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必須要多費一些口舌了,遊海龍就講起戰例來了:
隋末江山****,天下群雄逐鹿,自楊玄感首先發難起事後,各路英雄豪傑蜂起。
煬帝大業十三年,李世民終於說動了時任太原留守的老爸李淵,在太原揭竿起義。
而在這時候,造反的義軍已經有數十起了。
他們有的擁兵自重,有的稱霸一方,大家砍殺成了一團,彼此之間互有消長。
隻有李世民慧眼獨具,把戰略目光投向都城長安。
這樣做的理由是很簡單的:
一,煬帝人在江南遊玩。
這時侯舉兵攻打長安,不必和君王麵對麵(而且,李淵和隋煬帝還是有親戚關係的),這樣就省掉不少以下犯上的倫理壓力。
二,長安地形險要,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若能占據京都長安,就占領了戰略要地和天子之都雙重寶地。
而且長安和他們的老巢太原之間又較近,自然也就好策應,真是進可攻、退可守。
三,遠在江南的煬帝已沒人當回事了,但是長安還有太子留守,仍是形式上的權力中樞,占據了長安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盡管在發兵長安的過程中,遭遇到隋將宋老生、屈突通的頑強抵抗,甚至在進軍途中還遇到大雨被迫滯留,李淵還一度被嚇得要退回山西老巢,以及還有可能與實力最強的李密產生衝突等問題,都被李世民給巧妙地化解了。
幾個月後,李世民就順利地拿下了長安。
到了第二年,隋恭帝就被迫退位了,李淵順利地坐上了寶座,成了形式上的天下之主。
由於快速地占據了戰略的製高點,李世民逐一吞並、削滅了群雄,建立並開拓了大唐江山。
李世民的戰略成功的關鍵:
在於直取長安這個戰略至高點。
令人費解的是:
在李世民拿下了長安以後,各路義軍還在互相攻伐;越攻越伐,大唐的“障礙”也就越來越少,幸存下來的也越來越弱了——等於自動幫助大唐掃清了障礙,最後全部被李世民很輕鬆地就收拾掉了。
遊海龍的話剛說完,嬌玉就迫不及待地說道:
“我們是要商議怎麼解決問題的,你倒是給我們講起故事來了。你不要管李世民他是怎麼起事打天下的,關鍵是我們怎麼起事,難道我們也要直接攻打京都呀?”
看到嬌玉還是一副瘋瘋癲癲不受約束的樣子,遊海龍還真是有一些無可奈何了。
天鳳笑了一笑,然後悄聲說道:
“你拿單義林開涮呀。”
正想不出主意的遊海龍一下就心靈神會了:
“單義林對於眼下的形勢,你是怎麼看的。”
單義林粗聲大氣地說道:
“對於這樣的事情,我能夠有什麼主意呀?不過,我聽出了殿下的一些意思了。”
聽到單義林的這番話,遊海龍的心裏還是很高興的:
這個單義林雖然對於打仗沒有什麼高見,可倒是反應挺快、挺靈活的。
在打仗的時候這樣的人也是很好的,正因為他沒有多少文化,也就不會像呆板的文人,例如像秦天柱那樣的迂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