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土地管理
黑龍江省位於中國東北邊陲,地理位置為北緯43°26′至53°34′,東經121°10′至135°05′。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南部與吉林省毗鄰,北部和東部隔黑龍江、烏蘇裏江與俄羅斯相望。全省土地總麵積45.5萬平方公裏(未含加格達奇區和鬆嶺區),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4.7%,居第六位。一九九四年行政區域劃分為11個地級市、3個地區、18個縣級市、50個縣,有1209個鄉(鎮)和68個市轄區。總人口3672萬人。
▓土地資源概況
黑龍江省地域遼闊,土地資源豐富。境內西北、北、東南三麵有大、小興安嶺和張廣才嶺、老爺嶺兩大山地,逶迤起伏,森林茂密;東北和西南部為三江、鬆嫩兩大平原,地勢平坦,沃野千裏。黑龍江、鬆花江、烏蘇裏江、綏芬河四大水係的大小河川縱橫交錯,湖泊、泡沼星羅棋布。以兩大山地、兩大平原為主體的地貌基本輪廓,形成農、林區相間,農林牧業相結合的用地格局。山地麵積約占全省土地總麵積的24.7%,丘陵占35.8%,平原占37.0%,水麵及其他占2.5%。土壤肥沃,黑土、黑鈣土、白漿土、草甸土等宜農土壤占全省土壤總麵積的43%,棕色針葉林土、暗棕壤占46%;風沙土、鹽堿土、沼澤土、泥炭土等占11%。全省處於溫帶至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在-5攝氏度和-4攝氏度之間,高於等於10攝氏度積溫1500—2800攝氏度,晝夜溫差大;年降水量為400—600毫米,且水熱同季。豐富的土地資源,優越的自然環境,具有發展工、農、林、牧、漁等業的得天獨厚的良好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黑龍江省進入了全麵土地開發的新時期,開發速度前所未有。從五十年代初開始,有計劃地采取移民建新村和新建、擴建國營農場、轉業官兵及下鄉知識青年支邊墾荒等形式,新建了近千個新村和100多個大型國營農牧場。經過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開發和建設,昔日的“北大荒”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煤炭、石油、木材、機械生產基地。耕地麵積比一九四九年擴大1倍,城鄉居民點和工礦、交通用地比一九四九年擴大了3倍。
一、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數量及分布
黑龍江省土地總麵積68222.6萬畝,其中: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等農業用地占全省土地總麵積的81.8%;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等非農用地占總麵積的3.4%;水域占總麵積的5.21%,未利用土地占9.6%。
(一)耕地。
共計17763.7萬畝(統計數為13362.5萬畝),占全省土地總麵積的26.0%。其中旱田16368.7萬畝,占耕地總麵積的92.2%;水田1179.8萬畝,占6.6%;水澆地48.2萬畝,占0.3%;菜地167.0萬畝,占0.9%。主要分布在鬆嫩平原的齊齊哈爾、綏化、鬆花江、哈爾濱和三江平原的佳木斯、牡丹江等市(地),合計占全省耕地總麵積的65.1%。大興安嶺地區耕地麵積最少,僅有59.7萬畝。省農場總局係統擁有耕地2900餘萬畝,約占全省耕地總麵積的21.8%。
(二)園地。
共計61.1萬畝,占土地總麵積近0.1%。其中果園42.4萬畝,占園地總麵積的69.4%;以種植藥材為主的其他園地及極少量桑園計18.7萬畝,占30.6%。全省三分之一強的園地分布在牡丹江、哈爾濱市所轄縣(市)的低山區;其餘各市(地)園地麵積極少,多者才五、六萬畝,少者僅近萬畝。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栽培技術的提高,果樹品種的改良和荒山、荒坡的開發利用,園地麵積呈增加趨勢。
(三)林地。
共計34317.3萬畝,占土地總麵積的50.3%。其中有林地31135.8萬畝,占林地總麵積的90.7%;灌木林地1128.1萬畝,占3.3%;疏林地540.8萬畝,占1.6%;未成林造林地912.7萬畝,占2.7%;跡地569.0萬畝,占1.6%;苗圃30.9萬畝,占0.1%。林地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張廣才嶺、老爺嶺兩大山地的大興安嶺、黑河、伊春、牡丹江等四個市(地),麵積均在4000萬畝以上,合計占全省林地總麵積的68.6%,占該地域土地總麵積的76.6%;大慶市林地麵積最少,僅占全省林地麵積的0.6%,占該市土地總麵積的6.5%。
(四)牧草地。
共計3666.0萬畝,占土地總麵積的5.4%。其中天然草地3628.7萬畝,占牧草地總麵積的99.0%;改良草地15.5萬畝,占0.4%;人工草地21.8萬畝,占0.6%。主要分布的鬆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小興安嶺的山間河穀階地。大慶市和齊齊哈爾市的牧草地最多,合計占全省牧草地總麵積的52.1%,占該地域土地總麵積的20.8%;其次為黑河、佳木斯、綏化三個市(地),合計占全省牧草地總麵積的36.9%。
(五)居民點及工礦用地。
共計1653.6萬畝,占土地總麵積的2.4%。其中城鎮用地296.7萬畝,占全省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總麵積的18.0%;農村居民點用地1125.1萬畝,占68.0%;獨立工礦用地163.1萬畝,占9.9%;特殊用地68.7萬畝,占4.1%。
(六)交通用地。
共計664.3萬畝,占土地總麵積的1.0%。其中農村道路用地所占比重最大,計523.3萬畝,占全省交通用地總麵積的78.8%;其次為公路用地73.8萬畝,占11.1%;鐵路用地66.1萬畝,占9.9%;民用機場和港口、碼頭用地最少,僅1.1萬畝,占近0.2%。
(七)水域。
共計3522.6萬畝,占土地總麵積的5.2%。其中河流水麵709.4萬畝,占水域總麵積的20.1%;湖泊水麵304.4萬畝,占8.6%;水庫水麵171.4萬畝,占4.9%;坑塘水麵412.8萬畝,占11.7%;葦地397.5萬畝,占11.3%;灘塗1073.9萬畝,占30.5%;溝渠用地365.5萬畝,占10.4%;水工建築物用地87.7萬畝,占2.5%。主要分布在大慶、齊齊哈爾、佳木斯、雞西等四個市,共計2096.2萬畝,占全省水域總麵積的59.5%;其次為鬆花江、綏化、哈爾濱、黑河等四個市(地)。
(八)未利用土地。
共計6574.0萬畝,占土地總麵積的9.6%。其中荒草地3360.1萬畝,占全省未利用土地總麵積的51.1%;鹽堿地24.9萬畝,占0.4%;沼澤地2996.9萬畝,占45.6%;沙地6.2萬畝,占0.1%;裸土地和裸岩、石礫地41.8萬畝,占0.6%;田坎及其他土地144.1萬畝,占2.2%。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小興安嶺的佳木斯、黑河兩市,計占全省未利用土地總麵積的42.1%。
二、土地資源特點
(一)土地總量和人均占有量多,土地自然生產力低。
全省耕地、林地麵積均居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首位,宜農荒地居第二位,牧草地居第七位,形成以農業為主體的土地利用特點。但受氣溫低、降水量分布不均等地理環境因素影響,全省按年均溫度和年均降水量計算的單位麵積生物生產量,低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具有巨大的增產潛力。九十年代以來,中共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糧食產量獲得大幅度增長。
(二)土地自然肥力高,土地質量日漸退化。
黑龍江省土壤肥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帶之一。全省耕地中有60%以上是土層厚、有機質含量高的黑土、黑鈣土、草甸土等土壤;林地中80%左右是肥力較高的暗棕壤,有機質含量普遍比南方一些省份的土壤高1—3%。但是有些地方由於對土地粗放經營,用養失調及水土流失等原因,土地肥力逐步下降,有機質含量由開墾初期的8—12%下降到5%左右。全省有近8000萬畝中低產田。
(三)農、林、牧區相對集中,各區域用地結構不盡合理。
農區主要分布在鬆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林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東部山區,牧區主要分布在鬆嫩平原西部的草原地帶。這一布局雖然有利於發揮土地資源優勢,集中進行長遠建設和集約化經營,提高土地利用綜合效益。但平原區墾殖率有的高達70%,而森林覆被率隻有5%,農田和牧場缺少林網的庇護;山區有的森林覆被率達70%以上,而分布於其中的大量宜農、宜牧土地尚未合理開發利用。
(四)荒地開發數量大,城鄉建設占用和因災棄耕地多。
據統計,一九四九——一九九三年,全省累計開墾荒地約9100多萬畝,同期因城鄉建設、農業結構調整及因災棄耕而減少的耕地麵積達4360萬畝,占開荒總麵積的47.5%。
(五)尚有一定數量的後備土地資源,但開發難度較大。
全省除尚有6574萬畝未利用土地外,還有水域用地中的荒水、灘塗1000餘萬畝。多分布在邊遠和交通不便的地方,開發難度較大,需投入較多資金。
三、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潛力
據一九九四年調查統計,全省有荒山、荒地、荒草、荒灘、荒水等“五荒”土地資源7367餘萬畝,占全省土地總麵積的10.4%。經適宜性評價,近期適宜農、林、牧、漁業生產的共計5764.5萬畝,占“五荒”總麵積的78.3%。其中宜農地2136.0萬畝,宜林地1876.5萬畝,宜牧地1546.5萬畝,宜漁地205.5萬畝。據測算,可開發耕地1495.2萬畝,林地(含園地)1782.0萬畝,牧業用地1237.5萬畝,漁業用地(含葦地)153.0萬畝。這些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必將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是實現中共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力爭從國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農村經濟的總量上再造一個黑龍江”奮鬥目標和建設農業強省的重要基礎條件。
▓土地管理特點及發展趨勢
黑龍江省土地管理工作起步早,經曆了從部門分散管理向全省土地、城鄉地政依法統一管理轉變的艱難曆程。一九五五年成立省人民委員會直屬的土地利用管理局,一九五八年改為廳屬局。一九八六年十月,組建黑龍江省土地管理局之後,艱苦創業,開拓進取,深化改革,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和技術管理手段,緊緊圍繞地方經濟建設開展土地管理工作,使全省的土地管理事業得到長足的發展和進步。
一、土地勘測調查,為開發北大荒提供設計藍圖
五十年代初,黑龍江省創建國營農場時,由於缺乏對荒地資源進行調查和規劃設計,致使有些農場因選址不當,造成巨大損失。為了有計劃地合理開發利用荒地資源,組織了三次全省性的荒地勘查和考察。一是一九五五——一九五八年,黑龍江省土地利用管理局集中力量開展全省荒地普查和移民墾荒建新村的規劃工作。查清全省宜農荒地麵積為11351.1萬畝,並以縣、市為單位編製了荒地資源分布圖、麵積統計表和荒地調查報告,首次為國家編製開荒計劃和規劃提供了基礎資料。先後在甘南、北安、鐵力、蘿北等29個縣(市)規劃移民墾荒新村439個,規劃麵積860萬畝,並為部分新建、擴建農場測繪了大比例尺地形圖。一九五八年,為適應10萬轉業官兵奔赴三江平原墾荒建場的需要,黑龍江省土地利用管理局組建航測總隊,采用航攝像片平麵圖進行土地勘測,當年完成三江平原地區的1∶2.5萬地形圖測繪任務。二是一九六一——一九六二年,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組織省農業廳土地勘測隊會同各市(地)、縣對全省荒地進行了複查。查清全省荒地麵積為10363.8萬畝,彙編了荒地資源圖集,為部隊、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在六十年代興辦農副生產基地、青年點、戰備點和有計劃墾荒提供了依據。三是一九七三——一九七七年,為落實國務院提出的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要準備開荒的指示,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組織省土地勘測隊會同中國科學院北京地理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省直有關部門等18個單位,在全省開展荒地資源科學考察。經考察,對全省7147萬畝宜農荒地進行質量評價,為合理開發土地資源提供了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