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淑華:世界以個人名字命名行星的中國第一個女天文學家
1994年8月,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將他們新發現的一顆小行星,經申報獲國際組織批準,正式命名為”葉淑華星”。這在中國還是首次,在世界也不多見。女天文學家的這份榮譽,比她的眾多頭銜更為珍貴。這也是對她在天文學方麵做出巨大貢獻的充分肯定。
葉淑華1927年6月21日,生於廣東順德,1945年中學畢業,以第一的高分考入廣州中山大學天文係。
新中國成立後,葉淑華渴望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報效祖國。1951年8月,她衝破重重阻力,離開香港來到上海徐家彙觀象台。24歲的葉淑華認準自己選定的道路,不避艱辛、勤勤懇懇,幾乎每天都要在觀象台觀測,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的夜晚。
後來,徐家彙觀象台與餘山觀象台合並,成立中科院上海天文台。葉淑華成為天文台的骨幹,先後任室主任、副台長、學術委員會主任。
葉淑華為我國”世界時”係統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國天文機構雖然在幾十年前就開始授時,發布無線電時間訊號,但都是使用外國測定的時間訊號。建國後,采用蘇聯的。葉淑華深知,準確的時間對人們生活生產的重要作用,總是使用別人測定的時間訊號,有損於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威望。1959年6月,上海天文台受國務院委托,建立我國的”世界時”綜合係統。葉淑華身負重任,挑起重擔,帶領課題組,聯合國內多家天文台,形成我國測定”世界時”的工作網,不斷試驗、潛心研究,經過4年建立了綜合”世界時”係統,作為我國時間基準,向全國發布,結束了依靠外國的曆史。這個課題項目,榮獲79年中科院重大成果一等獎,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78年葉淑華晉升為研究員,並成為中國第一位女天文台長--上海天文台台長。1980年被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成為享譽中外的女天文學家。她多次率團出訪,並在國際許多天文研究和服務機構以及天文學組織中擔任職務。她要充分利用自己在國內外的聲譽,提高我國在國際天文領域的地位,為後來者創造有利條件。
由於她百折不撓的努力,上海天文台逐漸建立了天體測量的高新技術係統。其中,第一架60cm人造衛星激光測距儀於1983年底建成,測距精度很快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第一個甚長基線幹涉測量站也在餘山建成。1987年我國最大的25米(厘米波)射電望遠鏡也在餘山投入運行,先後多次成功的進行國際聯測實驗。與此同時,還造就出一支高水平的天文科技隊伍,參與了多項國際合作的科研項目,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