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關係(1 / 3)

同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關係

一、中國同亞洲發展中國家貿易關係的發展過程

亞洲地區共有30來個發展中國家,其中有朝鮮、蒙古、越南、老撾等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還包括與中國有共同邊界線長達3000多公裏的南亞友好鄰邦,與中國一水相隔的友好近鄰東南亞國家和古“絲綢之路”經過的西亞諸國。中國同這些國家的貿易關係曆史悠久,著名的絲綢之路、鄭和七次下西洋和菲律賓蘇祿國王的中國之行等,都是最好的曆史佐證。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同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由小到大,逐步發展和擴大,一九八八年貿易額達75.52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9.38%,比一九五○年的1.23億美元增長了60倍。中國同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關係,在中國對外貿易關係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同亞洲一些友好國家貿易關係的發展,對打破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的“封鎖、禁運”,加強中國同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和友好關係,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十多年來中國同亞洲發展中國家貿易關係的發展,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

(一)打破“封鎖、禁運”,廣泛建立和發展平等互利、互通有無的貿易關係(五十至六十年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緬甸繼續同中國保持著貿易往來;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民主也門於一九五○年開始同中國建立雙邊貿易關係;泰國、尼泊爾、馬來亞(現名馬來西亞)、菲律賓和伊朗同中國保持著民間貿易往來。

一九五○年中國同上述10個國家貿易額達1.23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0.8%,其中中國出口420萬美元,占中國出口總額的0.76%;進口1.18億美元,占中國進口總額的20.37%。

一九五○年六月,侵朝戰爭爆發後,美國大量囤購橡膠等軍用物資,引起了世界橡膠市場一片混亂,價格上漲。為了對中國實行“封鎖、禁運”,一九五一年四月,美國強迫馬來亞禁止對中國出口橡膠;接著,又同泰國、印度尼西亞訂立壟斷橡膠協定。印度尼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等國政府,迫於美國的壓力宣布對中國實行“禁運”,中斷了同中國的貿易關係。由於美國囤積橡膠過多,同時又限製國內民用膠的消費量,減少從產膠國的進口,致使世界市場橡膠供過於求,膠價急劇下跌,主要產膠國錫蘭(現名斯裏蘭卡)、印度尼西亞等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和破壞,在經濟上遭受很大的損失。與此同時,主要的大米輸出國出口量劇減,使錫蘭和印度尼西亞麵臨嚴重的糧荒。為了打開橡膠市場,並解決糧荒問題,錫蘭政府不顧美國的“禁令”和壓力,於一九五二年率先同中國簽訂為期五年的大米、橡膠貿易協定,開創了兩國間的友好貿易關係。隨後,印度尼西亞政府於一九五三年十一月派經濟代表團訪華,簽訂了兩國政府間貿易協定。一九五四年中國又同緬甸簽訂了政府間貿易協定,同印度政府簽訂了“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通商和交通協定”。一九五五年四月,周恩來總理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擴大了中國在亞非地區的政治影響,推動了中國同亞洲各國貿易關係的進一步發展。此後,中國同敘利亞、黎巴嫩、阿拉伯也門共和國、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尼泊爾相繼建立了政府間的貿易往來,並且同土耳其、塞浦路斯開始了直接貿易。當時,中國同印度尼西亞的貿易發展較快,一九五九年雙邊貿易額達1.29億美元,占中國對亞洲發展中國家貿易總額的40.5%;其中中國出口為6909萬美元,進口為5997萬美元。

在五六十年代,亞洲各發展中國家民族經濟的基礎還比較薄弱,沒有形成獨立的工業體係,出口商品單一,以少數幾種農產品或礦產原料為主。為了擺脫原宗主國對其經濟的控製,它們迫切需要擴大出口,開拓新的市場,以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中國在同它們的貿易往來中,嚴格遵循平等互利和互通有無的原則,認真貫徹相互支援和友好合作的精神,從而增進了相互了解和友誼,使雙邊貿易關係日益鞏固和迅速發展。例如,在中國同錫蘭的米膠貿易中,中國以比當時市場行情優惠的價格購買錫蘭的橡膠(後改為提供一定無償援助,作為翻種費),並從國內調劑大米以滿足錫方的急需。伊拉克椰棗銷售困難,影響其經濟發展,為了幫助伊方解決困難,中國破例進口了3萬噸。又如,由於大米出口國減產,不能滿足印度所需大米進口數量。雖然當時中國糧食並不充足,還是擠出部分糧食供應印度,幫助其渡過暫時困難。同時,這些國家也盡量滿足供應了中國所需的部分商品。

自一九四九至一九六九年期間,中國先後同亞洲地區的12個發展中國家簽訂了政府間貿易協定,其中包括斯裏蘭卡、緬甸、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敘利亞、伊拉克、阿拉伯也門(為商務條約)、民主也門、黎巴嫩、印度(於一九五九年終止)、印度尼西亞(於一九六七年中斷)等國。到一九六九年,中國已同亞洲22個發展中國家建立了貿易關係,貿易額達4.77億美元,比一九五○年增長2.8倍,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1.6%;其中進口為1.77億美元,占中國進口總額的9.7%;出口為3億美元,占中國出口總額的13.6%。

(二)在進一步擴大同南亞、西亞貿易的同時,同東盟和海灣國家的貿易迅速發展(七十年代)。

一九七一年,中國恢複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在國際上的政治影響日益擴大。許多亞洲國家先後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有力地推動了雙邊貿易關係的發展。中國在進一步擴大同南亞和西亞貿易的同時,對東盟國家和海灣地區的貿易有了迅速的發展。

在七十年代,有些一度中斷同中國貿易關係的東南亞國家陸續同中國改善關係。一九七一年馬來西亞首先對中國恢複了直接貿易。中東戰爭爆發後,出現世界性的能源危機,原油價格猛漲,泰國、菲律賓等國內急需原油。一九七四年泰國要求中國供應石油,經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批準,中國以優惠價售給泰國5萬噸輕柴油。接著,菲律賓也要求中國供應原油25萬噸。從此中國同泰國、菲律賓的貿易額分別猛增至一九七九年的2.95億美元和1.82億美元。一九七九年中國同東盟各國的貿易額達12.42億美元,比一九六九年的2.29億美元增長了4.4倍,其中中國出口8.17億美元,進口4.24億美元。

這一時期,中國同海灣地區國家的政府間貿易和直接貿易在過去民間貿易和間接貿易基礎上有了迅速發展。中國同約旦簽訂了政府間的貿易協定,同科威特、阿曼增進了政府間貿易往來,並且恢複了同沙特阿拉伯的直接貿易關係。一九七三年中東戰爭爆發後,阿拉伯石油生產國提高石油售價,增加了石油外彙收入,進口迅速擴大,西亞的阿拉伯國家特別是海灣石油生產國同中國的貿易額有了大幅度增長。一九七九年中國同西亞阿拉伯國家的貿易額達7.89億美元,比一九六九年的1.1億美元增長了6倍多,其中出口6.54億美元,進口1.35億美元。中國同沙特阿拉伯貿易額的增長為最突出,由一九六九年的75萬美元增加到一九七九年的7639萬美元。

隨著亞洲各發展中國家民族經濟的發展及其貿易政策和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為了推動雙邊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和擴大商品交換,中國根據各國不同的特點,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努力擴大對這一地區的出口。同時,根據各自的需要與可能,采取“同等優先”的辦法,即在相同品種、品質和價格的條件下,優先進口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如化纖、聚脂切片、化肥、電子零配件等。

到七十年代末,中國已同亞洲28個發展中國家建立了貿易關係,同中國簽有政府間貿易協定的國家從12個增加到20個。在這個時期,同中國新簽政府間貿易協定的國家有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塞浦路斯、土耳其、伊朗和孟加拉國等。

一九七九年,中國同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額達26.57億美元,比一九六九年增長了4.5倍,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9%。其中,中國出口18.29億美元,占中國出口總額的13.4%;進口8.27億美元,占中國進口總額的5.2%。

(三)同亞洲各發展中國家開展全麵的經濟貿易合作(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以來,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多數國家的經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出現了新崛起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以及盛產石油的富國。中國在對外開放政策的指引下,同亞洲各發展中國家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貿易合作,中國同這些國家的經濟貿易關係進入了全麵發展的時期。

1.采取多種貿易方式以擴大貿易往來。八十年代中國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方式有現彙貿易、轉口貿易、現彙和記帳雙軌製貿易、“三來一補”貿易及邊境貿易等。中國同緬甸、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的邊境居民,在雙方開放口岸互相交換所需的日用品和生產資料,每年邊境貿易額達1億多美元,一九八八年近2億美元。中國同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的貿易采取現彙和記帳雙軌製貿易,對伊朗采取記帳貿易,同其他國家采取多種形式的現彙貿易。

2.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經濟技術合作。一九七六年以後,中國相繼同菲律賓、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簽訂了一係列經濟貿易和科學技術合作協定,同時成立了雙邊經濟貿易和科技合作委員會。在中國實行對外開放之初,就有不少東南亞投資者來華投資,從事來料加工、來料生產、來件裝配、補償貿易,舉辦合資企業和合作經營企業等。到一九八八年,新加坡在中國的投資僅次於港澳地區、美國和日本,名列第四;泰國居第七位。投資行業包括輕工、電子、紡織、服裝加工,以及建材、石油化工和機械等開發性企業;有不少項目投資大,技術先進適用,經濟效益好。投資項目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廣東和福建等省、市。例如,馬來西亞郭氏兄弟在北京合資建立的香格裏拉大酒店和國際貿易中心;泰國正大集團公司在北京、上海、遼寧、四川、深圳等地合資舉辦的養殖場、飼料加工廠;新加坡在南京合資建立的金陵飯店等。這些項目有助於中國的經濟建設,也有利於雙邊經濟貿易的發展,雙方從中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3.進一步加強政府之間的經濟貿易聯係。中國同巴基斯坦、斯裏蘭卡、尼泊爾、塞浦路斯、伊朗、土耳其、菲律賓、孟加拉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民主也門、約旦和印度等17個國家分別簽訂了成立經濟貿易和科技合作委員會協定,每年輪流在各自首都舉行聯合委員會會議,回顧和檢查雙邊經貿科技合作進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加強了政府之間的聯係,及時溝通情況,有力地推動了雙邊經濟貿易關係的發展。

在八十年代,中國同東南亞各國的貿易關係繼續迅速發展。一九八五年七月,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同印度尼西亞工商會簽署兩國開展直接貿易諒解備忘錄,並獲得兩國政府批準,推動了雙邊貿易的發展。自一九八六年起,中國對印尼的貿易額呈直線上升的勢頭,由一九八六年的2.85億美元增長到一九八八年的5.23億美元,增長了83.5%;其中中國出口1.70億美元,增長68%;進口3.52億美元,增長92%。一九八八年,中國對東盟六國的貿易額高達38.18億美元,比一九七九年增長207%;其中中國出口22.81億美元,增長179.1%;進口15.37億美元,增長262%。中國對南亞國家的貿易額達12.64億美元,比一九七九年的4.7億美元增長168%。這一時期,中國同西亞阿拉伯國家的貿易也繼續穩定地發展,一九八八年貿易額達13.51億美元,比一九七九年增長57.6%;其中中國出口10.56億美元,進口2.95億美元,比一九七九年分別增長48%和106%。

截至一九八八年,已有30個亞洲發展中國家同中國建立了貿易關係,除文萊、不丹、馬爾代夫、巴林、卡塔爾、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印度尼西亞(一九六七年印尼宣布中斷與中國的外交關係後,兩國政府間貿易協定實際上已失效)和巴勒斯坦外,其餘21個國家都同中國簽訂政府間貿易協定。一九八八年中國同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額達75.52億美元,比一九七九年的26.57億美元增長184%;其中中國出口52.68億美元,增長127%;進口22.84億美元,增長176%。

經過三十多年來的發展,中國同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不僅金額不斷擴大,而且在進出口商品結構方麵不斷發生變化。在五六十年代,中國對這些國家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農副土特產品、輕紡產品及手工藝品,如大米、油脂、棉布、棉紗、生絲、絲綢、紙張及日用品等,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為黃麻、橡膠、椰油、椰幹、木材、南藥、椰棗、皮張等。隨著中國工業生產建設和亞洲各國民族經濟的發展,中國對這些國家進出口商品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中國出口的工業品特別是生產建設所需設備和原材料,如各種機器、鋼材、生鐵、化工原料、石油、成套設備和農機具等,在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大大增加。原油占中國對菲律賓出口總額的60%。機械、成套設備和鋼材等占中國對伊朗出口總額的70—80%。同時,中國進口的商品從傳統品種擴大到電子元件、家用電器、電視機和化肥等。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增長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中國從亞洲一些國家進口的原料性商品,如橡膠、木材、膠合板、黃麻和椰油等也逐年擴大。

中國同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貿易關係持續、穩定地發展,符合亞洲各國人民的共同需要與長遠利益,有利於亞洲地區的和平、發展與穩定。中國政府將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繼續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則,根據需要與可能,互通有無,相互支援,積極發展同亞洲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貿易關係。中國同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貿易合作將有十分廣闊的前景。隨著亞洲地區經濟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趨重要,中國同亞洲各發展中國家經濟貿易合作的不斷加強將更有其重大的國際影響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二、中國同斯裏蘭卡的貿易關係

中國同斯裏蘭卡(原名錫蘭)的貿易關係有著十分悠久的曆史,在公元四世紀末就已開始有了貿易往來。十五世紀中國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曾三次到過斯裏蘭卡。後來殖民主義者入侵斯裏蘭卡,中斯貿易關係陷於中斷。隨著斯裏蘭卡獲得獨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兩國間的貿易關係逐步恢複和發展。一九五○年斯裏蘭卡承認了新中國。一九五二年十月,中國對外貿易部部長葉季壯和錫蘭貿易代表團團長沈納那亞克,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北京簽訂了兩國政府間貿易協定和關於中國售予錫蘭8萬噸大米的合同。三十多年來,通過兩國政府領導人和政府高級官員的互訪,簽訂和執行兩國政府間的貿易和支付協定,中斯貿易關係得到穩步的發展。

在五六十年代,中斯兩國政府間共簽訂4個為期五年的米膠貿易和支付協定,對促進雙邊貿易關係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中國對外貿易部副部長雷任民和錫蘭商業、貿易及漁業部副部長方席卡,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北京簽訂了第一個為期五年的中錫大米和橡膠易貨貿易協定。一九五七年一月,周恩來總理、賀龍副總理訪問斯裏蘭卡;同年二月,中斯兩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九月,兩國政府間簽訂了第二個五年貿易和支付協定及中斯經濟援助協定。這些重要活動推動了中斯兩國貿易迅速發展。一九五二年雙邊貿易額為2999元美元,一九五七年達6153萬美元,增長了105%;其中中國出口2499萬美元,比一九五二年的685萬美元增長264.8%;進口3654萬美元,比一九五二年的2314萬美元增長57.9%。一九六二年斯裏蘭卡總理班達拉奈克夫人訪華,兩國政府間簽訂了第三個五年貿易和支付協定。一九六四年中國國家副主席宋慶齡、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副總理陳毅訪問斯裏蘭卡。一九六七年兩國政府間簽訂了第四個中斯五年貿易和支付協定。到一九六九年雙邊貿易額達8622萬美元,比一九五九年增長73%;其中中國出口4590萬美元,進口4032萬美元,比一九五九年分別增長101%和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