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海龍心裏非常清楚:
自己若是牢牢地掌握了這燕地,在北方可以防禦北塞和北疆國,在南方可以長驅直入多平原的糧食產地自己的東土故國和南川國。
作為作者,我來說兩句:
這個燕地是仿效幽雲十六州來寫的,幽雲十六州到底有多重要呢?
安祿山就是仗著它的戰略優勢才敢起兵反唐的;因為北宋就沒得到過幽雲十六州,進而使自己的弱點直接暴露給了北方遊牧民族,間接造成它的滅亡;這就是北京會成為古都的原因。
而另一個很有利的條件:
又要說到它還是很重要的養馬場了。
畢竟在冷兵器時代戰馬是很重要的,不是漢景帝大力地養育戰馬,會有漢武帝抵禦匈奴的重大勝利嗎?
這時候遊海龍的心情變得悲傷了起來,他想起了自己的父皇——當初父皇讓自己到這裏做燕王,就是為自己和社稷的將來經營希望的,這裏的戰略位置真的是太重要了。
而以後遊海龍就是立足這裏完成了天下的大一統的,這是後話要後來慢慢說的。
而在眼下這燕地就已經是遊海龍手中很得力的棋子了,而這棋子真地可以讓遊海龍左右逢源的:
遊海龍肯定要和前往燕地攻打自己的兒皇帝牧仁開戰的,而這個牧仁也確實是軟柿子。
兵法上講避實擊虛,即便不是為了保住這燕地,遊海龍也應該這樣做的。
而在燕地開戰的同時,遊海龍並不想把自己的路給走死的。
因為這燕地也是北疆國和北塞國掠奪富庶的南川國的必由之路,而北塞國甚至是北疆國真的要南下攻打南川國的話,遊海龍是會放出通道的。
現在和南川國為敵的北疆國其實是自己的朋友,而在這方麵遊海龍還想拉攏北塞國做朋友的,隻可惜兒皇帝牧仁沒有這個膽略。
就是因為在戰爭的一開始,遊海龍就製定了這樣的策略,所以後來的戰事總的來說都是很順利的。
牧仁派出一萬老弱殘兵向遊海龍發起了進攻,探聽到牧仁的虛實以後,遊海龍的心裏就踏實多了。
看來這個兒皇帝牧仁就是要做老好人:
一方麵不和自己的父皇帝孟如龍把關係徹底地搞僵;另一方麵也知道自己若是派出太多和太精銳的軍隊的話,會受到遊海龍和北疆國地夾擊的。
因為在之前遊海龍和北疆國已經很明顯地通款曲了,他們肯定也不會看著自己做大的,因為它們認為自己是孟如龍的人。
其實,牧仁心裏很清楚:
自己隻是要渾水摸魚的,誰的人也不是,但這些是不能夠說明的。
天下的形勢就是這樣的微妙,國家以及君主之間就是這樣的爾虞我詐,而這卻為遊海龍留足了選擇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