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巴
在一片鼓聲中,響起了典型的敲擊樂器--非洲木琴'姆比拉'的聲音。它的聲音越來越響,有時像是管弦樂隊中的風笛,那些低音又像鼓聲,園號聲和低音的大簫聲聽著這種豐富多彩的音樂,黑人和白人觀眾都像著了魔似地飄飄然。這是捷克人傑·漢澤爾和米·西克蒙特合著的《非洲--夢想與現實》中描寫黑人生活的場景。
書中提到的姆比拉是東非斯瓦希利語,它有時還被稱為巴拉風、巴法洛、伊占比洛、西林巴等,這些不同的名稱大多是由於語言的差異而產生的。但是在非洲用得最多的班圖語中則稱這件樂器為馬林巴。林巴是指一個音,馬林巴指的是能發出很多音的樂器。非洲的馬林巴後來也由黑人傳入了拉丁美洲,並在拉美的部分地區也很流行。
馬林巴是一種非洲木琴。它的結構,音響與一般的歐洲木琴有很大不同。它所采用的琴板比紅木的質地軟,發音寬厚,音區低,餘音較長,每塊琴板下麵都有用各種果殼、葫蘆或罐頭盒、長方形木盒等做的共鳴體,這些共鳴體的大小,長短是與相應的琴板相適應的。在每個共鳴體上還開有1-2個小孔,孔上蒙以竹膜、雞蛋膜、薄紙或動物的尿泡。演奏時聲音由琴板傳到共鳴體和孔上的薄漠上,聽起來嗡嗡作響,產生出一種特殊的共鳴效果。墨西哥國家舞蹈團所用的馬林巴琴板下有用長方形椎形木管作為共鳴體,在其椎形下端有一孔,孔上貼上了葦膜,說明拉丁美洲的馬林巴木琴還保持著非洲的傳統。
馬林巴的形製是多種多樣的,在非洲有三種主要樣式,一種把琴板放置在地坑或泥罐上,另一種把琴板排列在兩根園木上,還有一種把琴板固定在框架上,下麵懸掛共鳴葫蘆,演奏方式有坐在地上或掛在身上之分,一般多采用由頭上包有橡膠的棍子敲擊。
馬林巴傳入拉丁美洲大約是在17、18世紀,後來成為印第安人的樂器。而且,演奏馬林巴也已成為某些印第安部族的儀式的一部分。這些儀式祈求的是宇宙的和諧以及人們的幸福,危地馬拉的聖馬可斯德古納地方演奏的馬林巴樂曲與非洲加納的西斯沙拉人的樂曲十分相似。1894年,危地馬拉的音樂家塔多模仿鋼琴琴鍵的排列,為馬林巴加上了半音琴板,使之半音齊全,便於演奏新的作品。後來,墨西哥又創造了高音馬林巴和大型馬林巴。前一種有50塊琴板,音域達五個八度,由三人演奏,後一種共78塊琴板,音域達六個半八度,由四人演奏。主旋律演奏者左右手都各執兩錘,其他人一手執一錘,音色美妙,音響效果很好。
現代的馬林巴半音齊全,采用金屬共鳴管,技巧也比較複雜,1910年第一次在美國進入了管弦樂隊。隨著敲擊樂在國際樂壇上受到重視,不少現代作曲家如米約、梅西安、奧福等都創作了馬林巴的樂曲,某些作曲家還創作了馬林巴與樂隊的協奏曲。在我國,從80年代開始,也已在音樂學院開辦了馬林巴演奏專業,北京還在90年代建立了馬林巴音樂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