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口貿易
出口和進口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兩大主要領域,決定並反映整個對外貿易的發展規模和水平,關係到國民經濟的全局。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一貫十分重視抓好出口和進口工作。為了支援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適應對外關係日益發展的形勢,國家在各個不同時期,根據出口和進口貿易發展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陸續確定了一係列適合中國國情的方針和原則,采取了各種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和經營作法,並不斷加以補充和完善,使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不斷迅速發展。特別是一九七九年實行改革開放後,在逐步深化和完善外貿體製改革的同時,充分利用國內與國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積極擴大出口和加強進口,出現了多層次、多渠道經營進出口貿易的新局麵。各外貿企業逐步更新經營觀念,努力改善經營管理,靈活運用各種貿易方式和經營作法,進一步開拓國外市場,擴大各種經營渠道,建立了多種形式的對外經濟合作和貿易聯係,使中國進出口貿易的規模和範圍顯著擴大,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進出口商品結構也逐步優化。
三十多年來,中國進出口貿易的迅速發展和巨大成就,對促進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起有重要的作用。
▓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與變化
三十多年來,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與變化,突出地表現在貿易額的增長速度上。一九五○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隻有11.35億美元,到一九八八年增加到804.9億美元,增長了70倍,平均年增長率為11.9%;其中出口總額由5.52億美元增長到406.4億美元,進口總額由5.83億美元增長到398.5億美元,分別增長73倍和67倍,平均年增長率分別為12%和11.8%。出口總額在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在五十年代初為4%,到一九八八年上升到10.8%;在世界出口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也由不到1%上升為1.4%。一九七八至一九八八年,出口貿易平均年增長率高達15.4%,比同期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高出60%,也大大超過世界貿易發展的速度。
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與變化,除了體現在貿易額的迅速增長外,還反映在進出口市場不斷擴大和進出口商品結構逐步優化兩個方麵。
一、進出口市場的發展與變化
新中國建立之初,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封鎖、禁運”,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市場主要是蘇聯和東歐國家。五十年代中國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出口額分別約占出口總額的50%和16%;自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進口額分別約占進口總額的60%和17%。其他的出口市場是港澳地區、日本、東南亞、西歐國家和朝、越、蒙等。其中對港澳和西歐國家的出口分別占出口總額的9%和6%;在進口貿易中,從西歐國家進口仍占較大的比重,約占進口總額10%左右,其次為南亞、東南亞、日本和港澳,所占的份額都很小。一九五九年中蘇關係惡化,對蘇聯和東歐貿易急劇下降,進出口貿易重點轉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市場。整個貿易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六十年代,西歐成為中國進出口貿易的主要市場。對西歐國家的進口和出口額在中國進口和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平均都在20%左右,最高年份達到30%。對西歐市場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傳統的土畜產品、茶葉、香料、紡織品及服裝、飼料等,從西歐進口的主要商品是機電設備、鋼材、化工原料、化學纖維、有色金屬和化肥等。香港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轉口條件,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同時當地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許多食品也依賴內地供應。因此,六十年代中國內地對香港的出口有了顯著增長,在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上升至20%以上。在此期間,中國對日本的貿易也在逐漸恢複和發展,一九六五年對日本進口額和出口額在中國進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分別上升至13%和9%。對日本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農副產品和紡織品,進口商品主要是機械設備、鋼材、化肥、汽車等。中國對東南亞地區的貿易也有所發展,一九六五年對東南亞的進口額和出口額在中國進口總額和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分別上升至3.2%和7.8%。中國對東南亞國家出口的主要商品是食品、輕紡產品和通用機械,進口的主要商品是木材、天然橡膠、膠合板、椰油、棕櫚油和大米。在這一時期中國還開展了對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貿易,從加、澳進口了大量的糧食,一九六五年中國對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進口額在進口總額中所占比重分別上升至6%和10%以上。中國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出口於一九六五年在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分別降至9.9%和7.9%,進口比重降為9.2%和6.3%。
七十年代隨著中國對外關係的廣泛發展,特別是中國先後同美國和日本建立了外交關係,為雙邊貿易關係的正常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使中國對美國和日本的貿易迅速增長。到七十年代中期,美國在中國進口和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分別上升為5%和1.7%,七十年代末,進一步上升至11.8%和4.3%。一九七五年日本在中國進口和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分別上升至32%和20%。這一時期中國對日本出口的商品中,原油上升為第一位,紡織品和服裝也大量增長。中國對西歐國家的貿易也繼續擴大,一九七五年在進口總額中所占比重上升到25%,出口比重保持14%以上。對港澳的出口繼續上升,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上升到24%。中國對西亞地區的出口也有了明顯增長,特別是石油生產國已發展成為中國的重要出口市場,一九七五年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擴大為5.5%。中國對西亞地區出口的主要商品是紡織品、服裝和輕工業品,進口的主要商品是化肥和原油。
八十年代中國進出口市場的重要變化之一是從香港市場的進口迅猛增長,進口額從七十年代末的2億美元增至一九八八年的92億美元,增加了45倍,在進口總額中所占比重由1.3%劇增至24%,居於首位,進口的商品十分廣泛,從機電設備、化工原料、電腦、電視機、音響設備、化肥、汽車、家用電器到紡織品、輕工雜品、西藥以及各種生活消費品。在這一時期中國對美國的貿易也呈現大幅度增長,一九八八年對美國的進口和出口額在中國進口和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分別上升至12.7%和7.9%,對美國出口的主要商品是紡織品、服裝、原油及成品油、玩具、鞋、茶葉、土畜產品和普通機電產品;進口的主要商品是石油設備、化工設備、航空設備、民用飛機、電腦、糧食、化肥、化工原料、醫療器械、木材和紙漿等。美國是中國進口糧食的主要供應者,一九八八年中國訂購美國小麥850萬噸。中國對日本的貿易也有顯著增長,但比重略有下降,從日本進口的商品中,汽車、彩色電視機、家用電器等耐用消費品大量增長。中國對西歐國家的貿易繼續有所增長,進口所占比重上升,但出口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對蘇聯的進口和出口額在進口和出口總額中的比重於一九八○年降為1.3%,以後逐漸有所回升,一九八八年分別上升至3.5%和3.7%。對東歐國家、澳大利亞、西亞、南亞、朝越蒙、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進出口額所占比重都相對有所縮小。
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市場雖然在各個不同時期發生了上述變化,但市場的覆蓋麵在逐年擴大,到一九八八年年底,已經同世界18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係,對外經濟貿易活動的範圍日益擴大,對主要市場的進出口貿易量也有了明顯的增長。到八十年代末,中國已拓展了8個重點出口市場:即港澳、日本、東南亞、西亞、西歐、蘇聯與東歐、北美和澳大利亞,同時形成了6個重點進口市場,即:港澳、日本、西歐、北美、蘇聯與東歐、澳大利亞。自一九七九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市場進一步向多元化發展,不但擴大了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雙邊貿易,而且同許多全球性或地區性的國際經濟貿易組織廣泛開展多邊聯係,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
二、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
進出口商品結構是一國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反映。新中國成立初期,出口商品結構的基本情況是:80%以上的出口商品是初級產品,其中糧油食品約占50%,土畜產品約占30%,礦產品約占8%。這種出口商品結構反映了當時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生產水平,也反映了中國的農業大國的特點。當時在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中,農業約占60%以上,工業產值不到40%,現代工業所占的比重更小。
一九五三年開始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後,工業生產迅速發展,工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上升,到五十年代末躍升至60%以上,農業降為不到40%。因此,出口商品結構也相應發生重大的變化,初級產品的比重降為60%,工業製成品上升到40%,但是仍未改變以初級產品為主的狀況,出口商品主要仍是大米、大豆、植物油、豬鬃、腸衣、生絲、豬肉、羊絨、茶葉、蛋品等大宗的傳統農副產品。
六十年代國家根據出口商品生產和貨源供應情況以及發展對外貿易的需要,提出了“三個並舉方針”:出口原料性商品和出口半成品、製成品同時並舉;出口大宗商品和出口新、小商品同時並舉;出口農副產品和出口工礦產品同時並舉,重點是增加加工產品和製成品出口,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輕紡產品出口。六十年代前半期,紡織品的出口迅速增長,在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躍升至30%,化工產品和機電產品的出口所占比重仍很小。
七十年代前半期,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出現的重要變化是一九七三年開始大量出口石油。七十年代後半期中國石油出口迅速增長,約占出口總額的15—20%,成為出口的“拳頭”產品。石油是初級產品,石油出口比重的上升抵補了農副產品比重的下降,但初級產品在中國出口總額中所占的份額仍維持在50%以上。八十年代前半期石油出口繼續增長,同時價格上升至高點,一九八五年石油出口額達69億美元,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上升至26%,居出口商品的首位。這個時期農副產品的出口比重繼續降為20—25%,但工業製成品的比重也沒有明顯提高。
為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國家在“七五”計劃時期提出要實現“兩個轉變”:由主要出口初級產品向主要出口製成品轉變;由主要出口粗加工製成品向精加工品轉變。自一九八六年開始,製成品出口大幅度增長,雖然當年由於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暴跌,中國石油出口收彙減少了一半,但製成品出口額的增長彌補了石油出口收入的減少而有餘,輕紡產品的出口居於主要地位,機電產品經過十年徘徊後開始明顯上升。
一九八八年中國出口商品結構是:初級產品的比重降為35.6%,工業製成品的比重上升為64.4%,完成了由主要出口初級產品向主要出口製成品的第一個轉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初級產品的結構中,食品、農礦原料和礦物燃料三大類商品所占的比重分別降為15.5%、9.2%和9.9%,其中石油出口額降為32.7億美元,所占比重降為8%。在製成品的結構中,輕紡產品的比重上升到40%,居於首位;機械和設備的比重上升至14.3%,化學品上升至7%。但無論是輕紡產品或機電產品,多半是低層次、低附加價值的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因此,中國出口商品結構還需要進一步優化,根據國際市場需求情況,繼續提高製成品特別是深加工產品、機電儀產品出口的比重;同時努力改進出口商品質量,在提高出口商品檔次和創彙率上下功夫,為實現第二個轉變而作出努力。
三十多年來,各外貿企業不斷積極開發新產品出口,中國出口商品的品種逐步向多樣化發展,由新中國成立初期不到1萬種,增加到八十年代的5萬多種,而且創出了一些優質名牌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樹立了良好的聲譽。同時,出口的“骨幹”商品也逐年增加。到一九八八年,年出口金額在1億美元以上的出口商品已發展到71個,而且大部分是製成品。此外,高技術產品和軟件的出口也在逐步擴大。據統計,一九八八年技術出口額達2.8億美元。
三、進口商品結構的變化
五十年代,中國進口的商品絕大部分是生產資料,約占進口總額的91.5%,生活資料約占8.5%。在生產資料中,機械設備約占進口總額的51%,主要是從蘇聯引進的156項重點項目和從東歐國家引進的68個項目,其中主要項目有大型鋼鐵、有色金屬、重型機械製造、發電、汽車製造、拖拉機製造及飛機製造等成套設備。工業原材料的進口約占36.5%,主要品種是鋼材、有色金屬、石油、棉花、紙漿、橡膠、木材等;農業用物資的進口約占4%。
六十年代前期,中國進口商品結構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由於蘇聯撕毀合同,機械設備的進口劇降,由五十年代占進口總額的51%降至一九六三年的9.6%;與此同時,為克服三年自然災害造成國內糧食短缺的困難,保證人民生活的需要,一九六一年開始在國際市場上采購大量糧食,年進口量約500—600萬噸,從而使生活資料在進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一度猛升至44%,生產資料的比重降為56%。在進口的生產資料中,工業原材料的變化不大,仍保持37%的比重,一些主要的進口物資如石油和鋼材,因蘇聯供應劇減,進口數量明顯下降,但從西方國家進口的棉花、化纖和紙漿等原料則大幅度增長。為支援農業生產,農用物資進口有所增長,所占比重上升至6%。
六十年代後半期,生活資料的進口比重約降為25%左右;生產資料的進口比重上升到約75%。在生產資料進口中,機械與設備的進口緩慢回升,所占比重上升到17%;工業原材料的進口大增,所占比重上升到47%;以化肥、農藥為主體的農用物資的進口也有明顯的增長,所占比重上升至11%。這個時期中國進口貿易的主要對象已轉向西方國家,並開始從西方國家引進技術設備,主要的項目有冶煉、矽半導體材料、維尼綸等合成纖維、塑料、采礦、選礦、重型卡車製造和合成氨成套設備和技術。但是在一九六六年以後,由於受“文革”動亂的幹擾和破壞,引進工作於一九六八年被迫中斷。
七十年代,生活資料的進口所占比重繼續下降,還不到20%;生產資料所占比重上升到80%以上,其中機械設備的進口由於自一九七二年恢複了引進工作,所占比重上升到22%;工業原材料的進口繼續增長,所占比重上升到52%;農用物資的比重略降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