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華:中國第一個推算出太陽係存在第10顆行星的人(1 / 2)

劉子華:中國第一個推算出太陽係存在第10顆行星的人

中國第一個推算出太陽係存在第10顆行星的人是劉子華。自1940年法國正式發表他的論文,到1989年我國出版他的論文,整整經曆了50年。

劉子華,1899年出生於四川省簡陽縣甑於場,後遷至成都市龍泉驛。劉子華從小家庭貧困,但他刻苦立誌,奮發進取。

1919年10月,劉子華第一批出國赴法勤工儉學。到法國巴黎後,劉子華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除攻讀醫學、工藝外,他還留心其它各種新知識。一天,劉子華到學術講演廳聽老師講《宇宙科學》,老師說這本書的資料出自中國的《易經》,使劉子華知道《易經》與天文學也有聯係,啟發了劉子華開始攻讀《易經》。劉子華千方百計借來《易經》,一遍一遍地翻讀,一遍一遍地琢磨,整日地冥思苦想,終於看出了其中的端倪,《易經》原來是一種揭示事物內在規律,即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發展變化的理論。接著,劉子華將易經八卦卦爻的組合和演變規律帶進各學科領域進行考察,進一步得出結論:八卦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宇宙論,是有關萬事萬物的起源和發展的總模式。用這種認識方法,可解釋小到原子、大到天體宇宙。為了證實這個理論,劉子華先從太陽係研究入手。他比較係統地研究了太陽係中日、地、月、金、木、水、火、土各星球的性質,結果發現這些星球可與各卦爻相合。八卦的組合是,每一卦與相應的另一卦成配偶,其爻數相加即可為一個恒數,顯示出一種平衡狀態。劉子華由此想到:既然卦爻之間可成一種平衡的恒數,那麼與每卦相合的星球之間,是不是也有這麼一種平衡關係呢?於是,他把西方現代天文學幾百年研究出的各星球平均軌道數帶進據卦理相對應的配偶星球之間進行計算,結果出現了一個可以精確到三位小數的恒數。這個奇跡,使劉子華震驚。他怕這是一種巧合,又將星球密度數帶入計算,結果,又一個恒數出現了。這對劉子華來說,該是多麼重要啊。

1930年,西方天文學家用數學方法推算出太陽係第9顆行星--冥王星並被迅速發現之後,便把劉子華原先的計算一直顯示的恒數給打破了。但這又引起劉子華的深思:這平衡被打破是因為還有一個”未知星”在作怪,有這個”未知星”存在,這個平衡才能重新保持。劉子華由此推定太陽係還存在第1O顆行星。至此,劉子華考察論證這一問題的初稿大體告成。但由於當時缺少”冥王星”的速度和密度數字,給劉子華的預測工作帶來困難。

1933年,巴黎舉辦”世界博覽會”,公布了”冥王星”的天文數字。劉子華喜出望外,他趕緊將這些數據帶回計算,並由此及彼,推算出了第10顆行星的平均軌道速度每秒1.69公裏,密度0.424(水=1),對太陽平均距離約74億公裏這些令人驚異的數字。這些數據的出現,證明太陽係與八卦宇宙原理吻合了。劉子華根據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命名規則,為這顆新推測的行星取名”木王星”。在此基礎上,劉子華又運用卦理和各星球(包括木王星)的天文參數,推算太陽係的演化過程,證明太陽係是以胎時太陽和木王星組成的胎時中心的分層次等級式結構。結果與法國天文學家琴斯的太陽係演化論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