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刊的編輯工作
書刊的編輯工作,是書刊出版機構按照出版方針和計劃,從事組織、審讀、編選、加工整理稿件,使其內容準確,規格完備,成為印刷工藝所能接受的稿件的工作。編輯工作是一門科學,有它特定的規律性。在出版工作的各個環節中,編輯工作是中心環節,在出版社的工作中居於主導地位,對出版物的質量和整個出版任務的完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特定意義上說,編輯既是精神產品生產的組織者,又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著名作家巴金說過,有些編輯本身就是很有寫作能力的作家,隻是為了給他人做好嫁妝,自己寧願少寫或擱筆。所以把編輯譽為辛勤的園丁和聯係作者與讀者的橋梁,是一點也不過分的。本章即分別敘述編輯工作的地位、作用、工作流程、作者工作以及編輯的修養。
編輯工作是為書刊的形成和傳播必然產生的一項專門工作。它具有不同於撰著工作的特定的社會職能,是社會文化生活中的一項相對獨立的專業性活動。其社會機能在於選定可供出版的稿件,從內容和形式上完善稿件質量,使其符合出版規範並進入社會,以實現傳播知識、培育人才的目的。
一、編輯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環節
出版是由編輯、印刷和發行三個主要部分組成的。在書刊的整個出版流程中,編輯、印刷和發行互相依存並協調運作,各自發揮不同的作用,缺一不可。但是,在這三者之中,起主導作用和居於中心位置的是編輯工作。因為:
——從書刊的出版程序來看,編輯工作是印刷和發行的前提條件。沒有編輯工作,就無書可印,無書可售。
——從書刊的生產性質來看,書刊不單是一種物質產品,更本質的是精神產品。在整個出版過程中,編輯所進行的精神生產的勞動是不能由印刷和發行來代替的。
——出版工作的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書刊的水平如何。出版工作的水平可以用多種指標,諸如出書種數、印數、產值、利潤等等來衡量,但是最重要的標誌是書刊的質量,首先是內容的思想性、科學性、知識性、藝術性。
——從出版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來看,書刊編輯也處於中心的位置。出版業在製訂自身的建設和發展規劃時,應根據國家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需要,首先對圖書編輯作出較為深遠宏大的設想,設計確定較有重大價值的“骨幹工程”,這是規劃的基礎和核心,印刷和發行都要以此作為依據,作出相應的規劃。
因此,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中明確指出:“編輯工作是整個出版工作的中心環節”。
二、編輯工作是艱苦、細致的創造性勞動
書刊的本質是精神產品,是著作者的勞動成果,這一點易為人們所知。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還是集體勞動的成果。因為除了著作勞動之外,它還包含了編輯勞動、印刷裝訂勞動和發行勞動。這一點卻往往容易被人們忽略。
著作勞動是作者通過對自然和社會的實踐、認識,運用文字、圖象等形式來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編輯勞動則是編輯工作者根據社會需要,運用特有的創造性思維,對作者的著作勞動產品進行鑒別選擇、介入幹預、規劃設計、整理提高、加工完善,再通過印刷裝訂等工藝手段將其製作成書刊,然後通過發行麵世,使其實現和創造出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讓精神產品成為人類社會共有的精神財富。
編輯勞動與著作勞動的表現形式不同,二者所獲得的社會反應也截然有別。作者的勞動成果,通過作品的出版發行,直接向讀者表現出來,讀者拿到一本書,隻要看到作者的署名就會承認作者的勞動成果。而編輯的勞動成果是融合在作者勞動成果之中的,在過去較長時間內,圖書上又沒有責任編輯的署名,人們難以直觀,因而一般讀者也就往往認識不到編輯工作者的作用。七十年代末期以後出版的圖書,雖然多數都署上了責任編輯的名字,但仍然難以衡量編輯勞動的數量和質量,也不易真正公允地估價編輯工作者的作用。有的人甚至認為,學者和作家寫出來的稿件自然都很成熟,發到印刷廠即可排印成書,而編輯就像銀行業務員點鈔票那樣,不過是過過手,簽字發稿而已。這種看法完全不符合實際,是由於對編輯工作根本不了解所致。許多學者在學術上確有很深的造詣,許多作家在文學創作上確有很高的水平,但他們寫出一部數十萬字的書稿,無論在內容上、在文字技巧上決非完美無瑕,一般都還存在問題,至於書籍規格、裝幀設計等要求,他們並不熟悉。凡此種種,無不需要編輯工作者付出相當的勞動,才能使書稿臻於完善、符合出版的要求。因此,即使名家、權威的作品,也仍然是圖書的前期成果,同樣需要通過編輯勞動的鑒別、整理、加工而達到完善。從這個意義上說,編輯勞動是著作勞動的補充與發展,是絕對不可缺少的。
編輯勞動貫穿於編輯工作的全過程,編輯勞動的創造性也同樣體現在編輯過程的始終。編輯工作者在每個環節上都要耗費巨大的精力,運用創造性思維,進行艱苦的勞動。
首先表現在規劃選題之前,編輯工作者需要進行深入廣泛的調查研究,收集各類信息,了解各個時期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情況、讀者的閱讀興趣和需要,然後進行篩選、組合、加工,得出新的編輯設想,據以製訂切實可行的選題規劃。
其次,編輯在鑒別作者的著作成果,評判稿件的政治思想傾向和科學藝術水平等方麵,同樣需要運用創造性思維,其中包括比作者更為全麵的考慮和更為長遠的看法。編輯要通過審讀,從大量稿件中選優汰劣。這就需要由學識、理論政治、社會生活、寫作技巧、文字水平等綜合形成的很高的鑒別能力,即犀利的眼力,才能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稿件一經采用,編輯又要運用自己的特長,發掘其中有價值的部分,並幫助作者或加以生發和擴展,或另辟蹊徑,去粗取精、集中提煉,使稿件的質量有顯著的提高,並可能形成新的風格和特點。凡此種種,無不需要編輯付出創造性的勞動。
再次,稿件進入整理、加工過程之後,編輯對原稿資料的校勘、核實,對疏漏之處的彌補,對各類謬誤的糾正,對文字的加工潤色等工作,都具有直接創造和間接創造的雙重性質。進入編輯加工期的稿件,簡單說來可以分為兩類情況:一類是比較成熟的作品,不須改變原來麵貌,隻要剔除疵瑕、彌補疏漏、適當潤色。對這類稿件的加工,有的編輯家比喻為做“美容師”,替它剪發修麵、塗脂抹粉,打扮一番即可發排;第二類是“返修品”或部分“返修品”,需要編輯診斷稿件的“病症”所在,並提出“治療”的方案,像醫生治病那樣,把稿件調理得“健康”,“強壯”。編輯工作者在整理、加工過程中,無論做“美容師”還是當“醫生”,都要運用創造性思維,使著作勞動的前期產品進行再創造,提高其質量,增加其社會價值。
三、編輯工作的社會作用
編輯工作的內容和特點,是運用組織、彙集、審讀、編選、校勘、整理、加工等手段,把各種內容、形式的稿件——人類創造的成果和社會進步的結晶,用書刊的形式加以複製、積累和傳播,以滿足不同知識層次、不同文化修養的讀者群的多方麵需要。這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編輯工作者在這項建設事業中大致能發揮下述幾方麵的重要作用。
——聯接作者與讀者的橋梁作用。作者的撰著勞動成果是前期產品,它隻有憑借編輯的物化勞動成為圖書之後,通過傳播和交流,才能為廣大社會成員所掌握,實現精神產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另一方麵,編輯根據當前讀者的閱讀興趣和需要,按照出版方針和選題規劃,主動向作者組約讀者需要的稿件。編輯工作者處於作者和讀者的中間環節上,起著聯接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或紐帶作用。
——促進兩個文明建設的作用。編輯工作者通過貫徹出版方針,製訂選題規劃,有計劃地組織、編輯一批好的書稿交付出版,有意識地引導讀者閱讀好書,從而使讀者堅定正確的政治信念,汲取豐富的知識營養,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過去許多青年人是由於讀了革命的、進步的書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如今有更多的青少年,由於讀了好書,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懂得了為人民服務的真諦,了解了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從而決心獻身於社會主義的輝煌事業。從這方麵來說,編輯工作者就間接或直接地發揮了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
——出書育人的作用。編輯工作者在編輯書刊的過程中,往往能培育一批作者,能發現一批人才。包括不少知名的老著作家、有成就的中年著作家和新生的青年作者,是由於出版社編輯采用了他們的稿件,發表了他們的作品,或脫穎而出,或迅速成長起來的。從更大的範圍說,人類的先進的思想,革命者的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文化科學知識等等,通過書刊的傳播對廣大讀者所產生的影響是很大的。通過編輯勞動出版的優秀的書刊,在提高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方麵,在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人才方麵,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方麵,都發揮著重大作用。
圖書編輯工作,一般可以分作六個生產流程:選題、組稿、審稿、編輯加工、發稿、讀樣。茲分述如下:
一、選題
選題,是一個出版社、雜誌社或刊物編輯部對於準備出版的圖書或刊物所選定的題目。它是編輯工作的基礎,具有重要的性質和作用。衡量一家出版社、一個雜誌社或編輯部工作,主要是看它出版了哪些出版物,都是些什麼內容,質量如何,對社會起了什麼作用,對人類科學文化的積累和傳播做出了多大的貢獻。總之,要看它是否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出版政策和直接貫徹了出版社的出書方針,是否把社會效益作為出版工作的最高準則。因此,選題工作不僅對書刊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且直接反映了出版社的能力和水平。
擬訂選題計劃是保證書稿質量的首要步驟,是結合上述指導思想和出版社的任務全麵考慮進行的。選題工作包括製定選題計劃和確定選題這兩項內容。選題計劃有短期的和長期的兩種。短期的選題計劃,有年度的或兩年三年的;三年以上的長期選題計劃稱為選題規劃。從選題計劃可以看出一個出版社在一定的時期內其主要業務工作的基本麵貌。
確定選題是出書的第一道工序,所謂“抓書先抓題”就是這個意思。編輯要在中共和國家的出版方針、政策指導下,根據一定時期的中心任務、社會需要和實際可能,有重點、有計劃地選定適用、優質的題目,並預測其在出版以後能與經濟效益統一起來。
期刊的選題要根據期刊的特點來確定。科技性專業刊物的編輯,必須及時就國內外有關方麵科技研究的新成果、新進展,有針對性地確定選題。
選題一般都有一個醞釀過程。經過充分調查研究(例如,查詢國內外同類書刊的出版情況)後,先由責任編輯提出選題,填寫申報表,經編輯部討論通過後,提請領導論證、審批,最後確定下來。做好選題工作的條件,大致可以歸納為:了解需要、掌握動態、熟悉隊伍、調查研究。選題從來源說可分兩類,一類是出版社自定的,叫做主動選題;另一類是著譯者投稿由出版社接受的,叫做外來選題。各種不同類型的讀物,在選題上有不同的特點。如文藝書不可能先由編輯確定創作題目再組織作家去寫作,而科技書一般都是先由編輯根據國家的方針任務以及讀者的需要確定了選題,然後再去約請作者撰寫的。
二、組稿
選題確定之後,下一步工作就是組稿。所謂組稿,就是編輯根據選題去組織和約請作者寫作書稿。書稿是編輯工作的對象。有了恰當的選題,書稿的內容質量就在於組稿工作了。抓好了組稿這一環,實現選題計劃、提高書稿質量就有了保證。整個組稿工作包括下述內容:
(一)選定著譯者。
這是組稿過程中的第一件事。編輯人員對選題所屬專業方麵的著譯力量應該做到心中有數,即對著譯者的條件,包括馬列主義理論修養和政治思想水平、知識廣度和專業水平、文學修養和文字表達能力、工作作風等方麵都要有個基本的了解。選擇著譯者要實事求是,既要堅持一定標準,保證書稿質量;又要避免脫離實際,要求過高。了解著譯者的情況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包括直接與之交換見解,聽取對方的自我介紹和他人的推薦,閱讀其已出版的著譯和發表的文章,了解其在學術活動中的情況等。在做好這一係列準備工作的基礎上,一般說可以選定比較理想的著譯者。
(二)研究和審定寫作提綱。
作者提出寫作提綱之後,責編要研究審定,或與著譯者共同研究和確定,有時還要另請專家參與審定。編寫提綱是對書稿的內容、結構、形式的總體安排。提綱一經審定,便成為作者編寫書稿和編輯審稿的依據。提綱的內容不是簡單的章節目錄,而是包括編寫意圖、主題、內容概要、層次結構、資料來源、字數估計以及進度和寫作分工(集體寫作的主編和編、章的執筆人)等等。翻譯稿件的提綱中不僅要確定全譯、節譯或編譯,還要確定譯文的風格。一部作品的書名及其章節標題要能反映主題,要簡潔、明確並富有吸引力,能誘發人們閱讀的強烈欲望。
寫作提綱在責編這一級改好後,即可按內部工作程序報批。一般書稿的提綱由編輯室主任審定,重點書稿提綱則須經總編輯或社長審定,然後著譯者據此進行著譯。在著譯過程中如有大的變動,作者應及時與編輯研究。在組稿工作中編輯應注意尊重作者的正確意見,尤其對於反映作者多年研究成果和經驗的專著,更應尊重作者的意見。
(三)及時審閱部分初稿或試寫稿。
一部書稿的著譯往往需要一兩年或更長的時間。在著譯過程中,編輯應同作者保持聯係,經常了解寫作進度特別是存在的問題,並及時審閱部分初稿(有的作者先寫出少部分試寫稿),發現編寫中的問題,要立即與作者商量解決。
編輯與作者在著譯方麵的意見分歧和其它一些矛盾是難免的,編輯既不能因此對書稿降低要求,遷就作者;更要虛心聽取作者的意見,隻要他言之有理,就應尊重其意見。作者的意見不完全正確或雖正確而暫時辦不到,編輯也應該耐心解釋,求得互相諒解。對新的年輕的作者,編輯還要熱情扶持。
組稿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是提高和保證書稿質量的基礎工作,一定要充分認識它的重要性。著譯者為使書稿質量符合要求而進行的創造性勞動,以及他們的甘苦得失,應該受到編輯的尊重和理解。有的編輯在工作經驗總結中指出,做好選題組稿工作必須做到“三知”,即對作者要知人,對讀者要知心,對專業動態要知情。具體說來,稿件質量的優劣,關鍵在於作者,而能否物色勝任著譯工作的作者,卻決定於編輯。編輯對作者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知人善任”,使書稿和文稿達到相當的質量。編輯要了解讀者學習和研究的要求,編出來的書稿才能切合讀者的需要。編輯要盡量掌握有關專業方麵的社會信息,並善於對了解到的情況和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作出判斷,作為自己工作的重要依據之一。一般說來,這三方麵的工作做得好,選題和組稿的工作是能夠做到有的放矢、獲得成功的。
三、審稿
審稿是編輯人員按照出版的要求和有關規定,對作者寫出的稿件進行通讀審校,並根據稿件的質量,對稿件的取舍作出正確的決定。審稿工作是決定書稿的處理,保證出書質量的重要環節。
凡決定采用的稿件,一般都要堅持實行三審製度。通常情況下,審稿工作的程序是:編輯初審,編輯室主任複審,總編輯或副總編輯終審。三審製的目的是嚴肅、慎重地對稿件做出正確的評價和決定。在審稿過程中,責任編輯是主要責任者,對書稿的質量要負全麵責任。審稿工作一般都在社內進行,但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是重點書稿,也可約請專家外審或采取審稿會議等方式進行審查,以保證書稿質量。
審稿工作一要善於發現問題,二要作出明確判斷。稿件審稿完畢作出的判斷一定要明確,切忌含糊其詞,模棱兩可;作決定時,注意防止粗疏輕率,要嚴肅而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