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對孩子進行消防安全教育

生活中引起火災的主要因素有:用火不慎,用電不慎,用油不慎,用氣不慎,吸煙不慎,玩火,燃放煙花爆竹等。家長要教育孩子去公共場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帶火種或易燃易爆物品(如煙花、爆竹、汽油、酒精等);禁止孩子野外點火,不帶火種進山,更不在山林地區吸煙。一旦發生火災,要迅速撥打“119”電話報警,並立即組織人員撲救。撲救時,先救人後救物,先斷電後滅火。撲救森林火災,中小學生不得參加,以防發生不必要的人身傷亡。樓房火場逃生,要用濕毛巾、衣物等捂住口鼻,低姿行進,以免受嗆窒息;逃生時,忌用電梯。

加強對孩子食品安全教育

讓孩子養成飯前便後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清洗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防止病從口入;嚴禁孩子購買“三無”(無產地,無生給家長的建議產日期,無保質期)食品飲品;不食街頭巷尾小攤小販食品;不喝生水,科學飲食。

教育孩子有效防範自然災害

外出時,遇到雷雨天氣,要及時躲避,不在空曠野外停留;若空曠野外無處躲避,應盡量尋找低凹地(如土坑)藏身,或立即下蹲,雙腳並攏,雙臂抱膝,頭部下俯,降低身體的高度;如手中有導電物體(如鐵鍬、金屬杆雨傘等),要迅速拋到遠處,千萬不能帶著這些物品在曠野中奔跑。遇到雷電天氣,一定不能到高聳的物體(如旗杆、大樹、煙囪、電杆等)下站立。

遇大風或沙塵天氣,不在廣告牌、老樹、腐樹下停留,以免被砸傷。遇雷電暴雨天氣,應關閉手機、電視等用電設備。遇地震發生時,先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且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最好選擇空間小、有支撐的三角空間。

高度重視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長要經常關注孩子的思想動態,注意孩子情緒變化,遇到問題積極溝通疏導。家長應身體力行,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增強法製觀念,提高防範意識,珍愛生命,健康生活。

附錄二

21世紀最需要的七種人才

關於人才的標準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東方的戰國時代和西方的騎士時代裏,最受器重的是力敵萬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辯的謀臣;在中國的科舉時代裏,靠著“死記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題名的書生最容易出人頭地;在西方工業革命風起雲湧的日子裏,善於用機器的力量改變世界的發明家以及那些精通專業、埋頭苦幹的工程師成了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

但時光荏苒,在21世紀這個機遇稍縱即逝、環境瞬息萬變的世界裏,更多的人擁有了選擇和決策的權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斷學習和不斷創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擁有了足夠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負的空間。人們需要更多的獨立思考、自主決策,人們也需要更加緊密地與他人溝通、合作。

一、融會貫通者

自古以來中國的學生就懂得勤奮學習、刻苦攻讀的道理。

勤奮學習本身是很好的,但很多學生卻錯誤地認為,勤奮學習的目的就是獲取特定的文憑或優越的成績。一些學校和老師也把大量精力花在如何培養“考試機器”上麵。甚至有輔導老師對同學們說:“你們考前盡量背知識點,考完就盡快忘掉,不然,你世紀最需要的七種人才們無法應付接踵而至的繁重課程。”這種把考試和文憑當作學習的唯一目標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今天,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許多工作都需要在更為複雜多變的環境中解決更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絕非死記硬背得到書本知識就可以應付。如果隻為了文憑和考試而學習,不掌握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那麼,即便獲取了文憑和好的成績,也一定無法跟上時代的節拍,並會在今後的工作中成為“陳舊”的落伍者。

學習的四種境界應當包括:

1.熟能生巧。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掌握課本上的內容,知道問題的答案。

2.舉一反三。具備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能夠舉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