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爽秋:第一個提出教師節的人
古、近、現代眾多的思想家、教育家著作很多,都是論教育,說明教育的重要。但在舊中國,不重視教育及教師地位,在曾流傳多少年的一句民謠:”家有二鬥糧,不當小孩王”。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關心教育,提高廣大教師社會地位和待遇。文化教育界廣大教師又重見到了光明。
那麼,在中國誰是第一個提倡教師節的人呢?他就是邰爽秋先生。
我國第一個教師節始於1932年6月6日,又名”雙6節”。那是在1931年5月,由當時南京中央大學教授邰爽秋先生(博士)第一個倡議發起的。這個教師節雖然未被當時政府批準,未能成行,其影響卻不斷擴大,連蘇區的教師也在這天集合紀念,希望教師有一個自己的節日。到了1939年,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唯恐教師自發地組織起來脫離政府,又定教師節,並定在8月27日(中國教育家孔子誕辰)。然後,由於那時我國已進入全麵抗日時期,學校流徒,所以這個教師節可謂有其名無其實,並沒有產生什麼影響,反動的國民黨政府也不重視,也不支持,全國各地教師仍以6月6日集會紀念自己的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育部、教育工會發出廢除”6.6”教師節的決定,將教師節與”5.1”國際勞動節合並(教師也是勞動者)。但在實行中,因為”5.1”勞動節沒有教師的特點,大、中、小學教師心情很不高興,”5.1”勞動節體現不出教育界的獨特地位,所以,教師不理想。
到了1957年,我國在”左”的思想影響下,一場反”右”鬥爭又席卷教育界。很多教師被打成了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右派”分子,教師節也就銷聲匿跡了。1966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又在文化教育界開刀,在江青的四人幫的殘酷打擊下,中國文化教育界又受到了第二次10年之久的災難。
黨的十三屆全會後,黨的改革開放,給教育界帶來了希望,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科技興國,從教育抓起。廣大教師的待遇和地位空前提高,廣大教師表示獻身於教育事業。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天津南開大學中學教師田家華的建議,確定每年9月10日定為中國教師節。
1999年6月15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京隆重召開,國家主席江澤民作主要講話。這次會議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的主題是,動員全黨同誌和全國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質和創造力為重點,深化教育體製和結構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振興教育事業,實施科技興國戰略,為實現黨的確定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而奮鬥。
特別是從建國以來,隻是提到教育方針等問題……。但江澤民總書記在這次會議上,提出了16字的戰略,”國運興衰、係於教育、教育振興、全民有責”,這是曆次教育工作會議尚未提出的。可見黨中央和國務院對教育工作的重視,把教育工作擺在了主要地位。這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將起到重大的深遠影響。中國教育界大有希望,中國前途大有希望,中國有能力托起21世紀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