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升:中國第一個發明活版印刷術的人
人類印刷技術的最初萌芽和後來幾次重要的技術進步,都是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實現的。
東漢末年,隨著紙的大量應用、推廣,促進了印刷業的發展。我國勞動人民在總結石刻和印章的經驗基礎上,首先創造了拓印法,就是把字刻在石板上,再用濕紙貼好,然後用墨輕拈,陽文(凸字)形成白紙黑字,陰字(凹字)形成黑紙白字的拓本。這是中國古代印刷的萌芽狀態,同時也是雕版印刷的前身。到隋朝統一中國後,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雕版出現了。雕版也叫刻版,就是在比較堅實的木板上刻出凸起的反字,把墨塗在文字上,然後鋪上紙,用刷子把紙刷在木板上,揭下來就成了。隨著佛教傳入我國,到唐代,曾用刻版印刷了世界第一部佛教經文《金剛經》,後唐又刻了孔子講學記錄《論語》,這一種佛經目前發現竟有4萬冊。唐朝是我國刻版印刷的鼎盛時期。
雕版印刷比之拓印有很大進步,但也有弊病。利用雕版印刷,印一頁書就需雕一塊板,不能竄板更字,整個一版錯了一字即報廢,否則隻好錯刻錯印,影響書的質量。特別是印一卷大部頭的著作,除寫工費時謄寫外,刻工雕刻書版有時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真是費時費工費原料,造成書的成本高、書價貴。那麼,什麼是理想的印刷技術呢?活版印刷。畢升就是我國古代活版印刷第一個發明人。
畢升,公元990年出生於浙江杭州一個普通勞動人民家庭,是我國北宋時期”布衣”出身的偉大發明家。
北宋時期社會經濟比較發展,科學文化交流也較頻繁,私人書坊十分興隆。畢升從十幾歲就進了杭州一家私人書訪當學徒,經過幾年的勤奮學習,鍛煉成為一個嫻熟的雕版印刷工,並負責雕版印書的每道工序,工作得十分努力。長期的工作實踐,使他深感雕版印刷的弊端。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減輕工友們的勞動強度,從公元1041年到1048年的8年時間,他成功地發明了活版印刷技術,並很快在民間廣為使用。可是這位發明人卻於第二年,即公元1049年因積勞成疾與世長辭了。
所謂活版印刷,就是活字印刷。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介紹說,活字印刷的方法,就是用膠粘土刻字,一字一印,刻成後用火燒之使其堅固;然後設一鐵板,鐵板上塗以鬆樹油、蠟和紙灰等;印刷時,用一鐵框放在鐵板上,把字印密密地擺上,鐵框擺滿為一板,再以火烤之,使其油、蠟溶化;再次,用一塊鐵板壓鐵框裏的字,字麵平整如磨刀石,等油蠟凝固後成了穩固一體,即可印刷了。常用字可多做,以備一版內重複使用;不用字按韻排好,裝在木格裏。要一塊板印刷,一塊板排字,交替使用。印刷時如發現錯字立即更換;印完後可把字拆開,將活字儲存以備再用。
活版印刷既節省人力、材料,又加快了印刷速度,確保了書籍的質量。活版印刷與今天先進技術雖然不能相比,然而活字印刷的原理與現代鉛字排印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推動了我國科學文化的發展,而且隨著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擴大,對世界科學文化的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活字印刷術,7世紀末傳入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等亞洲國家,9世紀至19世紀先後傳到阿拉伯、俄國、美國、非洲等國。可以說,活版印刷術播揚四海,澤被後世。畢升是中華民族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