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成品偶像
專欄
作者:苗煒
劉翔退役了,李娜退役了,姚明也早就退役了,三個體壇巨星都退役了。比較這三大明星,其中有些東西值得琢磨。
先說劉翔,奧運金牌、破世界紀錄,其成績沒得說,但其形象,毀譽參半。這不夠完美的一麵,來自兩次奧運退賽。北京奧運,大家都蒙在鼓裏,劉翔的傷情恨不得是最高機密;倫敦奧運,疑雲密布,知情人對其前景諱莫如深。兩次退賽,劉翔未必能給自己做主,如今再回顧,也不知道誰能給他做主,一個小夥子和官僚組織相互糾纏,能成就巨大的榮譽,而當失敗來臨之際,“組織”是一個抽象的名詞,誰也不會維護其形象,劉翔卻要獨自承擔自己的形象受損。從這個角度而言,劉翔一直是個沒長大的孩子,不能確定自己的命運——何時能參賽,何時能退役,他自己說了不算。
2003年,可口可樂第一次讚助劉翔時,主要是和教練孫海平談廣告,19歲的劉翔的確是個孩子。我們不妨來看另一個極端例子,加內特19歲時被森林狼隊選中,狼隊商務經理還記得,第一次商務談判,加內特並未出現,而是在當天深夜造訪經理所住的酒店,帶著一夥高中同學小兄弟來談合同。經理說,加內特這樣做可不是天真幼稚,而是要給NBA這些商人一個下馬威。我們從加內特身上能看到一種早熟——13歲開始打工賺錢,上高中時就明確知道自己的目標,和繼父的關係,這是一個巨星的早熟期,這是一個偶像的自我鍛造階段。不管他後來選擇什麼樣的道路,他能給自己做主。相對而言,國內的運動員大多經曆一個聽話的、忍耐的青春期,之後卻免不了和也是父親也是經紀人的“三位一體”教練鬧出矛盾。比如孫楊。
需要一定的智慧和一點點運氣,才能處理好巨星光芒、巨大的利益、各級組織與個人之間的關係,這方麵最讓人稱道的是姚明。有專業團隊介入、有公眾形象打造,和國家隊的關係、退役的時機、影響力的延續,姚明現在還是最為國際化也最被國人認可的偶像。當然,還有李娜,她對體製的反抗成為一種敘述的基調。她對球迷的抱怨,她的個性表達,都似乎帶著一股梗著脖子的“反叛勁兒”。
簡單來看,姚明算是職業體育和舊有體育機製共同開發出的偶像,雙方不敢說皆大歡喜,也算得上是相安無事;李娜是職業體育典範,但在這個偶像的塑造過程中,是不是時刻都要以“反體製”為標簽,實在值得商榷。在劉翔的故事中,始終有太多的謎團和太多的揣測,作為一個體育明星,他雖未完成東山再起的大逆轉,其成績也算相當厲害。然而,作為一個偶像,不能把控自己的命運,不能主動傳遞自己的正麵形象,而要為組織承擔一份負麵形象,這個偶像實在隻能是一個半成品,他隻有在為國爭光之時才是閃耀的。
一個超級巨星的時代結束了,人們也在尋找和期待下一個明星——遊泳項目中的孫楊或是寧澤濤?羽毛球的林丹還有更多的挖掘空間嗎?女子高爾夫球選手馮珊珊——女子高球的影響力能和網球相提並論嗎?國際象棋侯逸凡如何?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國家舊有體育機製還是要和更加國際化的職業體育共同發掘體育偶像,而職業體育公司(如盈方)也擺脫不了體育官僚組織(如籃協),在這種狀況下,怎麼多產生一些姚明那樣的案例,實在需要多下功夫。而我們的體育明星,應該在更殘酷的競爭中、更複雜的商業環境中,展現自己作為一個成年人的價值。我們也不能看到一個運動員,麵對鏡頭能說出幾句囫圇話,能有一點兒幽默感,就驚為天人,以為他成熟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