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工作的涵義(1)(1 / 3)

出版工作的涵義

出版工作有三個不同層次的涵義:第一個層次的涵義是泛指整個出版係統的工作,它包括出版、印刷、發行、物資、科研、教育、出版行政等全行業的工作;第二個層次的涵義是指整個出版社的工作,它包括出版社(雜誌社)內的編輯業務、出版業務和經營管理等各方麵的工作;第三個層次的涵義是指出版社(雜誌社)內的出版業務,即出版部(有的為出版處或出版科)的工作。本章講的是第三個層次的出版工作。但由於出版工作的方麵較多,頭緒甚繁,本章隻能就出版工作的機構、範圍、程序和版式設計、校對工作分節擇要介紹。

出版業務、出版機構、工藝流程

當一本書(或期刊)的稿件完成全部編輯加工後,即將稿件交出版部門。出版部門從接到稿件到印製成書(刊)這一階段的工作都屬於出版業務。

一、出版業務

出版業務包括以下內容:

——一本書(刊)的總體設計。會同總編室及有關編輯室確定該書的開本、裝幀形式、用紙品種等。

——封麵、版式設計。在總體設計方案指導下,由美術編輯和技術編輯分別進行封麵和版式的設計。有的出版社將封麵設計劃歸編輯部。

——發稿。將設計好的稿件,填寫排版印製工藝通知單,並連同稿件發到印刷廠。

——校對。由校對室負責校對工作。必要時,送有關編輯校對。是否送作者校對由責任編輯決定。在校對工作中如發現問題,應協同責任編輯處理。

——組織印製協作。當一本書需要幾個工廠協作印刷時,應由出版部印製組負責進行。

——紙張及材料的管理。主要包括製訂用紙計劃、紙張的保管和運送。

——製訂出版計劃。根據紙張供應情況、印刷生產力等提出出版計劃,再由總編室進行平衡。

——核算書、刊成本,提出書、刊的定價。

——會同發行部門確定一本書、刊的印數。

二、出版機構

出版業務工作在出版社內是由出版部來完成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多數出版社將出版業務與計劃、財務、總務等一並納入經理部的工作範圍(也有些出版社是歸屬於辦公室),在經理部下設置出版、校對、材料等科承擔有關的出版工作。但也有出版社另置出版部,作為承擔出版業務的職能部門。八十年代期間,由於整個出版事業迅猛發展,出版社內的出書品種增多、設計思維更新、工藝要求提高、新材料廣泛使用、照排技術進入出版部門以及書刊印刷事業的較大發展,出版作業量大增,導致單獨設置出版部的出版社日益增多。在出版部下,通常設置負責技術設計的設計科(也有兼管美術設計的)、負責管理印製工作的印製科(或稱出版科)、負責校對的校對科、負責材料供應的材料科等。自辦發行的出版社,有的改出版部為出版發行部,或在出版部下附設發行科,也有的因發行業務規模較大,單獨設置發行部。

三、出版工藝流程

當書稿經過審稿、編輯加工、定稿後決定出版時,需經美術編輯和技術設計部門進行封麵、裝幀、插圖、版式等設計,最後才能交印刷廠印製。確定一種圖書的印製方式和外觀形式的設計稱為總體設計。總體設計包括以下內容:確定該圖書的開本尺寸;確定該圖書的正文及附件(主要指圖版)各采用什麼印刷方式;確定正文及附件選用哪種紙張;確定封麵的設計原則;確定正文版式的設計原則;確定該圖書的裝訂形式;確定封麵選用何種材料等。美術編輯和技術編輯依照總體設計方案工作。

向印刷廠發稿前,印製科要了解設計要求,並依次清點全部稿件,檢查各項規格,然後再填寫“印製通知單”,向印刷廠提出具體的印製要求。在圖書的印製過程中,印製人員要經常與印刷廠取得聯係,了解生產進度情況,特別要注意印製過程中各工序生產的質量。

書稿從發排到付型,一般須經過印刷廠毛校,出版社校對科初、二、三校;共四次校對,再經責任編輯通讀三校樣和檢查清樣,然後由責任校對蓋戳付型(計算機激光照排的就不是付型而是出軟片),由印製科隨清樣填發“付型單”。

接下去就進入了圖書出版的印裝階段。在這個階段,印製科要根據付型樣向印刷廠填發標明各種印製規格的“圖書發印發裝單”;材料科要填發“紙張材料發料單”,向印刷廠供應需用的材料。印刷廠接單後即具體安排印裝。這時,印製科要著重了解印裝的進度和質量,如檢閱膠印效果、組織美術編輯下廠驗看鉛印封麵、插圖的墨色,核閱樣本等。如書籍的各構件係分廠印刷,印製科就要設法使各構件的印刷進度趨於平衡。構件生產齊全後,即裝訂出樣本送總編室。總編輯批準樣本後,印製科即通知印刷廠正式裝訂,同時填寫“出書通知單”連同樣書送交發行單位,以便共同驗收成品。成品按時交割清楚後,印製科就向印刷廠收回付型清樣、紙型、圖版,經檢查後,逐書建立卡片,妥為保管。紙型如有損壞,要立即補打,以便重印時能及時使用。

新中國成立四十年中,這些基本工作程序雖然穩定少變,但是每個工作程序的具體內容都必然與這一時期中出版、印刷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有所興革。特別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各方麵的變化都較顯著,諸如設計思想的更新,裝幀、印刷新材料的使用,照排技術的進入出版社,膠印技術的革新與普及,以及其它先進印刷技術的應用等等,都影響著或即將影響出版部門各個基本工作程序的內容。它將日益進步,趨向較高的境界。

▓▓▓▓ 版式設計

版式設計也稱版式編排、版麵設計。它屬於技術設計,是書刊裝幀總體設計的構成部分,本應在《書刊的裝幀設計》章中介紹,由於考慮到新中國出版社的組織體製,版式設計工作長期以來都由出版部門的版式設計人員承擔,並作為出版業務的一項重要工作,所以也納入本章介紹。

現代書刊的版式設計是指在一定的開本上,把原稿正文的體例、結構、層次和圖表、附件等的排列格式作科學而又藝術的處理,為讀者提供閱讀上的方便和樂趣。例如:一部學術著作常常分編分章,章下有節,節下再有小節和其它子目,還有各個段落,層次複雜,邏輯結構嚴密。版式設計人員就要在統籌全書的安排之後,按照書稿的結構、層次和美的設想,把大小各級標題和正文,用不同的字體、字號、位置等分別標明排版的形式,使全書章節清楚,層次分明和美觀大方,既體現著作內容的科學性,也反映設計者的藝術構思。

組成版式的因素則包括版心的麵積,文字排列的順序,字體及其它排版材料的選用,行間和段間的空距,版麵的布局和裝飾等等。

中國書籍的版式設計有悠久的曆史和優秀的傳統。不論古代的簡牘、帛書、線裝書,或者是現代的書刊,版式的共同特點是字大行疏,明朗醒目而又悅目,這是優秀傳統之一。中國現代書刊版式設計的另一優秀傳統是注意創新。例如,在二十年代,出版家徐伯昕配合鄒韜奮經營《生活》周刊,就能“出將入相”(鄒韜奮語),在出版、印刷、發行等方麵,都能不斷創新,刊物的編排經常改換式樣。後來生活書店出版物的版式,也都有美觀大方而新穎的設計。

但是在那些歲月裏,也有許多版式不好的書刊,正像魯迅在一九二五年所著的《華蓋集·忽然想到(二)》中所說的那樣:“較好的中國書和西洋書,每本前後總有一兩張空白的副頁,上下天地頭也很寬。而近來中國排印的新書大抵沒有副頁,天地頭又都很短,想要寫上一點意見或別的什麼,也無地可容,翻開書來,滿本是密密層層的黑字;加以油臭撲鼻,使人發生一種壓迫和窘促之感,不特很少‘讀書之樂’,且覺得仿佛人生已沒有‘餘裕’,‘不留餘地’了。……在這樣‘不留餘地’空氣的圍繞裏,人們的精神大抵要被擠小的。”這種“沒有副頁,天地頭又都很短”,“滿本是密密層層的黑字”,如果不是有意粗製濫造,便是版式設計失當,沒有為讀者提供閱讀的方便和樂趣。

書刊的版式設計疏朗醒目、和諧美觀而又實用,使形式配合內容臻於上乘,不僅反映於出版物的質量,使讀者受益、滿意,同時也從一個方麵展示了國家的文化素質。基於這種認識,新中國的出版界對書刊的版式設計很為重視。出版總署在一九五二年十月頒發的《關於國營出版社編輯機構及工作製度的規定》中,就規定書籍的版式、開本、字體等技術設計,須經總編輯、經理(出版部主任)會同簽字後才能發排。在出版社內,出版部門都有專人負責設計版式,他們被稱為技術編輯。雜誌社的編輯部也有專人劃樣,劃樣就是雜誌的版式設計。出版社對版式設計還盡量在製度上加以保障,如編輯製度規定,責任編輯在圖書發稿時應填寫“發稿單”,對正文用字的字號、字體等版式內容和開本等提出要求,作為出版部門進行版式設計的主要根據。責任編輯在閱讀校樣時,也要檢查圖書的版式。由於版式設計人員不可能像責任編輯那樣仔細審讀全稿,有可能把個別的章節標題的字號標錯,或插圖安放的位置未能緊靠文字內容,責任編輯就得訂正。對於某些版式較為複雜的大型重點書如大型工具書等,編輯部門有時還要求出版部門按照版式設計的初步方案排印若幹樣張,以便最後確定版式。出版部門一般都要求版式設計人員對圖名、圖注、表題、表格、表注、書眉、頁碼等版式項目,事先製訂能展示出版社設計風格的規格化體例,這對保證版式的設計質量也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前,因考慮書刊的定價和讀者的負擔較多,部分書籍和絕大多數雜誌都用小五號字或六號字排印正文。為了保護讀者的視力和版式的美觀,文化部於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頒發了《關於書籍、雜誌使用字體的原則規定》,規定一般書籍的正文用字不小於五號字;兒童讀物的正文應用小四號或大於小四號的鉛字排印;一般雜誌使用五號或大於五號的字體排印等等。後來低幼讀物多用三號字排印,供老年人閱讀的書籍也多用四號字,同時還把行距加寬,使他們容易辨認。

中國過去的書籍大都采用直排的形式,即字序自上而下,行序自右至左,與當時漢字的書寫習慣一致,但在實際應用上,包括在國際文化交流上都有許多不便。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三十日,文化部頒發了《關於漢文書籍、雜誌橫排的原則規定》,從此,全國新出版的書刊,除古籍與少數不宜橫排者外,一律采用橫排。橫排的字序自左而右,行序自上而下,在漢字中夾排外文、拚音字母、表格、數字時,可以避免直排所發生的格式不統一、版麵不整齊等缺點,同時也便於讀者閱讀。

放大書刊使用的字體,和改直排為橫排,是五十年代與書刊版式革新密切相關的兩項改革。

新中國四十年中,書籍版式設計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不僅一般不再有像魯迅在二十年代所指出的那種現象,而且設計認真,為讀者提供了閱讀的方便和樂趣。即以魯迅的著作來說,不論是五十年代出版的《魯迅全集》注釋本,還是八十年代重新注釋出版的《魯迅全集》,都是字體悅目,行間疏朗,版式美觀,天頭地腳都有餘裕,一開卷就給人以舒暢的感覺,完全實現了魯迅生前的願望。不過回顧版式設計的曆程,也並不盡如人意,例如新中國成立以後,除了曾接受過個別國家的影響外,因長期閉關鎖國,與外界隔絕,技術編輯的思想深受限製,使版麵設計趨於一種固定的模式,創新不多。一九七八年以後,改革開放使人們了解到外部世界的變化,觀念有所更新,技術編輯的設計思想也日漸活躍起來,時而有人在相關報刊上發表文章,對版式設計的理論進行探討。同時,印刷技術的進步,也為版式設計的創新建立了條件。例如手動照相排字機被比較普遍的使用,就為版式設計的字形選擇提供了較為寬廣的餘地。照排機上焦距不同的主透鏡,能使文字作不同規格的放大或縮小,它的變形鏡頭又能使文字作不同比例的長體、扁體和左、右斜體的變化。在實踐上,期刊的進步引人矚目,很多期刊的版麵設計新穎活潑,形式多變,不但突破了往昔的框框,而且在民族傳統形式的基礎上,吸收外來的有益養分,創造了自己的新風格。相對比較,圖書版式設計的改進步伐較小。但八十年代舉辦的圖書版式設計評獎中,也有不少作品引起人們的注意,如《中國大百科全書》、《晦庵書話》、《袁運甫畫集》、《黑猩猩在召喚》等書的版式設計都因獲得了讀者和行家的好評而獲獎。

▓▓▓▓ 校對工作

校對工作在書刊的生產過程中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它對保證和優化書刊質量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書刊的質量當然主要決定於書刊的內容,但要使內容正確無誤地印在書刊的版麵上,沒有認真的校對工作去消滅排字和改版中的錯誤,那是很難實現的。書刊排字和改版中的錯誤,有時往往是一字之差,千裏之謬,例如把“左傾”錯成“右傾”,“育人”誤作“盲人”等等,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科技書刊中將一個正號錯成負號,就無法得出正確的數值;有時還因為一個數據的錯誤,造成重大的事故。例如江蘇有個養雞專業戶,按照一本科技書所談的方法,給得了軟嗉病的小雞“飼喂蘇打片,日喂兩次,每次0.25克”,服藥的第二天便有500隻小雞死亡,後來查明是書上把藥量0.025克錯成了0.25克。從這個事例看,不僅說明了消滅書刊上錯誤的重要性,同時,也使人不難理解為什麼在中國古代就把兩人核對書籍,糾正錯誤稱為校讎。“校讎”,雖然主要說的是校勘古籍,但是要像對待仇人那樣去消滅書籍上的錯誤的精神,與今天對校對工作的要求是一致的。這也正是中國校對工作的優良傳統。

回顧現代的出版史,魯迅就是個認真做校對工作的楷模。他除了校對自己的大量著作外,在兼做編輯工作時,也校對過許多他人的書、文校樣。晚年,他為瞿秋白編輯譯文集《海上述林》,仍扶病兼為校對,並且往往看校樣達六、七次之多。許廣平回憶說:“魯迅常常親自做校對工作。校對中,遇到一行的頂頭有標點,他都認真地劃到每行的末尾;一張校樣,正麵看看,還要倒過來看看”,“魯迅最討厭的事就是把字給排錯了,因為一字之差,常常把整個意思給弄錯了。”魯迅繼承和發揚了“校讎”的傳統。新中國成立後,校對製度規定,每一行的首格不能置標點符號,正是繼承了魯迅的做法。

毛澤東也非常重視校對工作。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於一九三七年在延安創辦的《解放》周刊,起初錯字較多,後來毛澤東提出要重視這個問題,經大家共同努力,錯字就少了。一九四八年四月二日,他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說:“報上常有錯字,就是因為沒有把消滅錯字認真地當做一件事情來辦。如果采取群眾路線的方法,報上有了錯字,就把全報社的人員集合起來,不講別的,專講這件事,講清楚錯誤的情況,發生錯誤的原因,消滅錯誤的辦法,要大家認真注意。這樣講上三次五次,一定能使錯誤得到糾正。”新中國成立後,在《毛澤東選集》的排印過程中,他都親自校閱清樣,而且把寫在清樣上的字寫得很端正,以便排字工人改版。

新中國的出版行政管理機關和出版社都很重視校對工作,一九五○年九月二十五日,第一屆全國出版會議通過了《關於改進和發展出版工作的決議》。這個決議要求公私出版機構均應盡可能聘任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的校對人員負責校對工作,並要求“校對應力求精審,以減少或消滅技術錯誤”。一九五二年十月,出版總署頒發了《關於國營出版社編輯機構及工作製度的規定》,規定“每一書稿,至少須經四次校對,其中一次由著作人自校。清樣付印前須經社長和總編輯檢查批準”。由於出版行政領導機關的重視和出版社校對人員的努力,五十年代前期的校對質量都比較高。《毛澤東選集》幾乎沒有錯字,就是一個明顯的範例。然而到了一九五八年“大躍進”刮浮誇風的年代,校對為了創“高產”,一校付型,書刊的錯字率曾一度大幅度上升。這股浮誇風得到糾正後,校對工作恢複正常,質量也顯著提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一九八○年製訂的《出版社工作暫行條例》中規定:“校對工作應對原稿負責,消滅一切排字上的錯誤。發現原稿有錯漏和不妥之處,應及時提交編輯部門解決。規定的校次,不要任意減少。”這對進一步明確校對工作的任務、要求,恢複和發展出版事業都有重大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後,除少數因專業性很強而物色校對人員較困難,規模較小的出版社實行編校合一製度由編輯兼做校對外,各國營和公私合營出版社大都實行編校合作(或稱編校分立)製度,即在出版部或經理部設置校對科(組)專司校對工作,責任編輯與之密切配合,通讀三校樣等。出版社經過長期實踐,還逐步創建了一套切合實際的校對製度和行之有效的校對方法,從而保證了校對工作的功效。

校對科內一般實行責任校對製和三校付型或付印的製度。每一部書稿通常由承擔三校的校對人員擔任責任校對,負責全部校樣的全麵核對和檢查。校對工作一般按初校、二校、三校的程序進行。初校是整個校對工作的基礎,要填好校樣中的全部“倒空”,基本上消滅衍字、漏字、錯字及少行、竄行等錯誤,注意版式是否符合原稿批注的要求。二校要在初校基礎上繼續消滅各種錯誤。同時著重注意形體相似的錯字和檢查版麵的規格等。三校通常是最後的校次,除要在文字和版式上補初、二校的不足外,要通觀全局,注意力遍及扉頁、目錄等各個構件的校樣,使內容保持一致。有時也在三校的基礎上增加一次通讀。通讀要兼顧整體與枝節,注意在邏輯上、語法上、體例上、版式上,甚至在書稿內容上可能遺留的矛盾和錯誤。重點書或版式特別複雜的書還常常增加校次。

關於各個校次的具體要求和注意事項,大都彙納在出版社的校對工作製度中,執行時既要嚴肅認真,又要有一定的靈活性。例如校樣初校後,如果排版質量較高,錯誤不多,或為了縮短排校時間,也可以連續進行二校後再退廠改版。

在繼承傳統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四十年的實踐和探索,校對方法有了新的發展。如在五十年代初期,機械工業出版社的前身科學技術出版社的校對人員就首先創造了五字一校法。後來人們又逐漸有所創新。現行的校對方法主要有下述三種:一是對校,校對時把原稿放在校樣左方(或上方),校樣放在右方(或原稿下方),校對人員先看原稿,後對校樣,逐字逐句校對。這種校對的好處是便於仔細核對,但因頭部要不斷擺動,容易疲勞,速度也較慢。後來為了縮短原稿和校樣之間的距離,縮小頭部擺動的幅度,以提高校對效率,有人逐漸創造了平行對校法,即把原稿的文字每隔四五行折疊一次,放在校樣左上角,使之與校樣平行,校對就比較方便。二是折校,也叫比校,即把原稿放在桌上,校樣壓在原稿上,校一行依次折一行,使原稿始終緊密靠近校樣上的字行。這種校法是在平行對校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它速度快、錯字率低,為校對人員所普遍采用。三是讀校,即由一人朗讀原稿,另一人核對校樣。由於漢字的結構複雜,同音字和近音字較多,容易錯讀誤聽,因此,讀校比較適用於內容不很深、生僻字和專用名詞不多的書刊稿和檢查性質的校次,不如前二種校對方法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