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以後,他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倡導革命文學,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並提出無產階革命文學的主張。次年在上海通過瞿秋白和共產黨組織接觸,1926年初由林伯渠推薦前往廣州,出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在廣州見到毛澤東和周恩來,後被毛澤東邀請到農民講習所作報告。當年夏天,北伐開始,在毛澤東、周恩來的影響下,他投筆從戎,參加了北伐戰爭,曾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秘書長、副主任。1927年3月,郭沫若發表《請看今日蔣介石》,揭露、聲討蔣介石在安慶等地製造的反共”清黨”慘案。不久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上海分部主任。8月下旬在江西瑞金由周恩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2月迫於蔣介石的嚴令通輯,經中共中央決定,保留黨籍避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社會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金文辭大係圖錄考釋》等,成為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中國曆史的開拓者。在日居長達10年之久。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作為中共特別黨員,以無黨派人士的公開身份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和國民黨統治區的進步文化工作,先後在上海與夏衍等創辦《救亡日報》,在重慶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創作《堂棣之花》、《屈原》、《虎符》等曆史劇和大量詩文,擊了國統區的黑暗統治,揭露民族敗類和賣國投降政策,極大地激勵了革命的人民。1944年發表《甲申300年祭》。1948年進入解放區。東北解放後,轉到東北,1949年北平解放後當選為全國文聯主席,郭沫若也是中國文聯第一位主席。他作了《為建設新中國的人民文藝而奮鬥》的報告。9月,當選為中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兼哲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曆史第一研究所所長,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國科技大學校長,當選為中共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三、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58年榮獲”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金。1978年6月在北京病逝。有《郭沫若全集》問世。
郭沫若:中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