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作者:朱偉

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其實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青龍”抬頭,是星象預示氣象。“二十八宿”七星為一組,青龍、朱雀、白虎、玄武,東南西北各據一方,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角、亢、氐、房、心、尾、箕七星構成“東方青龍”,角是龍角,亢是龍頸,氐是龍爪,房是龍胸,尾、箕為龍尾。“龍抬頭”是指“青龍”七星開始出現在東方,萬物此時開始真正蘇醒,春真的來了。這就是東漢王充的《論衡》所說的“龍星始出”。古人說,夏夜,“青龍”七星就到了南方,到秋分節氣,就“潛淵”不見了。

按照《爾雅》的最早命名,農曆二月稱“如月”,北宋邢昺的解釋,“如”是“隨”,按天地意誌,“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隨從為順,各自為生,隨而如命,便生而公平。《廣雅》由此解釋“如”是平均的“均”——之後,佛教的“如”即來自此,在佛教中,如就是平等不二,隋朝慧遠的《大乘義章》中說:“諸法體同,故名為‘如’??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由此,進入“如月”的第一天,才先要過“中和節”。中和是指天地萬物都各得其所,達到和諧境界,目的就為體現一個“均”字。《禮記·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說,既然和是天下成立的準則,各居其中就是天下之根本。中為均,天地各居其位,萬物各得其所,才是“中天下而立”。《荀子·王製》換一個說法:“公平者,識之衡也;中和者,聽之繩也。”——公平是以認識來求平衡;“聽”,《釋名》釋為“靜”,《廣韻》釋為“待”,聽天從命,是以隨從為準繩。這就回到了“如”字的本義。

中和節要幹什麼呢?確立中和意識而步入春天。按《新唐書·李泌傳》的記載,這一天,民間要以青囊盛百穀、瓜果種子互相贈送,稱“獻生子”。要釀“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求豐年。百官則要進農書,以示務本。青本是東方色,彼此奉獻青布口袋盛的各種種子,籽、子相通,將農耕與家丁興旺的祝願都獻與他人,正是中和關係之寄托。青囊後來變成了醫家盛醫書、道家盛道書、官家盛官印的口袋。宜春酒,宜是適宜,和順才能適宜,所以,宜春是互為告誡、叮囑。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說,女子立春日要剪彩為燕,戴在頭上,還要貼上“宜春”二字,梳為“宜春髻”,稱“宜春麵”。這就是後來湯顯祖在《牡丹亭·驚夢》中所唱的“默地遊春轉,小試‘宜春麵’”。它和“宜春酒”的意思應該是一樣的。到唐朝,官妓聚所稱“宜春院”,溫庭筠詩用“宜城酒泛浮香絮,沙晴綠鴨鳴咬咬”,將“宜春酒”變成了具體的湖北宜城酒,都改變了這個詞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