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無事”下的變革
卷首語
作者:麥宇曼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
真正的戰場高手,不等敵人成氣候,即扼之於萌芽,無大戰役,自然無赫赫之功。真正的神醫,不等病人“病來如山倒”,在病兆初現即滅之,無大手術,自然無煌煌之名。
以此推論,真正的一流政治家,是否也非力挽狂瀾、起死回生之輩,而乃潤物無聲、化危機於無形之人?
日本明治維新,美國羅斯福新政,中國改革開放——有人評,這是世界近現代史上最為成功的三次改革。自然,這三次改革都是劃時代的偉大作品,將三個國家的命運徹底轉變。不過換個角度看,它們又不一定是最高明的。因其時,社會已病入膏肓、近乎無藥可治,隻能無可選擇地使用大手術。其實,人類曆史上大大小小的改革,更多的不是大手術而是小手術。在“治平無事”時做好微調,就不必等到“風雲際會”時傷筋動骨。
蘇軾在《晁錯論》中說:“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此言曾為前任總理溫家寶引述,以形容中國所麵臨困局,譯文是:“天下最難的事情,莫過於看起來太平和諧、實際上危機四伏的時候,如果任其發展而不有所作為,事態會發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但如果一開始就用激進方法處理,人們又會因為習慣了太平安逸而不相信改革者。”
而今,中國正麵臨類似的尷尬。用昊敬璉的話說,中國改革“已到關口”,用李克強的話說:“中國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可是,由於危害尚未完全現形,切身利益未受損,人們會保持惰性,形勢未火燒眉毛,利益集團也不會讓步。值此特殊時期,改革者既要有所作為,又不能動作太大,既要敢於進取,又要步步為營。
因而,敏感的觀察家或能感到,十八大後中央的政策方向似乎在向兩端拉扯。
一方麵,新一屆政府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反腐風暴,展現出強大的廉政決心;另一方麵,總書記習近平又清晰地向所有人傳達底線:堅守意識形態陣地,不走西方式憲政道路。
一方麵,新一屆政府大刀闊斧推進經濟體製改革,不惜以釀成一場小型金融危機來震懾利益集團;另一方麵,總理李克強又清晰地傳達信號——中國經濟依然視“穩增長”為重要目標,不會完全摒棄經濟刺激。
一方麵,中紀委將巡視組、網絡舉報兩大反腐利器發揮得淋漓盡致;另一方麵,王岐山又在今年年初某會議上直言:“當前反腐要以治標為主,為治本贏得時間。”展現循序漸進的務實態度。
既要啃硬骨頭,又不能啃得太急;既要開始用點蠻力,又不能完全放棄巧勁;既要遏製經濟層麵的“左”,又要警惕意識形態層麵的“右”。中國新一輪政治經濟改革在兩難中求兩全。
或許,總理李克強在2013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的一句話更能讓人捕捉到決策層的微妙心理:“我們不畏難,也不惜力,並不是想僅做巧事,事半而功倍。但我們還是願意求得出一招能夠影響全局乃至滿盤皆活的效果。”
改革事宜千頭萬緒,從何抓起?下哪一子才能滿盤皆活?在紛繁複雜、盤根錯節的大線團中,新一屆中央領導人正試圖理出一條主線。
但願,表麵“治平無事”的中國,在新一屆領導人的主動變革下,能免除深刻存在的“不測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