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一、第二掌骨側速診法

第二掌骨側速診法為山東大學張穎清教授所創。1973年他發現在人的手部第二掌骨側,存在著一個新的有序穴位群,爾後在此基礎上創建了這一速診法。其對疾病診斷的準確率在93以上,而且方法簡便,易於掌握。

(一)第二掌骨側的全息穴位群分布

第二掌骨側新穴分布形式,恰與這些穴位所對應的部位或器官在整體上的分布形式相同。第二掌骨側的近心端是足穴、遠心端是頭穴。第二掌骨側的新穴分布恰似是整個人體在這裏的縮小。頭穴與足穴連線的中點為腎穴,胃穴與頭穴連線的中點為肺心穴。肺心穴與頭穴連線分為三等份,從頭穴端算起的中間兩個分點依次是頸穴和上肢穴。肺心穴與胃穴連線的中點為肝穴。胃穴與足穴所連線分為六等份,從胃穴端算起的五個分點依次是十二指腸穴、腎穴、腰穴、下腹穴、腿穴。第二掌骨節係統包含著整個人體各個部位的生理、病理的信息,故這群穴位被稱為第二掌骨側的全息穴位群。

這些穴位所對應的不僅是穴位所指的部位或器官,而且還包括著與這些部位或器官處於同一橫截麵及其鄰近的其他部位或器官。

頭穴包括:頭、眼、耳、鼻、口、牙。

頸穴包括:頸、甲狀腺、咽、氣管上段、食管上段。

上肢穴包括:肩、上肢、肘、手、腕、氣管中段、食管中段。

肺心穴包括:肺、心、胸、乳腺、氣管下段、支氣管、食管下段、背。

肝穴包括:肝、膽。

胃穴包括:胃、脾、胰。

十二指腸穴包括:十二指腸、結腸。

腎穴包括:腰、大腸、小腸。

腰穴包括:腰、臍周、大腸、小腸。

下腹穴包括:下腹、子宮、膀胱、直腸、闌尾、卵巢、睾丸、陰道、尿道、肛門、骶。

腿穴包括:腿、膝。

足穴包括:足、踝。

(二)第二掌骨側測試法

以測患者右手第二掌骨側為例,測試者與患者相對而坐或相對而立,測試者用右手托著患者右手。患者右手如鬆握雞卵狀,肌肉自然放鬆,虎口朝上,食指尖與拇指尖相距約3厘米。測試者用左手拇指尖在患有右手第二掌骨的拇指側與第二掌骨平行處,緊靠第二掌骨且順著第二掌骨長軸的方向輕輕來回按壓,即可覺有一淺凹長槽,第二掌骨側的新穴即分布在此淺凹的槽內。穴按壓時測試者左手拇指尖須垂直於淺凹長槽的方向施力按壓,並略帶以第二掌骨骨長為軸的順時針方向旋轉30°角揉的動作。從而使指尖的著力點抵達以第二掌骨為脊柱位置的小人的內髒位置。按照第二掌骨側全息穴位群的分布圖,在第二掌骨側從頭穴到足穴,用拇指尖以大小適中且相等的壓力,順序揉壓一次(如果一次測試結果不明顯,可再重複揉壓1~2次)。在揉壓時注意觀察患者的表情並詢問患者在所揉穴位上的感覺。如果在揉壓某穴時,患者有明顯的麻、脹、重、酸、痛的感覺,並在此穴稍用力揉壓或按壓、患者就會因不能忍受而發生躲閃、抽手等反應,麵部出現皺眉、咧嘴等表情,有此反應便是穴位的壓痛點,這種反應稱為壓痛反應。如測試患者左手,則以左手托患者左手,用右手拇指尖以第二掌骨骨長為軸作逆時針揉動。手法步驟與測右手相同。

(三)測試結果與疾病判斷

診測者可依據壓痛點的有無及位置作出結論。

1、如果某一穴位是壓痛點,則提示此穴對應的人體上的同名部位或器官,或這一部位所處的橫截麵上鄰近的其他部位或髒器有病。這稱為部位對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