝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人民是藝術工作者的母親”;江澤民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進一步提出了“三個代表”思想,其中重要的“兩個代表”,就是“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江澤民同誌深刻指出: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胡錦濤同誌提出,人民離不開藝術,藝術更離不開人民,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都應當是源於人民、表現人民、服務於人民;習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我們的生命線。他強調要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要善於把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同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善於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型的發展。這一係列的指示,都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關於人民性問題與時俱進和創新發展,這對於我們高等藝術教育也提供了理論指南和正確方向。

為了實現和堅持這個方向,習總書記鮮明地提出了“兩個加強”和“兩個結合”。總書記去年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求我們包括教育工作在內的整個文化工作,都要做到:一是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二是加強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一是把服務群眾與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二是把滿足需求和提高素養結合起來。以前我們強調群眾喜不喜歡、高不高興、歡不歡迎,這隻是問題的一方麵。群眾的感受固然重要,需要重視,但實踐證明,這不一定全都是正確的。作為先進的執政黨,隻管這一方麵而放棄教育引導是失職的。所以,總書記強調,在服務群眾的同時,不忘教育引導群眾。這體現了辯證法的光輝。這一條在高等藝術教育中也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