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從現在預測未來(2)(1 / 3)

機遇是相當公平的,它會無聲無息地降臨到每一個人的頭上,但隻有那些做了充分準備、時刻等待它到來的人才能抓住它,並運用它獲得成功。弱者等候機遇,而強者創造機遇,積極地行動是成功的秘訣。

追求那些對自己最重要的價值觀

有這樣一個寓言:一個人拿著一把豆子在路上行走,忽然發現豆子丟了一顆,他便把手中的豆子放在地上,回去找掉的那一顆。結果,他不但沒有找到掉的那一顆,回來時發現放在地上的豆子也都被小鳥吃光了。

這個人手中的豆子象征著一個人所能擁有的一切,比如,健康、金錢、聲望、地位、麵子、尊嚴、權力、愛情……為了一顆“豆子”而放棄其他所有的“豆子”,這樣的人未免太過迂腐,到最後隻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甚至連芝麻都撿不到。

很多人都會認為寓言中那個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但也有人會持相反意見,比如有的人為了愛情可以舍棄財富和聲望,有的人為了權利可以不顧親情和道義,這樣的人就是那種為了一顆“豆子”丟棄所有“豆子”的人。對這些人的做法我們無法評價是否,關鍵是看當事人的價值取向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洛特克在自己的著作《人類價值觀的本質》一書中,將值得人們追求的價值觀分為十三種。

第一,愛、家庭、人際關係:關心他人,與別人分享快樂和幸福,協助別人解決問題,體貼、關愛,對周遭人慷慨無私的幫助。

第二,健康(包括身體和心理):工作能夠免於焦慮、緊張和恐懼,希望能夠心平氣和地處理事物。

第三,收入與財富:工作能夠明顯、有效地改變自己的財務狀況,希望能夠得到金錢所能買到的東西。

第四,美感的追求:能有機會多方麵地欣賞周遭的人、事、物,或任何自己覺得重要且有意義的事物。

第五,獨立性:在工作中能有彈性,可以充分掌握自己的時間和行動,自由度高。

第六,挑戰:能有機會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困難,舍棄傳統的方法,選擇新的方法處理事物。

第七,成就感: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得到社會認同,希望工作能受到他人的認可,對工作的完成和挑戰成功感到滿足。

第八,道德感:與組織目標、價值觀、宗教觀和工作使命不相衝突,能夠與之緊密結合。

第九,安全感:能夠滿足基本的需求,有安全感,遠離突如其來的變動。

第十,自我成長:能夠追求知識上的刺激,尋求更圓滿的人生,在智慧、知識與人生的體會上有所提升。

第十一,權力:能夠影響或控製他人,使他人照著自己的意思去行動。

第十二,歡樂:享受生命,結交新朋友,與別人共處,一同享受美好時光。

第十三,協助他人:認識到自己的付出對團體是有幫助的,別人因為你的行為而受惠頗多。

價值觀可以是很明顯、很清楚的,例如對金錢的重視或不重視,但更普遍的情況卻是,價值觀伴隨著很多主觀的、莫名的、甚至無法解釋的因素,因此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很多人認為自己對待某些事情可以非常灑脫、滿不在乎,一旦出現不好的情況時,才有了那份沉重的失落感與痛苦。因此,一個人隻有清楚自己的價值觀,才能找準行動的方向,獲得前進的動力。

有些人為了追求自己的目標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可是卻在最後的關頭斷然放棄了,這種在精神上、體力上及時間上的浪費甚為可惜。追究這些原因,絕大多數是因為價值觀的矛盾,這些人一邊不斷地鼓勵自己“往前衝”,另一邊卻又說:“如果我這麼做就有苦頭吃了”,或者“我這樣做就對不起某某某了”。就這樣前進一步,又後退一步,結果自然一事無成。

1988年美國總統大選時,哈特是民主黨角逐總統職位的熱門候選人之一,他對於美國社會的發展及種族的和諧頗為關注,可是在個人價值觀上卻很矛盾,這使他在民眾麵前栽了一個跟鬥。他自小就上教會,被教導要過聖潔的生活,連跳個舞都是一種罪,然而在現實生活裏他又喜歡過浪蕩的生活。試想,兩個不同方向的價值會把他拉到什麼地方?結果,他被選民唾棄,從此在政壇上無法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