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身體改變精神:隻為更讚
封麵故事
作者:陳曉
身體訓練營
在寫這篇有關身體的文章時,我的身體處於一個很不舒適的狀態。我在寫字桌前坐下或者站起來時,都要經受痛苦的折磨。首先發出抗議的是腿部肌肉,它們就像一根板結的木棍,彎曲時會感覺到宛如被折斷的痛苦。當我想用手臂支撐,來分擔力不從心的大腿肌肉對身體的負荷時,手臂肌肉和手腕都很酸。我既沒受傷也沒有生病,可這幾天卻不得不像一個腿部嚴重受損的人,行走蹣跚緩慢,尤其上下階梯時,隻能側起身體,支棱著僵硬的雙腿寸步前行。
事情要從兩天前我參加的一個身體訓練營說起。這是全球運動時尚品牌NIKE發起的身體運動。品牌商提供場地、教練以及訓練課程,向城市中的年輕人發起召集。活動早在5年前就發起了,最近一年來就像異軍突起似的,關於這個身體運動的廣告貼滿了城市的各個角落——地鐵交換線路漫長的環形走道,購物街邊頂天立地的廣告牌,在這個城市人來人往的瑣碎空間裏,處處都能看到年輕人帶著爽朗的笑容或者肅穆專注的姿態,將身體拉伸成不同形狀的照片,每張照片上都印著有關身體改變精神的宣言:隻為更讚
我參加的這堂課主題是:“通過全身力量訓練和心肺耐力訓練的結合,形成高低強度間歇訓練,在短時間內促成脂肪的快速燃燒。”簡單地說,就是一堂高效瘦身的課程。在一個小時內,受訓者要跟著教練幾乎不停歇地完成十幾種運動,涉及手臂、腿部、腰腹。跳躍、扭腰、踢腿,四人一組手拉手蹬腿後退……在搖曳的彩色暗光束中,一個個年輕的身體穿著熒光綠、淺粉紅、亮紫等顏色鮮豔的緊身運動衣褲,踩著快節奏的音樂鼓點,跟隨教練的口令在一個甬形通道狀的空間內來回跑動,穿插跳躍。這是一個運動的現場,也可以說是一個脂肪燃燒的現場。如果是初次參加的運動素人,大約10分鍾左右就會感受到血液的暖流緩緩浸上表皮,皮膚像被微火灼燒一樣蹭蹭往外冒熱氣。這是健身界目前頗為推崇的間歇性訓練法,可以在運動結束後仍然讓人體持續燃燒熱量——據說鍛煉一個小時後,脂肪還可以持續燃燒4~8個小時。
1885年,《快捷-運動》雜誌發表了一篇質疑身體鍛煉“合理性”的文章。這篇名為《給騎自行車人的十條建議》的文章,刊登出一個在公寓裏踩踏板的人的照片。踏板器材用支架固定在一塊木板上。因為車輪隻與按在筆錄中的一個鉸鏈轉盤聯動,所以它的作用是有限的。這幅諷刺畫表明了在19世紀末,鍛煉仍然是一種飽受質疑的文化。人們認為鍛煉是與效用背道而馳的活動,總之是過分自我的行為。圖中那個鉸鏈轉盤所意指的正是關於“實際”的必要性。
作為一個並不熱愛鍛煉式運動的人,我夾雜在訓練人群中來回跑動時,心裏多少也有些“置身事外”的疏離感和“這到底為什麼”的懷疑心。但整個場域的氣氛由那些最強壯優秀的身體主導著。看著那些生機勃勃的身體,加上音樂強勁的鼓點也在敲打著神經的某個部分,讓人即便不信仰,也並不想從這片昏暗搖曳的運動熱浪中抽身出來。除了莫名的誘惑力,我還有點好奇,這些連續的動作,到底還會讓我的身體發生什麼?
訓練剛開始十來分鍾,我的身體已經發出警報了。隨著熱量不停通過皮膚往外滲透,我的腿開始無法自控地抖動起來。在現代運動學的理論裏,這是我的身體供能係統亮起了紅燈,通過腿部肌肉來提醒我,能量儲存已經不多了。不久後,內髒也開始加入了能量不足的控訴大會。肺部已經不堪重負,刺激喉嚨發出陣陣咳嗽。緊接著,胃也開始有嘔吐的感覺。
這既是對身體的塑造,也是跟肌肉的惰性作戰,我知道我不是唯一的受難者。訓練場上已經不複剛開始時的整齊劃一,不同身體呈現出不同的節奏和狀態,其中不乏體力不支者踉踉蹌蹌的身影。尤其是幾分鍾平板支撐時,能頻頻聽到身體沉重觸地的聲音。每一個艱難的動作伴隨著教練倒計時聲結束後,人群中都會響起一陣掌聲和歡呼,包含著如釋重負和同仇敵愾的喜悅。在交錯的明暗光影中,看著興奮舉手叫喊的人們,有幾個瞬間恍如來到一個有關身體的宗教場所。在這裏,人們要忍受清教徒般的痛苦,對自己的身體大加折磨。甚至在鍛煉結束後,初學的人還能感受到短時間堆積大量乳酸無法分解的後遺症。肌肉像是被擱淺在了某處,別扭地擁擠在一起,每一個平常的動作都讓它們相互排斥。我在寫這篇文章時所感受的身體痛苦就是這折磨的一種。
但對大部分人來說,痛苦並不是這堂訓練課唯一的結果。課程結束後,學員們久久沒有散去,大家圍在一起,以各種俏皮的姿態合影。一些穿著緊身運動內衣,露出腰腹的女孩子還擺出高難度的大劈叉姿勢合影,很快這些合影將會出現在她們的微信朋友圈或者其他社交工具上——這是這個時代與身體相關的生活方式。
表演式的清教徒
一方麵咬牙讓身體忍受巨大的痛苦,一方麵在痛苦結束後愉悅地展示自己的身體,可以說是現代健身運動的一體兩麵。法國文化人類學教授讓-雅克·庫爾第納將此取了個學名——“表演式的清教徒主義”,並在著作《身體的曆史》中,將之歸結為鍛煉肌肉行為的現代起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健身主要的推動力就是普及的表演活動。首先是展現異國情調或者曆史性的冒險電影,意大利和美國獨占鼇頭,它們影片中的人體形象,幾乎奠定了現代身體的審美趣味。民眾階層也加入到一場更為普及、更師出有名的運動中來,並發展出各種各樣鍛煉肌肉、塑造身體的方法。眾多詞彙都表明這些通過氧化過程進行健身的計劃具有美國血統,可以稱之為表演式的清教徒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