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日本東京都台東區的上野公園,有著“日本第一園”的美譽。自1873年建立以來,它以景色之秀美、人文之深厚而久負盛名。上野公園的所在原是德川幕府的家廟,因而古跡繁多。遊客在欣賞如畫美景的同時,目光也會被離公園大門不遠的一尊銅像所吸引。對於熟悉銅像背後故事的人來說,那裏是整個公園最具日本色彩也是足以代表日本近代曆史的地方。
1898年,在明治政府的主持下,這尊銅像被立於上野公園,銅像所塑的人物,一手牽著狼狗,一手握著腰間的劍,目光堅毅,氣勢威武。此人便是與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並稱“明治三傑”的西鄉隆盛,一個從外表來看肥胖而憨傻的男人。
西鄉隆盛的確做過一件憨傻的事情。那一年,31歲的西鄉為了不讓躲避幕府追殺的朋友獨赴黃泉,與其一起蹈海自盡。結果,西鄉被救起,而朋友卻淹死於海中。
所謂憨傻,對出生於傳統武士之家的西鄉而言,實乃武士之職責,這職責是對主君為忠、同輩為誠、親友為愛、國家為義,即大義名分。自28歲那年立誌勤王,西鄉始終如一地奔走在重建日本的道路上。即便兩番入獄,遭人白眼,甚至被親朋誤解,被主君流放,也無改初衷。
1864年,走出牢獄的西鄉寫下了這樣一首詩以明誌:
朝蒙恩遇夕焚坑, 人生浮沉似晦明。
縱不回光葵向日, 若無開運意推誠。
洛陽知己皆為鬼, 南嶼俘囚獨竊生。
生死何疑天賦與, 願留魂魄護皇城。
對於那段顛沛曲折的日子,西鄉曾這樣說:“行道者,顧逢困厄,立何等艱難之境,事之成否、身之死生,無關也。予自壯年屢罹艱難,故今遇何事,皆不動搖,實乃幸也。”
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事,擔常人所不能擔之責,故有非常之心、非常之誌,才能為人所重,追隨左右。
1868年,討幕戰爭爆發。名義上討幕軍統領是熾仁親王,但實際靈魂人物則是任大總督參謀的西鄉隆盛。在西鄉的謀劃下,討幕軍用了約一年的時間,徹底擊敗幕府勢力,日本得以進入交織著變革與衝撞的明治時代。
1870年,功成名就的西鄉隆盛以“功不蓋主”為由辭去所有公職,返回老家薩摩藩。不過,真正令西鄉離開政治中心的是,他看到許多高官追名逐利,窮奢極侈,完全喪失了曾經為國家與百姓身負大義的品德;更令他失望的是,明治政府頒布並實施了一係列有損下級武士利益的政策,導致下級武士階層在明治維新後生活陷入了困境。
西鄉不能忘記這些與他並肩作戰的戰友,這直接導致了日後西南戰爭的爆發。最終西鄉兵敗身亡,被明治政府奪去所有名銜。然而他在民間聲望卻有增無減,每當有落魄的武士找到西鄉,請求幫助而又不能解決時,西鄉就任其在門口的錢櫃任意取用。
他還曾為了一個參加討幕戰爭的士兵的生活寫信給薩摩藩主,信中寫道:“臨生死之境,使之如私物,事定之後,即行拋棄,影響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