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衛生專門著作的出版
新中國的醫藥衛生圖書出版事業也有很大發展。除“文化大革命”的劫難期外,三十多年中,出書種數和圖書質量逐年提高,八十年代後期,全國平均每年出版醫藥衛生新書1500種上下。出書最多、影響較大的,主要為人民衛生出版社和上海科技出版社,其次是人民軍醫出版社和中醫古籍出版社。其它有關出版機構也出了一些好書,有的也很有影響。
一、中醫中藥專著舉世矚目
中醫中藥是中國特有的寶貴的文化物質遺產和財富,一直受到新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作為其載體的中醫中藥圖書的整理出版,四十年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一)中醫古籍的點校影印和注釋語譯。
中國的醫學和藥學遺產主要保存在浩瀚的中醫古籍裏。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這些古籍錯訛、脫漏之處不少,散佚也較多。為了充分發揮它在醫療、教學和科研中的作用,並能更好地流傳於後世,造福於人類,許多中醫藥學家和有關出版單位共同努力,有計劃地、精心地點校、整理出版了數以百計的中醫中藥古籍。其中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32種,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60種。這裏略舉數種便可窺見一斑,如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王燾編著的《外台秘要》,宋代王懷隱等編著的《太平聖惠方》,元代竇桂芳編集的《黃帝明堂灸經灸膏育腧穴法子午流注針經針經指南》,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朱等編著的《普濟方》、張景嶽著《類經》,清代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鑒》以及大部頭的巨著《醫方類聚》,等等。其中除《醫方類聚》是由朝鮮人金禮蒙等收輯中國明代以前的醫書150多種分類彙編而成,後因散佚,又經日本人丹波元堅補正刊印的外,其餘都是中國曆代刊印的醫學名著,其中有些早已享譽國外。經點校整理後更發出新的光芒。
整理出版中醫古籍采取了區別輕重緩急的原則,把近百年來未曾刊印的曆代中醫名家的專著優先整理出版,如宋代兒科名著《幼幼新書》,被尊稱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金代名醫李杲的《蘭室秘藏》,明代太醫世家龔廷賢的代表作《萬病回春》與《壽世保元》,以及樓英的《醫學綱目》,孫一奎的《赤水玄珠全集》等,就屬於這一類。在整理過程中還有所發現,有所補正,如《東醫寶鑒》找到了祖本,《幼幼新書》找到了善本,《吳鞠通醫案》(清)補足了卷數,從而使一些在曆史上懸而未決的學術問題,也得到了澄清或初步解決。
對行將失傳的有價值的孤本、善本、珍本,則采取影印應急的辦法加快出版。僅中醫古籍出版社成立後的十年中,就影印出版了《中醫珍本叢書》54種,《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善本醫書》2輯21種,以及《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全套97種,其中有不少是未見傳世的秘藏珍本。如《禦藥陵方》收載的是宋元以前的宮廷治病用方;《眾妙仙方》是明代馮時可收載的著名方劑及急救方、簡易方;《奇效醫述》是明代聶尚恒診治危難病人的方劑,由於該書對多種危難病的診治作了較詳細的論述,出版後,國內外讀者爭相購置。
上海科技出版社也出版了一套《中國醫學珍本叢書》和一套《明清中醫珍善孤本精選》。前者是學術性強、臨證有獨善之處的曆代名醫的著作,以明、清的木刻本、精抄本、孤本為主,計劃選編30種,現已出版20多種。後者共10種,大多為臨床實用性強的孤本,已基本出齊。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醫古籍小叢書》和上海書店出版的《中醫古籍善本叢刊》,也都選印了一些很有價值的珍本。以上這些,對繼承和利用古代中醫藥遺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醫古籍大都文字深奧,今人不易看懂,因此,在校勘、標點的同時,還有重點地選擇一部分著述加以注釋、語譯,為讀者學習、研究提供方便。這項工作在五六十年代出版過《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歌括四百味》等書的淺說與白話解本。而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則是在中醫古籍整理出版規劃製訂之後全麵展開的,並已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如規劃中提出的11種經典著作,已組織有關專家全部進行了校注,其中8種已完成了語譯,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它們是:郭靄春主編的《黃帝內經素問校注》、《黃帝內經素問語譯》,史常永主編的《靈樞經校注》、《靈樞經語譯》,淩耀星主編的《難經校注》、《難經語譯》,馬繼興主編的《神農本草經輯注》,劉渡舟主編的《傷寒論校注》、《傷寒論語譯》,何任主編的《金匱要略校注》、《金匱要略語譯》,李聰甫主編的《中藏經校注》、《中藏經語譯》,沈炎南主編的《脈經校注》、《脈經語譯》,張爛印主編的《針灸甲乙經校注》,丁光迪主編的《諸病源候論校注》,李克光主編的《黃帝內經太素校注》《黃帝內經太素語譯》。
上海、江蘇、浙江、山西、陝西等科技出版社也出版了一些中醫古籍的譯釋、釋義和通俗講話等版本。如《難經譯釋》、《內經釋義》、《傷寒論通俗講話》、《金匱要略新解》等。
(二)當代名醫經驗的選編薈萃。
總結整理當代名醫的臨診經驗和心得體會,使之推廣並傳之後世,也是繼承和發揚中醫學的一項重要工作。四十年來,特別是七十年代末以後的十年中,一些衛生醫藥出版社和科技出版社在這方麵作了很大的努力,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了一批北京等地的著名老中醫如蒲輔周、任應秋、施今墨、嶽美中、關幼波、朱仁康、張讚成、趙錫武、朱小南(婦科)、劉奉五(婦科)、錢伯煊(婦科)、趙心波(兒科)、金厚如(兒科)、王伯嶽(兒科)等的醫案、醫話、醫論和經驗集等,還出版了浙江中醫研究院主編的《近代名中醫學術經驗選編》多集。
一批上海著名的老中醫,如程門雪、丁甘仁、張伯臾、張羹梅、劉樹農等的醫案、醫論和經驗選編,已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該社出版的《上海老中醫經驗選編》,分成內科、兒科、婦科、外科四個部分,收入了上海市80餘位老中醫的醫案、醫話;每則醫案後麵大多加有按語,充分反映了各家學說的不同見解和獨到經驗。
其它一些地方科技出版社或人民出版社也出版了一些當地或外地著名老中醫的醫案、醫話或經驗集。如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呂景山整理的《施今墨對藥臨床經驗集》,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河南省名老中醫經驗集錦》等,都有較為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中醫古籍出版社則按常見病分門別類地彙集了300多位當代名醫的臨證經驗和診治理論,編輯出版一套《當代名醫臨證精華》,現已出版冠心病、胃脘痛、肝炎、肝硬化、腎炎、尿毒症、溫病、痹症、崩漏、咳喘、小兒咳喘和小兒腹瀉等10輯,使眾多名家的臨證精華薈集一冊,既易於查閱,又便於比較,為讀者博采眾長提供了方便。
(三)中醫理論的研究闡述。
在對中醫學理論進行係統的研究、闡述,使之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和醫學教學方麵,出版了一批具有較高水平和理論深度的專門著作。其中既有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著作,如孟景春等主編的《中醫學概論》、趙金鐸主編的《中醫症狀鑒別診斷學》、黃世林等著《中醫脈象研究》、宋天彬著《中醫舌苔圖譜》(以上均為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也有中醫專科的研究著作,如上海科技版《實用中醫內科學》、《實用中醫外科學》、人民衛生版《中醫兒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眼科學》、《實用中醫耳鼻喉科學》、科學版《中醫腫瘤學》、中醫古籍版《中醫急症大成》、山東科技版《實用中醫泌尿生殖病學》、四川科技版《中國痔瘺學》與《中醫康複學》等。還有中醫名家及名著的研究著作,如人民衛生版的《金元四大家學術思想之研究》、《清代宮廷醫話》、廣東科技版《李時珍研究集粹》、科技文獻版《曆代名醫良方注釋》、上海科技版《中醫各家學說》、《曆代中醫學家評價》、《清代名醫醫案精華》、《黃帝內經概論》及山西人民版《傅山醫學著作研究叢書》等。
這些經過係統研究分門別類撰寫的理論著作、對總結闡述中醫學理論和培養中醫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中醫療法的發掘傳播。
針灸、按摩、推拿、正骨、氣功(指醫學氣功)是中醫的特殊療法,常有意想不到的療效,是中國醫學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十年中,醫療衛生係統對此做了相當深入的發掘、整理和研究、傳播工作,並出版了大量著述。其中針灸療法的著述最多,全國已有百餘種。朱璉的《新針灸學》在一九五四年即行問世。七十年代後期和八十年代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人民衛生版《中國針灸學概要》、《中國梅花針(英文版)》、《急診針灸》、《中醫灸療學》與《中國針灸學圖解辭典》,科學版《針灸針麻研究》,天津科技版《當代中國針灸臨症精要》,山東科技版《針灸穴位解剖圖譜》,江蘇科技版《耳針研究》,山西人民版《頭針》與《繆巨針刺發揮》,以及外文版的英文版《中國針灸學》,等等。其中的《當代中國針灸臨證精要》全麵總結了69位當代中國著名針灸專家的臨床經驗,具有權威性、實用性和獨特性等特點。《中國針灸學圖解詞典》是英漢雙語形式的工具書,由中美學者合作編譯,集古今針灸詞彙1300餘條,圖解420餘幅,便於中外讀者查閱使用。其它也都各有特色。
按摩、推拿方麵的著述也甚多。其中主要的有:人民體育版《中醫按摩療法》與人民衛生版《李墨林按摩療法》、《中醫推拿學》、《小兒推拿圖解》及《按摩推拿手法萃錦》,重慶人民版《實用中醫推拿學》,山東科技版《齊魯推拿醫術》及《點穴療法》等。
中醫正骨也有獨到之處。早在六十年代人民衛生出版社就出版了一部《劉壽山正骨經驗》,八十年代後期又出版了《手法治療骨折彩色圖譜》與《中醫骨傷科學》。後者由30多位骨傷科專家編纂而成。比較全麵地彙集了古今正骨名家的理論與技術,論述精粹,病種齊全,方藥可靠,手法有效,具有高度的科學性與實踐性,是八十年代國內最為完整的一部中醫骨傷專著。中醫古籍出版社也在八十年代出版了《中醫骨傷科基礎》、《中醫骨傷科薈萃》及《中醫骨傷科推拿手法》。
氣功既可用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應用得當也可用以治療某些疾病。隨著八十年代“氣功熱”的出現,許多出版社競相出版氣功書籍,其中涉及醫家醫功方麵的主要著作有趙寶峰等著《中國氣功學概論》、呂光榮主編的《中國氣功辭典》、陶秉福等編著的《氣功療法集錦》(共4集)、王若水編著的《醫學氣功入門》以及湖南科技版《中國氣功薈萃》等。《中國氣功學概論》是根據北戴河氣功療養院近三十年的實踐總結出來的氣功臨床治療經驗的專著,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和科學價值,出版後對引導氣功醫療沿正確方向發展產生了良好影響。《中國氣功辭典》收詞廣泛,釋義精當,編排係統,出版後已重印4次。
(五)中草藥典的審定彙編。
同中醫相輔相成的中藥,也叫中草藥,曆代著述很多。而當代中藥學界在編纂更為完善的藥物學圖書方麵則取得了更為豐碩的成果。僅人民衛生出版社就先後編輯出版了《中藥誌》、《全國中草藥彙編》、《全國中草藥彙編彩色圖譜》、《中國本草目錄》、《原色中國本草圖鑒》(日文版)、《中藥藥理與應用》(王裕生主編)、《中草藥有效成分分析法》(沙世炎等編著)、《中藥材粉末顯微鑒定》(徐國鈞主編)等學術專著多種。現選擇幾種簡介於下。
《中藥誌》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等十幾個單位為提高中醫用藥的準確性而編的,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一年初版,一九七九年開始修訂再版。它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采用現代科學方法,對中草藥的真偽和優劣進行鑒別、比較與篩選整理而成的。全書分6冊,分別為根與根莖類;種子、果實類;全草類;花、葉、皮及藤本類;動物、礦物類。對所列藥物的形態特征、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都作了簡明扼要的說明,是一部有科學價值和實用價值的專著,受到了國內外的重視和好評。
《全國中草藥彙編》是由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等單位的有關專家共同編寫而成。全書分上、下兩冊,正文、附錄連同附注中收載的中草藥,總計4000餘種,並附有墨線圖近3000幅;為配合正文的出版還編繪了《全國中草藥彩色圖譜》一部,選收中草藥彩圖1156幅。此3冊合為一套,於七十年代中期出版,至八十年代末已重印5次。
《中國本草圖錄》由12個國家級研究機構的近百位科技專家和攝影家拍攝編纂而成。他們曆時五年,深入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深山、密林考察,拍攝了10多萬張照片,獲得了豐富的原始資料,為編輯圖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全書選載藥物5000種,分10卷出版。每種中草藥至少有一幅形態逼真的彩色照片,配上簡明扼要的文字說明,圖文並茂,被譽為本世紀最傑出的本草綱目,由人民衛生出版社與香港商務印書館聯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