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藝術雜記(1 / 3)

繪畫藝術雜記

“意在筆先,畫盡意在”

什麼是“中國畫”?

中國畫簡稱“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獨具特色,自成體係。它主要使用中國式的毛筆、煙墨、宣紙、絹素、硯瓦和顏料等工具、材料,通過一整套以線條為主的獨特的傳統表現手法,描繪物象的形體、氣韻、質感;並與詩文、書法、篆刻結合起來,以中國特有的裝裱工藝裝潢畫幅,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強烈的民族風格。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國心源”,“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意在筆先,畫盡意在”,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著力於意境的表現,以氣韻生動見長。近現代中國畫在繼承筆墨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和吸收了西方繪畫的方法,表現能力又有新的提高和發展。中國畫按作者分,有院體畫、文人畫、工匠畫等;按技法分,有工筆、寫意、半工寫、重彩、淡彩、白描、水墨等;按題材分,主要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界畫等(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分為6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10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8類,元明之後還有分為13科)。中國畫的畫麵形式有壁畫、屏幛、手卷、立軸、橫披、冊頁、扇麵等。

速戰速決的繪畫

素描真可以稱得上是速戰速決了。寥寥數筆,就把其形態、神態勾勒出來,形神兼備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素描用單色或用線來塑造形體,既可以用來作為造型基本訓練,又能描繪出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從單色畫的角度講,中國畫的白描、水墨畫也可以稱為素描的一種形式。

素描作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始於14世紀末。起初是以習作,臨摹作品,速寫的形式出現。以後又成為訓練造型能力的基本手段,用來鍛煉觀察和表達物象的形體、結構、動態、明暗關係。也可以作為創作用的起稿。這部分素描可稱為研究性素描。素描也可以直接運用線條或塊麵,把創作者的情感和思緒簡潔而有感染力地表現出來。這類素描可稱為創作性素描。從表現形式上,素描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以線條為主要表現形式,更易於生動、概括地表現對象;一種是以塊麵為主的素描,更易於表現物體質感、量感和空間感。兩種方法也可以相得益彰,顯示出素描製作上的極大的靈活性。20世紀,在繪畫語言中由於線的自身獨立意義被提到很高的地位,素描日益成為藝術家發揮想象力、表現力的自由天地。

色中有墨,墨中有色

你知道中國畫是如何設色的嗎?

很多中國畫不用顏色,依靠墨的深淺濃淡的變化,使人產生有色彩的感覺。用顏色的,叫“設色”。中國畫設色,一般“隨類賦彩”,即以對象固有色為主,近濃遠淡,凸淺凹深,做到“色中有墨,墨中有色,色不礙墨,墨不礙色。”設色的主要方法有:(1)渲染:按原來筆墨運行的筆路著色,從淡色始,或一次著色,或逐次加深。(2)暈染(又稱“平染”):先用大筆蘸上清水將畫的局部或全幅濕潤,再用吸水紙鋪其上,吸取多餘水分,然後用淡色輕輕塗上,因而無濃淡、深淺變化。(3)承染:先用一支蘸色的筆上色,再用另一支蘸水的筆用水化開,或由淺至深,或由深至淺,層層罩染。此法多用於工筆畫的局部著色。(4)高染:將畫麵形象的高光處(突前部位)染重色,凹陷、陰影處染淡色。(5)托染(又稱“邊染”):在畫麵上白花、雪梅、冰山、淡月等等白色之物旁邊染以花青、淡墨或他色,“烘雲托月”,使白色更明顯。(6)破墨:在墨色未幹時塗色,使色、墨浸潤,相互溝通。多用於寫意畫,生動活潑,富於效果。(7)和墨:用墨調色,一下筆便墨中有色,色中有墨。

“六法”與“六要”

“六法”即品評中國畫的六項標準,“六要”即對繪畫創作的六項要求,你知道嗎?

南朝齊肖像畫家謝赫在他的畫論名著《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品評人物畫的六項標準,後也應用於山水、花鳥等其他畫科,並成為“中國畫”的代名詞。其內容為: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一作“傳模移寫”)。

古代畫論中提出了對繪畫創作的六項要求。有兩說。五代後梁畫家荊浩(生卒不詳)在《筆記法》中說:“夫畫有六要: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曰墨。”北宋劉道醇(生卒不詳)在《聖朝名畫評》中則說:“所謂六要者:氣韻兼力一也,格製俱老二也,變異合理三也,彩繪有澤四也,來去自然五也,師學舍短六也。”

“工筆”與“寫意”

你知道什麼叫“工筆”,什麼叫“寫意”嗎?

工筆又稱“細筆”,與“寫意”對稱。指中國畫中工整、細致、縝密地描繪物象的技法。分為工筆白描和工筆重彩兩類。工筆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線條精細地描繪對象,不敷設其他顏色。如宋代李公麟的《五馬圖》、元代趙孟堅的《歲寒三友圖》等。工筆重彩,不僅線描工整細密,而且敷設重色,絢麗多彩。如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等。在中國繪畫早期,工筆重彩占有主要地位。壁畫、民間年畫,亦大多是工筆重彩。這種作畫技法至今仍受到廣大畫作者和觀賞者的喜愛。

寫意又稱“粗筆”。與“工筆”對稱。指中國畫中用粗放、簡練的筆墨,酣暢淋漓地描繪物象的形態神韻,來表達作者的意境的技法。相傳唐代吳道子曾一日畫成三百餘裏嘉陵山水,可能已用寫意。宋代蘇軾主張作畫“不求形似”,而應寫情寄意;並留有《古木怪石圖》,抒寫胸中盤鬱之氣。元代之後造型生動、崇尚意趣的寫意畫大盛,從此,同遵守傳統、恪守法則的工筆畫形成風格迥異的兩大派。寫意有大寫意和小寫意之分。大寫意用筆最為灑脫、豪放,重在整體表現對象特征。小寫意介於大寫意與工筆之間,筆觸簡練,但也注意對細節的刻畫。

中國畫筆法

你知道什麼是中國畫筆法嗎?

中國畫的用筆方法,大致分為勾、皴、點、染四類。勾即“勾勒”,也稱“描”,是傳統中國畫技法的主體,不僅用以畫出輪廓,也表現質感、明暗。勾的方法很多,如古代畫人物衣服的褶紋,就有鐵線描、柳葉描等“十八描”。皴,即“皴擦”,主要用於表現山石和樹皮的紋理,可增強質感。古時有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或十六皴等各種說法,今人傅抱石分為披麻、卷雲、雨點、荷葉、斧劈和折帶六個皴係。皴法現已從山水畫發展到人物畫和花鳥畫。點,即“點苔”,用毛筆作出直、橫、圓、尖或破筆(筆毛鬆開,無一定形狀),或如“介”、“個”等字的點子,表現山石、地坡、枝幹或樹根的苔蘚雜草以及山巒峰嶺的遠樹等。染,即“渲染”。渲是按勾、皴後的筆路用淡墨補足;染是用筆著色落墨,漸次加深,不見筆跡。此外,從用筆的力度、速度看,還有提、頓、按、挫之別,輕、重、快、慢之分。

中國畫墨法

為什麼中畫國用墨極為講究?

中國畫用墨極為講究,有“墨分五色”之說,指以水調節墨色多層次的濃、淡、幹、濕、焦。一般中國畫的線,濃墨為主,淡墨襯之,幹墨皴擦,濕墨暈化,焦墨提神(帶起畫麵的黑白層次),再加上“白”,合稱“六彩”。墨法多樣。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提出“用墨七法”。現常論及的有積墨、破墨、潑墨三種。積墨法,是用墨由淡而濃,漸次漬染,墨色渾厚而滋潤。破墨法,是先畫淡墨,而後用濃墨破之;或先畫濃墨,而後用淡墨破之。這樣便使墨色濃淡相互滲透掩映,有潤澤鮮活的效果。潑墨法,是用大量的水墨如同潑在紙上一樣,筆酣墨飽,氣勢磅礴豪放。大寫意畫通常用此法。現代還有以彩色為主的縱筆淋漓的畫法,稱為“潑彩”。

長卷風俗畫

《清明上河圖》表現了普通的市民階層的生活和風俗人情。為什麼說它是一幅寫實生動的長卷風俗畫?

張擇端(公元12世紀),山東諸城人,曾在北宋畫院任職。他的傑作《清明上河圖》描寫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的市俗生活與節日景象,是一幅寫實生動的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摒棄已往人物畫隻能表現貴族生活和宗教內容的陳規,重點刻劃新興的市民階層的生活和風俗人情,廣闊而詳盡地展示了當時市井人物的生活動態。全圖有人物五百多個,還有各種建築、交通工具等,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曆史資料。畫麵全長528.7厘米、寬24.8厘米,是我國古代現實主義繪畫最突出的代表。

畫卷右邊開端是田野和村落,趕集的鄉下人和馱運貨物的騾馬沿田間小路向城裏行進,達官貴人在家丁擁護下去郊外訪遊。那轎子上的野花和沿路萌芽的楊柳樹,點出了正是清明時節。

畫麵自右而左,向市區伸展,四野漸漸被房屋店鋪取代,河流折轉進入畫麵,成為畫中主體。河邊船艇忙著裝卸貨物,上下旅客,岸上飯店客棧一片繁忙景象。虹橋下一隻大船正欲穿過橋洞,因桅杆太重,還未完全放平,船夫緊張萬分,有的使勁撐篙,有的用竿抵住橋洞,以防衝撞。還有人從橋上拋下繩索,以便攬住船身。鄰舟和橋上的人在旁指指點點出主意,仿佛有喧嘩聲傳來。天橋兩邊建築豪華,彩樓高聳。

隨著河流畫麵折向商業區,一座堅實高大、結構複雜、氣勢雄偉的城門出現在畫麵中間。附近店家密集,街道縱橫,車馬行人匆匆趕路,護城河寬大的橋麵上有不少人在憑欄觀景。一隊駱駝裝滿貨物向城外進發。城內十字路口的商店門麵寬大、建築考究,還有寫著“王員外家”、“趙太丞家”等大字門牌的高宅深院,街角有說書或賣貨的攤點,引來簇擁的人群。十字街正麵兩輛馬車奔馳而來,氣勢咄咄逼人。街中有牛車、手推車、手拉車、轎子、馬騾等交通工具。大路的近側和街心,有騎馬或步行的官吏紳士。車來人往的繁忙景象,使觀畫者目不暇接。

“清四王”者

清代畫壇上,有四位著名的畫家,在不同的地方描摹大好河山,而且他們都姓王,你知道他們是誰嗎?

“清四王”是指清初四位著名畫家: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和王惲。他們把宋元名家的筆法視為最高標準,這種思想受到了皇帝的認可和提倡,因此被尊為“正宗”,他們影響了後代三百餘年。

王時敏的代表作為《夏山飛瀑圖》。該圖用全景式構圖,峰巒層疊、瀑布高懸,樹木蔽蔭,小徑蜿蜓,其間點綴茅舍草亭,畫麵虛實相間,雲霧繚繞,表現了茂密山林鬱鬱蔥蔥的夏景。

王鑒的得意之作是《仿黃公望山水圖》。該畫全景構圖,主峰下山巒林立,村莊、水口、小橋在山澗邊隱現,以樹林與房舍做近景,筆法與黃公望肖似。在清朝所謂正宗的畫係中,直接影響著清代畫壇。

王原祁的代表作是《煙浮遠岫圖》。該畫峰巒布局,筆墨純熟,有一種瀟灑之美。

王惲的《平林靜牧圖》用筆嚴謹,一絲不苟,全畫樹石參差,變化無窮,疏密布置適度。畫麵上湖光山色、耕牛漁舟,農舍輝映,具有一定的生活氣息。

老少皆宜的連環畫

連環畫,有圖有文字,閱讀起來輕鬆明潔。可是,連環畫也是大有學問的,你知道嗎?

連環畫靠連續的畫麵,配以簡短的文字來說明故事情節,是老少都可以讀的書。

連環畫的表現形式很多,有用傳統的白描手法,也有用西洋畫的明暗調子和黑白塊麵造型的,還有用線條與明暗結合的畫法,近年來也出現了淡彩的畫法。從風格看,有寫實的,如尤勁東繪製的《人到中年》。也有人物麵貌變形較大的,如陳衍寧等繪製的《笑話》。而一般童話及傳說故事則較多的采用帶裝飾性的畫麵風格,如朱岷甫繪製的《彩虹》等。

連環畫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早在古代陶器和青銅器時代,器皿上就刻鑄有連續性的花紋圖案。東晉顧愷之的名作《洛神賦圖卷》在一幅畫內的各組內容之間帶有情節連續性,已初具連環畫形式。我國最早成冊的“小人書”是1925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的《西遊記》,每幅畫都配有文字解釋,第一次被定名為“連環圖畫”。

令人捧腹的漫畫

無論大小報刊、雜誌,還是工廠、學校裏的宣傳欄裏,總會有一些小小的漫畫,寓理於畫,隱含深刻道理。這是怎麼回事?

富於諷刺和幽默感的漫畫,常常引人發笑,使人警覺。

漫畫一般都有簡筆畫,人物麵貌多有變形。如《三毛流浪記》裏,三毛的頭畫得特別大,腿特別細,頭上隻畫三根頭發,衣著襤褸,把一個營養不良,骨瘦如柴的窮苦孩子的特征誇張地表現出來。對於社會上種種不良現象、醜陋行為給以辛辣的諷刺,使人在發笑中受到教育,這是漫畫的一大特點。

漫畫常用浪漫手法加以表現,它不受時間、空間條件的限製,為了表達主題,古今中外人物都可以出現在一幅畫麵裏。如江帆的《今日皇室分外香》,把曆代清皇室要員都列隊於畫麵上方,受現代的中外影視商、出版商、作家、記者、廚師、藥劑專家各式人的致意,借以諷刺近時把藥物、菜肴、食品都冠以宮廷用品,把宮廷軼事作為熱門創作內容的現象。這種手法在政治漫畫中運用較多。

漫畫常用簡練的連環畫形式,來表達比較豐富的情節。如華君武的《戒煙》,第一幅表現一個人決心發誓戒煙;第二幅中此人已把決心付諸行動,將煙鬥發狠地向窗外扔去;第三幅中此人飛也似地向樓下奔去,不知去幹什麼;第四幅真相大白,此人到樓下接住心愛的煙鬥。真是活生生地勾畫出一個煙癮成癖,空喊戒煙,而轉眼反悔的煙“鬼”形象。

驚心動魄的戰爭畫

有一種畫,多以著名戰爭、戰役及相關的人或物為題材,畫麵龐大逼真,情節複雜生動,你知道這是什麼畫嗎?

戰爭畫又叫軍事畫,泛指表現戰爭事件、軍事生活以及與此有關的造型藝術。它的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可以用油畫、版畫、雕塑、壁畫、鑲嵌畫或多畫種並用的綜合美術形式來表現。它的題材大多取自古代著名戰爭、戰役及相關的人或物,有時也以神話傳說、神話故事或宗教故事中的猛士爭鬥為題材。當代的或曆史的有關事件和人物,也是戰爭畫描繪的對象。戰爭畫起源於公元前13世紀的古代埃及,以卡納克神廟中建立的浮雕《謝提一世戰績圖》為出現標誌。古希臘、羅馬、歐洲中世紀和文藝複興時期都得到了相當發展,古典主義繪畫興起之時,戰爭畫臻於登峰造極的地步。許多畫家為今天的人們留下了大量不朽的傳世名作。像達維特的《荷拉斯兄弟的誓言》、格羅的《拿破侖在埃倫戰爭》、德拉克羅瓦的《自由引導人民》、我國畫家羅工柳的《地道戰》、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前蘇聯出現了大批戰爭畫家,掀起了戰爭畫的又一個高潮。戰爭畫一般畫幅巨大,色調凝重,情節複雜真實,能逼真再現戰爭中的各種場麵,有一種驚心動魄的震撼力。

以形傳神說畫人

人物畫是中國繪畫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那麼,你知道人物畫的發展曆程嗎?

人物畫是以人物活動為主要描繪對象的中國畫傳統畫科。按題材可分為人物、道釋、風俗、仕女、寫真等;技法上有工筆、寫意、白描之分。人物畫是中國畫三大畫科中最早產生的一科。據記載,周代就已有曆史人物壁畫,秦漢時也有大量神話人物形象出現。魏晉時期由於佛教傳入,描繪佛祖及眾徒形象的寺廟壁畫大為流行。東晉時出現了顧愷之為代表的專職畫家,這也是第一批人物畫大師。同時也出現了以《魏晉勝流畫讚》《論畫》等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畫著作,奠定了中國人物畫的傳統。

隋唐時期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人物畫也絢爛多姿,莊重律嚴,出現了大量表現宮廷及社會生活的作品。盛唐吳道子又把人物宗教畫推進到生動感人的新境地。五代兩宋時期,工筆人物畫日趨精美,社會風俗畫和曆史故事畫也蓬勃發展。北宋著名畫家李公麟創白描畫法,五代貫休及南宋梁楷等人把寫意人物畫提高到新水平,並發明了減筆畫法。南宋以後,中國人物畫由重視教育功能轉向重視審美作用,注重抒情。明清時期出現了陳洪綬、任伯年等傑出的人物畫家。近現代以來隨著西洋繪畫的傳入和時代的變遷,中國人物畫在思想內容、造型手段及反映現實生活的深度與廣度上均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產生了徐悲鴻、葉淺予、蔣兆和等一批著名畫家。

人物畫的技法曆經千百年演變已極為豐富,特別是主要的藝術語言——線描,已達到高度成熟的境界。人物畫發展到今天,在深入研究傳統,廣泛吸收外來技巧的基礎上有了長足發展,表現出了新時代社會生活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