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文字出版工作(1 / 3)

少數民族文字出版工作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的人口近700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6.7%。

在少數民族中,回、滿、佘三個民族通用漢語漢文,其餘的民族都有自己獨立的語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中國有21個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但其中的白、納西、苗、景頗、傈僳、拉祜、佤等7個民族的文字不完備或不通用;34個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有些民族雖然有自己的文字,但是由於長期遭到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他們不僅在政治地位、經濟生活上得不到改善和提高,而且在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上也受到歧視和限製,甚至被禁止。因此,少數民族的文字一直得不到發展,更談不上少數民族文字出版事業。例如,藏族在公元七世紀時就有了文字,直到一九五一年和平解放西藏時,藏文圖書還停滯在木版印刷階段,沒有鉛印的出版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廢除了民族壓迫製度,少數民族獲得了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平等權利。根據少數民族人民的自願自擇,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先後幫助壯、布依、苗、侗、哈尼、傈僳、佤、黎、納西、白、土、瑤共12個民族和景頗族中說載瓦語的人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拚音文字,幫助其它一些民族對原有文字進行了規範或改革。有了這個基礎和條件,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出版事業才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地逐步發展起來。

五十年代初期,在中央和地方創辦了中國第一批民族文字出版機構。建立於一九五一年三月的新疆人民出版社,當年就出版當地少數民族文字和漢文圖書。一九五三年一月十五日,經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決定,周恩來總理批準,以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參事室為基礎,正式建立民族出版社。五十年代建立的還有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幾家民族出版社。(延邊教育出版社是一九四七年建立的)。此後,在七十年代後期,特別是八十年代,又一批地方民族出版社相繼建立。到一九八九年年底,以出版少數民族文字圖書為主,或設有少數民族文字編譯室的出版社,全國共有33家,其中包括八十年代中期建立的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和中國藏學出版社。按地區來分,新疆9家,內蒙古6家,北京、延邊各3家,西藏、雲南各2家,廣西、寧夏、四川、貴州、青海、甘肅、遼寧、黑龍江各1家。按文種來分,中央一級的民族出版社出版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漢6種文字的圖書,各省、自治區、自治州的出版社分別出版當地民族通用文字的圖書。按出版內容來分,綜合性出版社19家,專業性的13家。除以上32家出版社之外,還有幾家專業出版社翻譯出版少量的少數民族文字圖書。隨著出版機構的創建和增加,編譯隊伍的建立和擴大,近四十年來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圖書的出版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雖然在發展過程中也走過彎路,蒙受過損失,遭受過挫折。現從一些基本情況和統計數字來看看它的發展概貌。

從一九四九到一九六三年,全國用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壯、布依、苗、彝、黎、傣、柯爾克孜、錫伯、傈僳、景頗、拉祜、佤、哈尼、侗等19種民族文字出版各類圖書1.3853萬種,發行1.5億冊。用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壯、柯爾克孜、傣、景頗、傈僳、錫伯等民族文字出版各類雜誌34種,報紙37種。一九六五年民族文字圖書出版1694種,印行2480萬冊,它與一九五二年比較,種類增加2倍以上,印數增加近4倍。

“文化大革命”動亂期間,同整個出版事業一樣,少數民族文字出版事業也遭到了浩劫,出版物大大減少,少數民族群眾麵臨書荒。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由於認真貫徹和落實黨的民族政策,被撤銷的出版機構陸續得到了恢複,有些停止推行的新創的少數民族文字又陸續推廣。國務院還成立了民族語文翻譯局,用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彝、壯等7種民族文字翻譯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著作。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民族出版社從一九七九年底提出調整選題規劃和出版任務,把過去單一出版政治時事書刊的出版社改為以出版語言文字、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書刊的綜合性出版社。一九八○年年底,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原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少數民族文字圖書出版工作座談會。與會者就如何從各民族的實際情況出發,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注重發展民族文字創作,加強編譯隊伍的建設,大力擴充民族文字圖書印刷生產能力和改革機構體製等問題,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此後各地民族出版機構認真貫徹執行立足本地,麵向全國,為本民族、本地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針,以新的姿態投入工作,因而少數民族文字出版事業出現了新的生機,取得了新的進展。一九七九年全國出版的少數民族文字圖書(包括書籍、課本、圖片三大類)共1544種,印行2707萬冊,超過“文化大革命”前一九六五年的數字。到一九八八年,民族文字圖書已達到3294種,印製3816萬冊;民族文字雜誌154種,印行1350萬冊。從一九五○到一九八八年出版圖書的種數,平均每年增長7.8%,冊數增長8.3%,出版雜誌的種數平均每年增長9.8%,冊數增長12.9%。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到一九八八年十年當中,累計出版少數民族文字圖書1.8451萬種,印行近2.1億冊,無論圖書的品種或數量都是大幅度的增加。僅民族出版社一個社,近四十年來就編譯出版圖書共7554種;印行1.6477億冊;還翻譯出版少數民族文字版《紅旗》、《人民畫報》、《民族畫報》等期刊共4846期,印行6816.4萬冊。該社近四十年來出版書刊的總字數,以漢文計算合5億多字。再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來看,這個自治區全區平均每年出版蒙古文圖書近500種,新中國成立四十年來累計已出書1.2萬多種,2.4億多冊。不僅滿足了內蒙古自治區廣大蒙古族及其它少數民族人民群眾的需要,而且為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區的蒙古族讀者提供了一大批豐富的精神食糧。

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字出版事業,概括起來,有以下一些成績和特點:

一、馬列著作和中國老一輩革命家的著作在少數民族文字出版工作中始終占有重要位置

《毛澤東選集》漢文版出版後,隨即組織少數民族文本的翻譯出版工作,其第一至第四卷的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文版,於一九六五年年底出齊。第五卷漢文版出書後,幾種少數民族文字版也很快翻譯出版。《毛澤東選集》的翻譯和出版,各地非常重視。內蒙古自治區主席烏蘭夫親自主持領導《毛澤東選集》蒙古文版出版委員會的工作,並挑選了蒙古族專家額爾頓陶克陶、清格爾泰、那賽因朝克圖等擔任翻譯和審稿。用民族文字翻譯出版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和毛澤東著作的任務,本來是由民族出版社承擔的。為了加強和提高這方麵的工作,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建立了中央民族語文翻譯局,專門負責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毛澤東和中國其他老一輩革命家著作的民族文字翻譯任務。十一年來該翻譯局陸續出版了多種少數民族文版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列寧選集》、《斯大林選集》、《毛澤東書信選集》、《周恩來選集》、《劉少奇選集》、《朱德選集》、《鄧小平文選》和《陳雲文選》等重要著作。到一九八八年已翻譯出版454種,8000餘萬字。少數民族幹部和群眾通過自己民族語言文字,直接學習和掌握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對於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在少數民族地區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將會產生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哲學社會科學著作和民族問題5種叢書的出版有了很大進展

已出版的這類書籍,如《唯物辯證法大綱》、《論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中國共產黨曆史講話》、《政治經濟學教材》、《近代中國簡史》等哲學社會科學著作,受到少數民族群眾和幹部的普遍好評。尤其是民族出版社組織翻譯的5種少數民族文字版《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研究》、《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等書,由於出版及時,深受讀者歡迎。

這裏需要特別介紹一下民族問題5種叢書的編寫、修訂和出版工作。

五十年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開展了少數民族社會曆史調查,在此基礎上,陸續編寫、出版了《少數民族簡史》、《少數民族簡誌》、《自治地方概況》3套叢書。一九七九年,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決定以這3套叢書做基礎,編輯出版中國少數民族問題5種叢書。它們是:《中國少數民族叢書》、《中國少數民族曆史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誌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和《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曆史調查資料叢刊》。為此,國家民委召開規劃會議,並建立了叢書編輯委員會。規劃會議後,各地先後建立了省、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各級編委會或編寫領導小組。5種叢書共計劃出書300多種,到一九八九年作為國慶四十周年獻禮,已全部出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