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與健康(續)(1 / 3)

心理與健康(續)

易怒症

△現象

憤怒是緊張積累的情緒體驗,大多數情況是由於受到攻擊和損害,感到不公正和委屈時產生的。但也有的是由於心理不健全,對事物產生誤判而積累的情緒產生的。強烈的憤怒情緒在抑鬱狀態下是司空見慣的。憤怒經常與挫折感、阻力、威脅、被忽視、被苛責相關聯,因為有些人或事總是不像我們希望的那個樣子。

憤怒情緒常常包含無能為力的感覺,即我們感到自己對所憤怒的事物無能為力。與挫折感類似,我們既可能對外界發怒,也可能向自己發怒。麵對困難,我們可能會自責,也可能責備他人。表達憤怒的方式也是如此,有時它是向外的,有時它是向內的。當我們感到自己正在發怒時,我們指向自己(向內)的憤怒會愈發強烈。

憤怒常見的導火索是:我們感知到,我們所珍視的東西正受到某種形式的威脅,破壞或阻礙。如,軀體或自尊心受到傷害,我們的所有物,我們計劃和目標,我們的生活方式受到侵害、阻礙時,我們會憤怒。充滿威脅的情境是憤怒的重要來源,它可以各種形式出現。

當他人威脅我們,或以某種方式傷害我們的時候,我們會感到憤怒。如果我們認為這種傷害是有意的,或是由對方粗心大意造成的,那麼我們的憤怒將大於我們認為是無意或是不可避免的情況。這種主觀意念而產生的憤怒情緒,常表現為報複。

憤怒還有一種較常見的主題是發現自己被利用。我們認為他人占了我們的便宜,利用我們或想當然地對待我們。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被人欣賞,希望擁有平等的人際關係,如:親子關係、朋友關係、戀人關係。任何被利用、被人撿便宜的感覺都會導致憤怒的結果。

事不遂願時的挫折會引發極度的憤怒,應激與抑鬱能夠降低我們的挫折耐受性,使我們易於發怒。另外,一些基本觀念也會影響我們的挫折耐受性。例如,“這事不應該發生在我身上”,“這將嚴重幹擾或阻礙我的計劃”。

嫉妒與吃醋導致的憤怒。經常是在我們認為他人在某方麵比自己得到的更多的時候。琳達一心想在選美比賽上奪冠,卻沒有成功,她對得勝者感到氣憤。嫉妒是我們想獲得他人擁有的東西,比如物質財富、社會地位、人緣、智力等等。吃醋是我們認為我們所珍愛的人更喜歡與別人在一起。例如,一個已婚女人對另一個男人產生了興趣,她丈夫就會吃醋。這種吃醋型的憤怒表現為對女人的威脅:告誡她如果欺騙了自己就會嚐到嚴重的後果。

如果他人沒有給我們足夠的關注,也會引發我們的憤怒。例如,艾瑪希望克裏斯能抽出更多的時間陪她,並幫她處理家務,但他說他太忙,或者即便答應了也並未兌現。艾瑪會對克裏斯感到氣憤。一般在這種憤怒下,我們並不想傷害對方,隻想做出某種表現以使他們不再忽視我們。

當別人未按照我們的要求做的時候,我們會感到缺乏社會認同感,從而感到氣憤。例如,父母對不聽話的孩子發怒。宗教徒對教會中不守教規的成員感到氣憤。我們會對政府花掉很多納稅人的錢的方式感到憤怒。這些憤怒背後潛在的觀感是:他人應認同並遵守我們認為很重要的行為規範,我們認為,他人的行為潛在地影響了我們的利益。

我們為何會盛怒?我們經常會發現,引發憤怒的常常是小事。我們常為一些小事而暴跳如雷,好象我們的憤怒膨脹了。從某種角度而言,憤怒是防禦性的,是我們對阻礙、苛責、忽視以及驅逐的一種防衛反應。正如我們所知道的,處於防衛狀態下,我們常常采用“安全勝於後悔”的思維模式,而我們的情緒卻易被激發,許多心理學家認為:盛怒的外表下常常有一顆脆弱的心。自信的人由於較少受威脅,因此很少發怒,憤怒意味著我們感到,我們所受的阻力或威脅太“燙手”,難於控製。讓我們再看一下艾瑪與克裏斯的例子,設想艾瑪對自己說:“如果克裏斯在乎我,他就應當幫忙做家務。”很顯然,艾瑪的憤怒不僅僅是針對家務的,而是她將克裏斯的行為看作是對她缺乏關心的表現。因此,看上去很小的事件,事實上卻意義深遠。

我們通過憤怒勾勒出我們對於被拋棄、被忽視、被傷害的深層恐懼感。憤怒的背後常常是創傷,對我們為創傷經曆感到悲痛、羞恥。如果一個人能夠修通自己,悲痛與憤怒都會減輕。

當我過分估計自己可能受到的傷害時,憤怒就會擴大。德裏克正在做一個項目,他需要別人幫忙。然而,他們沒有按時完成這一項目,德裏克為此大發雷霆,他想:“如果我不能按時完成這一項目,這對我將是一個很糟糕的記錄。”他害怕被老板看作是無能的人,“他們使我在老板麵前丟臉,這將影響我提升的機會。這豈不毀了我的前途。”德裏克之所以憤怒,是因為他對引起他憤怒的情境賦予了深刻的含義,這導致了他憤怒的擴大。

△危害

弗洛伊德認為,壓抑的憤怒會導致抑鬱,抑鬱是憤怒惡化的結果。憤怒的發泄會帶來許多負麵影響,例如造成人際關係的惡化,而這種惡化了的人際關係又反過來增強憤怒的程度和提高發生憤怒的頻率;同時,憤怒造成的人的植物神經係統的過度興奮,內分泌的急劇變化而損害身體健康,誘發多種疾病。

當我們感到自己受到了嚴重的傷害時,我們的憤怒會轉化為憎恨。柏拉因為過去母親對她的虐待而憎恨她。她認為母親長了一條“惡毒的舌頭”,她曾幻想用石頭堵住母親的嘴,看著她噎死。憤怒使我們身體的作戰、逃避係統開放,引起應激性荷爾蒙及其他化學物質在體內堆積,變得警覺而緊張。如果沒有戰鬥、逃避行為出現,這些化學物質的堆積將給我們造成損害。

卡洛琳娜對她的父母感到氣憤,因為她認為他們不夠愛她,她利用憤怒來掩藏她內心的痛苦與悲傷。憤怒使她感覺自己很強大,而悲傷和痛苦會使她感覺自己很脆弱。

△對策

為不公正而生悶氣,沉思默想無濟於事。問題的關鍵是要避免生悶氣。以下列出了幾條健康、理智地對待引起憤怒的事物的方法。

衝突引起的憤怒不是輸贏的問題,即使你無法獲得所期望的結果,嚐試提出自己的想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學會自信,意味著在未獲得理想的結果時不向自己發怒。

憤怒很多的時候,都不是好事,避免憤怒並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通過潛在的方式避免公開的衝突,自己承受或報複他人,這裏指的“報複他人”不屬惡性報複,而是有益於努力奮鬥的“報複”。人們遇到不平之事,動不動就發火,這對人的健康大為不利。養生以戒惱怒為本,這是曾國藩的養生之道。養生即是養怡,這具有更深層次的內涵。曹孟德在《龜雖壽》詩中說“養怡之福,可得永年。”養生之本在於戒怒,惱猶恨也,惱猶憤也,心有所恨,意在必憤,這是人的感情最易爆發的著火點,不論爆發怒火的原因如何,由憤恨而發生的惱怒動的都是自身的肝火。《淮南子·本經》上說:“人之性,有侵犯則怒,怒是血充,血充是氣激,氣激是發怒,發怒則有所釋憾矣。”

隻要我們想想“我發怒時,變得很糟糕,不討人喜歡”,“發怒並不等於解決問題”,“發怒是事情激化的表現”,“發怒不但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沒有任何把握的發怒,使自己看上去像個傻瓜”,“怒發衝冠,也如冷靜思考”等等古代哲人的精典語句,就能感知憤怒的利與弊。

當人們的情緒發生劇烈波動時,體內交感副交感神經失常或發生功能紊亂。同時,人體處於應急狀態,腎上腺大量分泌,出現麵色蒼白,全身無力,四肢冰涼等症狀,可導致全身小血管收縮,並導致內耳聽神經缺血、缺氧而突然出現耳聾。所以,老年人尤其不要暴怒。

祥和的大環境和恬靜的小氣候,再加上一些具體方法,可以使大多數人的怒氣不會發展演變為心理疾患。

如,學會轉移注意力,一旦察覺到會引起憤怒的刺激物,應當盡量避開,而去做一些令自己愉快的事,如家中有易怒者,親屬應當學會令其憤怒的刺激物。例如,某人對一位往日的朋友心懷憤怒,親屬便不要在他麵前提及此人,並有意抹去此人留在家庭中的痕跡,如這人過去贈送的禮物、相冊中的留影等等。

推心置腹的交談,可將心頭的怒火發泄出去,如,找一位博學多識的朋友,對於某件令自己憤怒的事進行渲泄,大談一通,即會過火也沒有關係。這位朋友會對你進行剖析勸導,從而使你的怒火得到化解,甚至可以引導你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同一個問題或同一個人,從而改變你的某種看法,加強你的修養。我國民族英雄林則徐在自己的書房裏掛了一塊牌匾,上書“製怒”二字,時刻告誡自己和他人要節製情緒。希望容易發怒和脾氣暴躁的人學一學、在自己的案頭也貼上類似的條幅或名人名言之類。還可以養成一種習慣,如常念“怒氣既不利己也不利人”之類的話,在怒氣起來時,要多念幾次,這類提醒和暗示,在不少情況下,是有作用的。還有,在飲食方麵,應注意盡量避免暴飲暴食,或少吃甘甜、辛辣、油膩的食物。八、神經質症——他(她)會不會是個精神病患者?

△現象

神經質症是由心理作用所引起的精神或身體(或二者兼有)的一種比較固定的功能障礙,主要的病因是活動期肝炎以及精神、心理方麵的障礙。所謂由心理作用所引起的神經質症,即指由於精神的迷惑曲解、心理衝突和自我暗示等因素而形成的固定症狀。主要表現在嚴重影響正常生活的某種症狀,如失眠、社交恐怖、雜念恐怖、生殖器短小恐怖症、不潔恐怖症、體臭恐怖症等。而患者本人具有一種徹底擺脫症狀的強烈欲望。

神經質的患者多為男性,大多數發病年齡為16—28歲。他們的性格大多內向,誇大自己的弱點,有強烈的完善欲,較為理智,比一般人敏感。

神經質症的症狀繁多,有的人隻有一種症狀,有的人可兼有兩種或更多的症狀,當然,這些症狀都出自同一個原因——心理作用。由於它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社會生活,所以患者非常苦惱。

失眠是其中一種症狀,如果隻是偶然發生或者隻在短期內發生,這種失眠無需治療,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在失眠的當晚服用一次安眠藥。長期失眠使人苦惱至極,其原因不隻一種,有的是伴隨興奮而出現的精神障礙,這是極少數。有的是由於抑鬱症,為數不多,患者沒有神經質症必然會有內心衝突,沒有很強烈的治好的願望。長期失眠的患者,一般申訴入睡難,另外也有易醒、多夢、醒後再難入睡等,而且常伴有身心疲勞、反應遲鈍、注意力散亂、記憶力衰退、精力減弱等感覺。患者總認為身心疲勞等感覺是由於失眠而引起的,於是更加害怕失眠,甚至害怕夜晚的到來,因為隻要這夜沒有睡好,第二天就精神萎靡,反之又認為隻要睡好覺,一切都會好起來,身心疲勞,記憶衰退等其他症狀也都帶有明顯的主觀虛構性。

頭昏腦脹、思路不清也是神經質症狀常見的一種表現。他們常說自己頭上好象戴著一頂小帽子,腦子裏像是一鍋粥,混沌不清,有的則感到整個頭部有一種鈍痛。在學習時,這些症狀往往加重,影響了患者的學習信心。反過來,患者又擔心自己堅持學習會使病情加重。他們情緒低落,而又迫切要求醫生來檢查和治療,自己也采取種種辦法來解決,當努力終究無效時,便更加沮喪。這類患者在閱讀自己非常入迷的小說或觀看精彩的球賽和表演時,就完全忘記了自己的症狀,與常人無異,而過後又為自己的症狀而苦惱。

自卑感是許多神經質症患者所共有的。還有許多人僅有自卑感,而無其他明顯的神經質症狀。患者做什麼事情都無自信,總覺得自己的一切都低人一等,辦起事來也不想竭其所能,所以他們在別人眼裏似乎確實比常人差了一截。可是,事實上,他們一旦發揮了自己的能力,便足以證明他們的智力和能量絕不在別人之下。另一方麵,他們為自卑感而苦惱,正說明他們具有強烈的進取心,隻是因為要求自己過高而出現了自卑感。

性機能是因人而異的,而且常有變化,因此偶然出現夢遺等現象不足為怪,但有的人卻認為自己患了病,擔心自己的性機能出現了問題。越是這樣,其性機能越有可能不正常,使本人越為痛苦這類症狀叫作性神經官能症。頻繁的手淫有時會伴有疲勞感、記憶力減退、精力不濟等症狀,但正常人會對此加以節製,保持自然調節,實際上,很多人手淫次數很少超過每周兩次,不會引起過於疲勞,由此可見神經質症狀的心理作用很大。

男性生殖器短小恐怖也是經常見到的一種神經質症。患者執拗地認為自己的生殖器過於短小,並為此苦惱。其實,他們的生殖器並非特別短小,沒有超出正常的範圍,但他們很難從中解脫出來。他們往往要求使用男性激素和男科治療器械。

社交恐怖也是一種常見的神經質症,患者與人接觸時感到某種苦惱。在青年時代,幾乎人人都曾有過一段與人交往時的苦惱經曆。隨著閱曆漸豐和逐步的適應,這些社交障礙多能逐步消除。但有一部分青年卻將它們發展到赤麵恐怖、視線恐怖、異性恐怖等神經質症的症狀,十分苦惱,以致回避社交,回避與別人的接觸。赤麵恐怖患者總覺得臉紅是非常羞恥的事,總想掩飾自己的紅臉,不讓別人察覺,因而總是躲開人群,甚至用種種辦法使自己的紅臉得到其他的合理解釋。視線恐怖患者與人接觸交談時不知自己的眼睛看哪裏是好,又於克服自己的慌張,結果前言不搭後語,所答非所問。異性恐怖患者總躲著異性,躲不開時就不知所措,甚至連話也說不出來。

神經質症患者性格的複雜性,表現為並非單純的內向,而是厭惡自己的內向,竭力要轉為內向的反麵,因而引起了內心衝突,加深了苦惱。比如,僅有自卑感,不能稱為神經質症,隻有覺得自卑感,並同時為此而痛苦,才是真正的神經質症。

神經質症患者有一種強烈的完善欲,要求自己盡善盡美,表現為過分看重自己某種弱點或缺陷,並因此而痛苦。他們的心靈比一般人敏感,又被自卑感所支配,再加上不安的情緒,所以總是把與自己無關的事硬拉到自己身上,並作出對自己不利的解釋和判斷,盡管與事實完全不符,患者卻執迷不悟,無論怎樣勸說,總是拒不聽信。患者因症狀而苦惱萬分,但這種苦惱是患者主觀虛構出來的。

△危害

自卑使我們感到自己易於被他人拋棄,或有這樣的基本信念,即“如果沒有一種親密的關係,我們將很難快樂”那麼,我們會很自然地得出這樣的結論:他人將離棄我。這種念頭常迫使我們依附於與他人的關係中,不敢麵對可能會被他人拋棄的恐懼。

神經質患者常常草率地下結論,尤其當事情的發展趨勢對我們不利的時候,如,我們認定別人不喜歡我們,僅僅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他人喜歡我們。在“主觀臆斷”中,我們相信自己可以通過直覺知道別人的想法。

當我們陷入自卑的時候,我們對受騙、被利用的可能性更加敏感,我們開始認為他人並不真的關心我們,他們隻不過在假裝——他們是不可靠的朋友。我們不斷地在記憶中尋找自己曾經不被關心的證據。

我們需要對生活中麵臨的威脅、機遇以及前進路上的障礙有所把握,以便決定我們是否為之付出努力,當我們神經質發作的時候,我們的大腦經常做了這樣的結論:“做什麼都沒有用”,並一再暗示我們“世道艱難”,“投入的努力再大,也得不到回報”。從而認為,做什麼都徒勞無益,或認為事情太難,誰也幫不上忙,這會使我們放棄努力,變得極其消極。

強烈的情緒或情感,在神經過敏時,會誘使我們從某種角度思考問題,盡管我們知道自己是非理性的。問題在於,我們沒有努力用自己的理智戰勝情感。在情緒的強大作用下,我們常常會認為“我的感覺是這樣,我的感覺一定是正確的”。例如,因一件小事而受指責的時候,我們感到內疚,因此,把所有的過錯承擔起來,覺得自己是個壞人。想哭的時候,我們感覺一旦哭起來,就會像決堤的洪水一樣一發不可收拾。因此我們必須克製自己不哭。這種久而久之的壓抑顯然是會導致心理疾患的。

當我們用情感代替理性思維處理問題的時候,往往容易犯錯誤,因為我們的情感缺乏現實性和精確性。當神經質發作的時候,我們會認為自己必須做某些事情,必須按照某種方式生活,或必須擁有某些東西。例如“我得發財,否則我就不會快樂”。那麼,你便會陷入麻煩,正如12世紀以來,佛教徒一直認為:痛苦源於我們對物質的貪惡與欲望。我們對許多事情都存有貪欲;“我必須一直被他人所愛,我必須永不失敗;我必須證明我永遠不會喪失自控力”。十之八九,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的這種想法,但我們的情緒卻可以為我們提供線索。同樣,有時我們也要求別人“必須”:“別人必須對我很好,別人必須不向我說謊,不令我傷心”等等。我們的“必須”越強烈,我們遵從自己“必須”的傾向就越頑固。

如果一件事錯了,我們便認為任何事情都不對頭。我們的失敗感不斷增多,直到後來,我們認為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失敗的。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就會將挫折和失敗看作是永無止境的,做什麼都沒有用,事情總是這樣的。

神經質症患者,常常小題大作,隻顧自己的感受,甚至以自己的價值標準去衡量別人,以自己的生活準則要求別人。珍尼非常看重生日,經常會記得他人的生日,而她丈夫艾迪則並非如此。他喜歡意外地送些小禮物,製造浪漫。有一年,他忘記給珍尼送生日禮物,珍尼想:“他知道生日對我多麼重要,我從不忘記他的生日,而他竟然忘了我的生日;如果他愛我,他是不會忘記的。”事實上,艾迪並不知道珍尼那麼重視生日,因為她從未說過。

在關係治療中,艾迪對珍尼的沮喪非常驚訝,他說他的確給她買了禮物希望給她帶來驚喜,這表明他是關心她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經曆,人格特點,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各不相同。這種差異能夠成為我們成長或人際衝突的源泉。我們因他人與我們在思維與行為方式上的不同而輕視他人是對人際關係極為有害的。

△對策

神經質症狀是令人痛苦的,但對於這種痛苦,我們不應回避,既然無法解脫,還不如勇敢地去正視它、麵對它、並治療它。

治療此症,首先應該弄清其本質,這對於治療本病有極重要的作用,有些輕度患者甚至弄清了這種疾病的本質,就很快地痊愈了。

神經質症患者一般采取逃避痛苦的態度,比如社交恐怖的患者總想躲開眾人,或設法不讓別人發現自己的症狀。又如不潔恐怖患者,不願隨便接觸東西,或為一時的安慰而不停地洗手。采取這種態度,患者就永遠不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也永遠不能適應現實生活,相反,“忍受痛苦,為所欲為”,社交恐怖者要忍著恐懼與人接觸;不潔恐怖患者要堅持去打掃衛生;失眠恐怖患者要忍受失眠的痛苦,堅持白天準時聽課、做實驗。總之,無論感到多麼痛苦,神經質患者也要投入實際生活。如果患者自己實在難以做到,也可以在別人的指導下做到。有了這樣的體驗,患者就能覺悟自己的症狀實際上是自己主觀臆造的產物。

神經質症的症狀一旦固定,患者就很難立即將症狀去除。事實上,越想將症狀去除就越難去除,越想逃避就越加苦惱。所以出現症狀時,要順應自然,要把症狀當作平常的體驗,如果感到恐懼,就暫且維持恐懼的狀態,如果感到痛苦,也暫且忍受痛苦的折磨,努力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比如,在學習時心中出現雜念就不妨帶著雜念堅持學習,這樣就會不知不覺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如果奮力抗拒,堅決不讓雜念出現,反倒把注意力集中到雜念上,反而更加意識到雜念的存在。又如患失眠的人,如果勉強自己入睡,反倒更睡不著,但若聽任睡意自然來臨,就會因睡眠的本能而很快進入夢鄉。也就是說,對待種種神經質症,我們一方麵應該對自己的症狀和痛苦聽之任之,另一方麵要靠自己的上進心,努力去做自己該做的事,這就是“順應自然”。

另外,對神經質症的治療,要保持充實的生活,改變過度的內向化,培養外向性。神經質患者一般都過度注意自己的心身形象,雖然也想把注意力轉向外界,但往往難以做到。改變這種過度內向化的最佳方法,是帶著症狀逐漸地去做自己認為很難去做的事,有時甚至要逼迫自己去做,不是要等痛苦和不安消除以後才去做,而是帶著痛苦和不安去做,這樣就會在做事時增加信心,使痛苦減輕。相反,如果一遇到痛苦和不安就停止學習和工作,就隻能加重痛苦和不安。

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中,患有神經質症的人為數確實不少,對他們來說,治療自然很重要,然而重視精神健康,預防心理疾病也刻不容緩。

預防神經質症狀沒有什麼特殊的方法,主要是維護精神健康,即:理解現實並以積極的態度來對待現實,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社會適應能力;能正確地對待艱難的處境和精神壓力;關心他人,卓有成效地而且心情愉快地從事學習和工作,感到生活富有情趣,獨自沉思冥想時感到心境平靜。

要真正客觀地、正確地理解並非易事,因為客觀現實不一定符合我們的主觀願望,甚至有時與我們的願望完全相反,所以我們有時有意無意地片麵去看待現實,甚至躲避現實,否定現實。初涉人世的少男少女,在與異性接觸時,在當眾講話時,在參加演出時,可能會害臊或不自在,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毫不足怪。亦如一個人上了年紀,不管自己願不願意,總會變老的,白發和皺紋逐漸增多,眼睛越來越老花,體力也漸漸不支,這個現實往往與本人青春永駐的願望相反。盡管本人不願正視和承認,但現實卻無情地擺著,理解現實,並以積極的態度來對待現實,被列為精神健康的頭一條。如果我們看到了與主觀願望相反的客觀現實,就不敢正視,甚至采取消極逃避的態度,那豈不是“因噎廢食”了嗎?

一般的情緒不穩定並非都容易導致神經質症,隻有情緒色彩較濃而又難以抑製,認為自己不該動感情,這就引起心理衝突,才會出現神經質症的症狀。要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在情緒和行為方麵有一定的主宰能力,不易受到他人和環境的過多影響,比較有理智,具有辨明是非和利害關係以及控製自己行為的一定的能力。個性過分內向和情緒不穩定,這二者都比較容易引起適應不良。從年齡來看,神經質症患者將近四分之三是在16歲到28歲之間發病。這是因為這個年齡段最易出現適應不良。人到青春期後,體格和智能的發育基本成熟,自我意識開始增強,欲望的範圍急劇增大,但因為他們閱曆很淺,要適應外界事物並很快地作出處理的能力常常不足,因此,容易出現對各種事物的不滿,容易感到自我與外界的不和諧和對立,因而容易引起適應不良,並由此進一步發展為神經質症。這時,最好及時去心理谘詢門診或心理谘詢中心求助。

不完善恐怖起因在於完善欲的問題。除非自暴自棄,否則完善欲恐怕人皆有之。它促使人們上進,在學習和工作上盡量做出成績。但既有完善欲,就必然會有由於事物不可能盡善盡美而出現的自卑感。自卑感可以刺激我們更加努力。這是正常的心態,神經質症患者有一個特點,就是成為完善欲的俘虜。他們希望與人接觸時毫無生硬和不安,讀書時毫無雜念產生,腦子要永遠保持清醒,心情要永遠保持愉快,環境要永遠保持肅靜而無噪音……。總之,希望徹底的完善,但現實總是與其願望相違,結果陷入了完善的理想與不完善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之中。所以,完善欲要適度,不能做完善欲的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