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頡:中國第一個獲奧林匹克化學競賽金獎的女中學生
奧運會主要是動”體”,中學生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主要是動”腦”。第一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簡稱ICHO。以後每年舉行一次,舉辦國由各參賽國輪流擔任。
最初,參加國隻限於東歐國家,1974年,西歐國家開始參加。1984年美國才派出4人組成的代表隊參加了第16屆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亞洲國家隻有科威特派出了觀察觀摩了比賽。由於競賽激烈,引起了許多國家的注目,現已成為世界性質的競賽活動。中國於1986年,派出了2名觀察員觀摩了第18屆比賽。1987年,我國首次派出5名中學生組成的代表隊,參加了第19屆國際中學生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並取得了好成績。在1990年第22屆國際中學生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獲金牌第一名就是清華大學附中一位女中學生吳頡。
吳頡,1972年生於北京。父母都是學化學的,幼時的吳頡就天資聰慧,有”神童”之稱。上小學時,學習勤奮,鑽研超群,是班級和學校的優等生。考入中學後,父母就給她訂了許多課外的參考書籍和各種科學雜誌,鼓勵孩子除學好課內學科外,多學習課外參考書,支持孩子多參加校內外各種知識競賽,培養她學習興趣。在中學學習時,吳頡也遇到坎坷,重點中學沒考上,隻好到北京農業大學附中就讀。1986年上初中二年時,吳頡的各科成績特別突出、名列全校第一。這一年,她第一次參加北京海澱區舉辦的數學、物理、化學三科的競賽,都名列前茅。1987年,吳頡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附中。由於吳頡在清華附中學習突出,獲中國科協頒發的”振興獎。”
1990年7月8日,一架銀白色的中國航機徐徐地落在了大洋彼岸法國巴黎的機場,走下懸梯的中國化學競賽代表隊的學生是吳頡、林微、夏煜、王慶振。各國記者的照相機、錄像機一齊對準了他們。錄像最多的還是吳頡,因為她是中國首次派出的女中學生,在機場上更是格外地引人注目。一臉孩子氣的吳頡,精神格外振奮。
10月11日,在法國巴黎物理學院舉行的第22屆國際中學生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中,來自中國北京清華大學附中高三女學生吳頡,她敏捷、沉著、冷靜、準確地答題,結果以94.20分的好成績,壓倒了來自世界28個國家、112名選手,獲金牌的第一名。中國的安徽合肥一中高三學生林微獲金牌的第二名,湖北武漢元中高三學生夏煜獲金牌的第4名,江蘇海安中學高三學生王慶振獲金牌的第5名。充分地體現了他們是中國新崛起的一代人。
有記者問:”吳頡,你在國際上已取得了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的第一名,你今後的打算是什麼?”我在國際上雖然取得了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的冠軍,獲得了金牌的第一名,這隻能說明是第一步,攀登科學殿堂的路還很長、很長、但,我還要再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