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是人生中的一柄雙刃劍,好習慣會幫助我們輕鬆地獲得幸福與成功,壞習慣會使我們的一切努力都白白浪費,甚至能毀掉我們的一生。因此,擁有和培養什麼樣的習慣,就會踏上什麼的人生之路。
人生須知
習慣決定命運
所謂習慣,就是一個人的行為傾向。也就是說習慣一定是行為,而且是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用心理學的話來說,習慣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鏈接。我們每個人身上一定有很多好的習慣,也一定有些不好的習慣。人們渴求上天賦予自己高智商,喜歡擁有大智慧,卻往往忽略了最大的智慧恰恰就是貌似不起眼的良好習慣。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以“21世紀的希望和威脅”為主題,就人類麵臨的重大問題進行研討。在會議期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
這位白發蒼蒼的獲獎者回答:“是在幼兒園。”
提問者愣住了,又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些什麼呢?”
科學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這段對話是耐人尋味的,從幼兒園學到的基礎的東西直到老年時還記憶猶新,可見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這說明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時時處處都在起作用。誠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說,“三歲決定一生”。
偉大的思想家培根在《培根論人生》一書中說道:人們的行動多半取決了習慣,一切天性和諾言都不如習慣有力。在這一點上,也許隻有宗教的狂熱可與之相比。除此以外,幾乎所有的人力都難戰勝它,即使是人們賭咒、發誓、打包票,都沒有多大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興趣把我們領進門後,能夠讓我們繼續前進的就是習慣。我們常常強調“堅強的意誌”、“堅忍不拔的毅力”是多麼的重要,其實“意誌”、“毅力”所含的潛台詞就是“艱難困苦的環境”,這往往是令人生畏的。但人們對困境的理解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被一個人視為無法忍受的“困境”,另一個人卻常常可以過得心安理得。而習慣卻不同,一旦養成了好的習慣,無論在什麼環境什麼條件下,它都會指引我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中央電視台教育頻道曾經采訪四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朱棣文、康奈爾、霍夫特、勞夫林。在整個過程中,他們都用輕鬆活潑的語言回答著主持人和觀眾提出的凝重的問題。在提問者看來,那富於挑戰性的夜以繼日的工作是常人難以忍受的,而在他們看來,那僅僅是他們習以為常的工作常態。旁人看來要付出巨大代價的工作,科學家們看來卻是習慣後的樂在其中。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就是說習慣是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的。有了好習慣的人是走遍天下都可以讓人放心的人,一身壞習慣的人會讓他的親人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安寧。
北大心理學博士盧致新在談到成功的人似乎永遠在成功、失敗的人似乎永遠在失敗的原因時說:“習慣兩個字在起作用,一個人習慣於懶惰,他就會無所事事地到處溜達;一個人習慣於勤奮,他就會孜孜以求,克服一切困難,做好每一件事情。”
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說過“優秀是一種習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平庸也是一種習慣。我們無法選擇出生的年代,也沒有辦法選擇出生的環境,更不能選擇生身父母,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修煉,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養成良好的天性和出眾技能,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
大部分人努力奮鬥,為的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夠成功。想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了解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因為我們如果沒有刻意去培養好的行為習慣,就會不經意地養成壞習慣。隻有養成好的習慣,才能夠進步。
習慣是日積月累養成的結果,記請住: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命運!
要時時反省自己,求得自身的進步
所謂“反省”,就是反過身來醒悟自己,檢討自己的言行,看自己犯了哪些錯誤,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如果一天三省沒有時間,那麼一天可以反省一次,兩天一次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