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衍宗:第一個披露長征”二萬五千裏”數字由來的人(1 / 1)

楊衍宗:第一個披露長征”二萬五千裏”數字由來的人

在中國曆史上,提起二萬五千裏長征,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將永遠載入史冊。

毛澤東主席說:”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宣傳隊。”可是,你可知道,”二萬五千裏”這個數字是怎樣計算出來的嗎?是按地圖一個省一個省行程相加計算的嗎?不。現年8旬老人,參加了長征全過程的紅軍老戰士楊衍宗先生向記者講述了”二萬五千裏”這個數字的由來。楊衍宗成為第一個披露長征”二萬五千裏”數字由來的人。這是個鮮為人知的十分有價值的話題。

楊衍宗,出生在江西瑞金革命老區金縣山歧村一戶農民家庭。家裏貧窮,沒上過幾天學,15歲時他就參加了革命,加入部隊,編入紅一方麵軍(即中央紅軍)做衛生員工作。1934年10月15日,他隨部隊參加長征。從江西出發,經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青海、甘肅、陝西、寧夏,於1935年11月21日到達了陝北吳起鎮。其間,爬雪山,過草地,強渡大渡河,轉戰南北,大小仗打了數百起,幾乎天天打仗,這就是長征的全過程。楊衍宗說:”在這13個月中,自己都記不清走了多少路,經過多少山河村莊,隻記得每天都在不停地走,有時天天打仗,有時兩三天打一仗,有時一走就是幾天幾夜,連坐下來休息、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據楊衍宗老先生介紹,在普通人看來紅軍長征共走了二萬五千裏,這個數字一定是按省份和紅軍當年的行軍路線計算出來的。他說,如果是那樣,不可能計算出紅軍究竟走了多少路和實際上的總的行程。因為長征一開始就是在後有敵兵追趕、前有敵兵堵截,頭頂上又有敵機轟炸的極其艱苦的環境下長征的。長征途中大小戰鬥不斷,部隊的行軍路線經常改變。從一個村到另一個村,從一個縣到一個縣,不是直線前進或者走最近路、最平坦的路,局部行軍經常是迂回、曲折地前進。因此,按地圖的標識來計算紅軍長征的實際行程是不準確的。

長征結束後,在總結紅軍長征究竟走了多少路時,當時中央紅軍的幹部們都說不準,說不清,犯了難。最後解決這一問題的是紅一方麵軍幾名有文化的幹部,他們拿出自己的日記本,根據日記的紀錄,一天一天、一村一村地算出來,紅軍長征大概走了二萬五千裏路。於是,毛主席發表講話時首先提出紅軍長征二萬五千裏,曆史上也就有了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這一說法。

楊衍宗說;”二萬五千裏”長征,這個數字從日記本算出的有幾個功臣,一位是紅一團的鄧華,當年隻有18歲就當上了團長,到陝北時已擔任紅一軍團第二師政治委員;另一位是《長征組歌》的作者肖華;還有第四分區任5團團政委的肖鋒。楊衍宗回憶時說,這些人都有文化,也都有記日記的習慣,他們的日記為長征結束後的總結,提供了第一手的寶貴資料,而記的最完整的是肖鋒的日記。

楊衍宗說,長征結束後,他隨肖鋒一起赴晉察冀,在肖鋒團任衛生隊長,因此看過他的日記。肖鋒的日記,記在大小不一、顏色又不一樣的一張張紙片上,用針線訂成薄厚不均的幾個本子。上麵的字有用鉛筆寫的,也有鋼筆字,字寫的很小,內容一天不少。每天氣候怎樣,走到哪裏,走了多少路,打了幾仗,傷亡多少,消耗多少子彈,打死多少敵人,繳獲多少槍支,經過幾個村莊……都記得一清二楚。楊衍宗還看到過肖鋒重新抄寫的那本長征日記(大約在1939年2月重抄整理完畢)。當問到他這本日記如今是否保存完好時,楊衍宗回憶說:”聽說在’文革’中那本日記抄家時抄走,一直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