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要燒牧民的房屋,他們哪裏有房屋呀?
他們有的隻是可以遷徙的帳篷,在軍隊還沒有打過來時,就遷徙走了。
反正他們就是逐水草而居的,也就是居無定所的,軍隊還沒有來他們就逃跑了,隻當是到別的地方放牧去了。
麵對南川國的大兵壓境,北疆國還真是沒有什麼太大地損失的。
他們的牧民就能夠反應得這麼塊,軍隊就更不用說了。
翻看曆史上的遊牧民族,哪一個不是英勇善戰的呢?
不說別的就光是他們的騎馬功夫,不管中原的將士練上多久也絕對沒有他們專業,因為他們就是在馬背上長大的。
遊牧民族擅長騎馬,這是他們生存的必修課。
他們生長在危機四伏的草原上,很多人自然又練就了高超的射箭本領。
所以,曆史書上往往說:
遊牧民族都是善於騎射的,而且他們又大多是入則為民出者為兵的。
還有一點就是:
他們可以整體遊走在廣袤的草原和沙漠上,這樣就有了進退自如的戰略縱深,不能被根除卻容易卷土重來。
漢武帝跟匈奴打了幾十年仗,也就像是在驅趕狼群一樣的:
你前腳剛趕走了他們,他們後腳就又來掠奪了。
真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因為漢武帝橫掃的是草原(遊牧民族)。
那反過來若是匈奴長驅直入橫掃漢朝,又會是什麼結果呢?
在一千多年以後,橫空出世的遊牧民族的傑出首領成吉思汗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毀城、屠城、滅國,甚至是滅種,他開創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在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
因為農耕民族,被拴在土地上是不能夠隨便遷徙的,城破了一個地方就被占領了,就這麼簡單。
古代的遊牧民族天生就善騎射,也就天生是作戰的民族。
在冷兵器時代,馬的衝力是很大的,蒙古的鐵騎就已經是天下無敵了;
箭也是殺傷性很強的利器。
農耕民族被善騎射的遊牧民族掃蕩起來,就是這麼可怕;
可遊牧民族被農耕民族掃蕩起來,那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在這一次反擊的時候,孟如龍推進得非常順利。
其實這樣不過是敵人采取的誘敵深入之計罷了,這也是敵人在和孟如龍打消耗戰呐:
孟如龍要出境攻打北疆國,軍隊地補給肯定是相當困難的;
可是北疆國軍隊地補給卻是很容易呀——隻要在騎兵的後麵,有人牽著成群的牛羊就可以了。
而在草原上馬牛羊這些牲畜,走到哪裏都是可以吃草的。
這樣看來在草原上打起仗來,北疆國就像是放牧那樣,沒有多少後顧之憂的;
而南川國可就要興師動眾,甚至是勞民傷財了。
盡管這樣,孟如龍對國內卻一再宣稱:
自己打了一個又一個勝仗,殲滅了多少、多少的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