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家禽業可持續發展保障體係研究(2 / 3)

3.

禽產品加工滯後:現在中國膳食消費結構進入轉型期,人們對食品的需求趨向營養、衛生、新鮮、美味,分割產品、低溫產品、旅遊休閑產品等科技含量高的精、深加工禽產品日益受到青睞,這是禽產品加工的發展趨勢。而我國禽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與養禽業發展相比嚴重滯後,絕大部分屬初加工性質,產品附加值低,保鮮、貨架期短,加工方式、技術工藝等非常落後。另外,我國禽蛋消費以鮮蛋為主,隻有10%用於食品工業和生物醫藥業,而美國則有30%、日本有50%以上的禽蛋用於深加工;我國肉雞加工主要是屠宰、分割冷凍和小包裝等較為初級的加工方式,(半)熟食製品中隻有整雞加工,口味包裝變化小。經過加工的禽肉僅占產量的5%左右,經過深加工的則不足1%,而歐美國家80%的禽肉經過初級加工,經過深加工的達30%以上。

4.

養殖生產汙染嚴重:人類正麵臨自然資源匱乏、人口不斷增長、環境逐年惡化等全球性問題,由集約化規模化養殖引發的環境汙染和禽產品汙染備受關注。環境汙染主要是糞便汙染和養殖場、屠宰加工場、飼料加工企業排放的廢物、汙水、廢氣、粉塵汙染及鼠類、蒼蠅、蚊蟲等昆蟲侵害;禽產品汙染主要是有毒有害物質在禽產品中的殘留及其通過食物鏈在畜牧生態係統中的惡性循環。養殖汙染將長期製約家禽業的發展,1993年第四次世界畜禽環境大會上許多專家呼籲各國應關注畜牧生產與周圍環境的全球性問題,但我國重視不夠,致使我國家禽業在國際貿易中的聲譽和地位受到影響,多年來畜禽產品一直難以跨出國門(出口量僅占國內生產量的1%)。1990年出口日本的雞肉由於克球粉含量超標被當即銷毀造成經濟損失1.4億元。自1996年8月以來,由於中國的肉雞產品無法達到標準遭致歐盟封關,直至2001年5月4日才恢複進口(僅恢複14家加工企業)。

5.

家禽可持續發展體係不健全:我國家禽業體係不健全是製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瓶頸,從農作物生產到消費者餐桌,中國的飼料生產、良種繁育、疫病防治、環境治理、禽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諸環節都未能協調發展、有效監督和管理。原因一是畜禽產品質量涉及環節多,部門分割,多頭管理。二是我國千家萬戶的飼養方式及分散多點的屠宰加工難以規範和控製質量。比如土壤是無公害禽產品產生的基礎和根本,但我國在農民用地政策方麵的短期行為,濫用化肥、農藥,特別是生糞“二次汙染”,有毒物循環儲積等使“環保型農業”

“無公害禽產品”的生產難以實現。而日本和美國在此方麵有完善的科研機構和一整套監管措施,值得我們學習。

眾所周知,影響禽產品風味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品種,我國到上世紀80年代尚存260多個地方畜禽品種,其中家禽54個,但目前片麵強調利用外國“優良品種”雜交改良,許多地方品種實際上已失去品種特色,我國已有4個雞品種滅絕,2個雞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再如疫病防治方麵,我國家禽飼養多在農村,分散多點,飼養人員素質低,動物福利意識淡漠,基層獸醫防疫組織力量不足,區域性疫病防不勝防,新城疫、傳染性囊病等總得不到根治。藥物殘留方麵,國內畜禽產品病害菌蟲汙染、藥物殘留、農藥、重金屬、興奮劑等有毒有害物質汙染現象屢禁不止,使我國禽產品出口屢遭貿易壁壘。加工銷售方麵,中國一體化經營未建立,庭院經濟生產模式對市場風險抵禦能力弱,養禽業此起彼伏極不穩定。而日本、美國、澳大利亞、韓國等以合作社、龍頭企業或行業協會為紐帶,飼養與產品加工銷售分工合作,市場競爭力和生產綜合效益較高。

四、我國家禽業可持續發展體係構建及保障措施

分析我國現代家禽業十幾年發展曆程,借鑒發達國家養禽業生產管理的經驗,筆者認為:規範市場,科學經營,建立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體係並完善強化保障措施是促進我國禽產品質量提高、立於國際市場不敗之地的突破口。

1.?加強品種改良,奠定可持續發展基礎

良種在畜牧業增產中占技術進步作用總貢獻份額的40%,未來我國增加肉蛋奶等動物產品的供應隻能以提高畜牧業生產力為主,而不是繼續擴大畜禽的飼養數量。培育高產、優質、低耗的畜禽品種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我國地方品種如綠殼蛋烏雞、高郵鴨、黃羽肉雞、土種雞等禽產品風味獨特,生產水平與世界相差不大。今後應建立完善家禽育種計劃和機構,慎重引種,重點建立地方良種示範基地,優化保種方案,探索合理開發利用途徑,在細胞水平、分子水平上開展研究。另一方麵加大遺傳改良糧食(GM)研究的力度。據預測,到2010、2020、2030年我國糧食產量的38%、43%、50%將用作飼料,但蛋白質飼料資源仍缺口一半。采用現代遺傳工程、轉基因技術加強作物良種培育不僅可從根本上去除飼料中有毒因子(如培育“雙低菜籽”、“低棉酚”棉花),而且可大幅提高飼料營養組成(如培育高蛋白大麥、高氨基酸玉米、轉基因苜蓿)。因此,通過作物育種可顯著提高單產及飼料資源價值,緩解飼料緊缺。例如,2010年全國玉米總產量將達16億噸,其中用作飼料4000萬噸/年,若推廣種植高賴氨酸玉米(賴氨酸含量由0.2%提高到0.6%~0.8%),則每年可多生產賴氨酸16萬~24萬噸,相當於20個萬噸級賴氨酸生產廠,效益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