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威治天文台曆史悠久,是當時世界最著名的天文台。為各國天文工作者所矚目和向往,連英國人一般都很難進入。而中國的女科學家鄒儀新卻獲得了世界僅有的七份獎學金之一。這再一次證明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她在這裏受到了嚴格的訓練和熏陶,學識更加精深厚實。
1949年鄒儀新又獲得一份優厚資助,前往愛堡天體物理台和劍橋太陽物理台進修和工作。她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聽到周總理真誠希望海外知識分子回國參加建設的召喚,便立即做返回祖國的各項準備。
有人對鄒儀新回國、放棄兩筆優厚資助極不理解;在返回祖國路經吉隆坡時,馬來西亞大學盛情聘她去當教授,給她洋樓,願接她母親和女兒去那裏生活;途經香港,香港天文台美籍女士,懇請她留在香港,一切照外賓待遇,都被她-一謝絕了。她渴望的是立即投進祖國的懷抱。
1950年回國後,鄒儀新與同事們夜以繼日、辛勤工作,使解放後的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起死回生,後任實用天文組組長、研究員。幾年中她出色的工作,得到人民的信任、褒獎和榮譽。先後被推選為南京市人民代表、江蘇省婦女代表和第二至五屆政協委員。是全國”三八”紅旗手。1956年全國政協二屆二次會議期間,毛主席還請她共進午餐。
1957年鄒儀新去蘇聯進修,學習緯度測量。由南國來到西伯利亞,她不避嚴寒.刻苦工作,精心觀測計算,有時通宵達旦。在蘇聯她創立了精測天頂儀的新方法,提高功效兩倍。被推薦為國際天文學會的一名中國女會員。
回國後,立即籌建中國科學院天津緯度站,首任該站站長。幾年的工作,她為全國、並向國際極移中心提供了三萬多個高質量的測值數據,填補了我國測量的地極點移動的空白,並把該站建設成為中國唯一的極移服務中心。
“文革”初期,鄒儀新受到猛烈衝擊,被迫一度中斷天文研究。在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升天的1970年,上級急令調她進京,負責北京天文台太陽活動觀測預報,她參與的”短波通訊騷擾及太陽質子事件的預報”工作,榮獲科學進步一等獎。後任《太陽地球物理資料》主編。
鄒儀新作為我國第一位天文學研究的女科學家,她還主編了《太陽地球物理資料》月刊144期。於1982年獲”從事天文工作五十年榮譽獎”。1985年獲”從事科學工作五十年榮譽獎”。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