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事業機構及社團(1 / 3)

土地管理事業機構及社團

一九八六年國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以後,各類相關的土地管理事業機構及社會團體相繼建立。

▓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

一、背景與職責

為了保證土地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經國務院批準,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於一九八七年初正式組建。

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以下簡稱規劃院),是國家土地管理局直屬的技術性事業機構。主要承擔土地管理過程中技術性工作和科研任務,為土地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技術服務和技術保證。其主要職責是:

1.承擔國家有關土地管理的方針、政策、法規及製度製定的前期調研任務;

2.負責開展土地經濟、土地估價、土地市場宏觀調控等方麵理論和應用技術的研究;

3.在國家土地管理局領導下,建立全國土地信息係統,負責該係統總體規劃方案的編製及有關技術開發和技術管理工作;

4.負責國內外土地科技情報信息的搜集、整理研究與交流;

5.承擔全國土地資源利用狀況的調查和動態監測中的技術性工作,以及高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和推廣;

6.承擔全國城鄉地籍調查及地籍管理中的技術性工作;

7.承擔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區域土地利用規劃,以及專項規劃的編製工作;

8.開展國內外土地科學技術合作、交流,對土地科技人員進行培訓;

9.受局委托,編製有關技術規程;

10.承接有關部門委托的生產性任務;

11.完成國家土地管理局交辦的其他任務。

二、機構建設與隊伍建設

建院初期,院內下設四個管理部門和七個業務所(中心),管理部門有:辦公室、黨委辦公室、人事處、業務處;業務所(中心)有:地籍所、土地利用所、土地遙感製圖所、土地信息中心、土地經濟所、土地科技情報所、《中國土地》編輯部。隨著土地管理事業的發展,土地科技工作業務麵的逐步拓寬,機構的職能也得到了調整,機構的規模也逐步擴大。經過八年的發展、完善,該院現已初具規模,院下設的機構所已由原來的11個,發展到15個。業務覆蓋麵已基本囊括了土地管理的方方麵麵。機構設置如下圖:

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的發展過程,可大致概括為二個階段,即初創階段和全麵發展階段。

前三年是規劃院的初創階段,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組建機構,選調人員,逐步開展業務工作。

建院初期,規劃院連基本的辦公條件都不具備,無論是辦公用房,還是專業人員、儀器設備,一切都是從零開始。麵對這一切,院籌建班子在國家土地管理局黨組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發揚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努力開拓進取,使籌建工作向著預期的目標穩步發展。

如果說國家土地管理局的成立是國家經濟體製改革向縱深發展的需要,那麼,土地勘測規劃院的成立也正是為了滿足土地管理工作開展的急需。當時,全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工作已全麵展開;土地登記,地籍調查試點工作已經開始;土地使用製度改革工作也已擺上議事日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工作也將開展。形勢的發展要求土地科技工作必須盡快跟上。針對這一情況,規劃院領導班子,認真貫徹“邊組建,邊開展業務工作”的指導方針,堅持機構組建與業務工作開展同步進行。在技術力量、業務經費都未到位情況下,組建當年就開展各類業務工作15項。

經過三年多時間的籌建,規劃院的基本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專業技術隊伍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素質上,都有了明顯的增加和提高;並配備了一定數量的儀器、設備,整體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有了明顯的增強。建院初期由於受條件所限,隻能開展一些自身條件允許、又是急需的工作,一些關係到土地管理事業長遠發展的、較大型的、基礎性的研究課題都無力開展。自一九九○年開始,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進入了一個全麵發展的新階段。這一階段工作的主要特點是:全麵拓寬業務工作麵,加速科技隊伍素質的提高,深化業務管理製度改革。

土地科技工作的開展,促進了土地管理事業的發展,而土地管理工作的深化,又向土地科技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麵對國家經濟體製和科技體製改革工作不斷深化的新形勢和土地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規劃院領導班子,在認真學習有關文件精神的基礎上,積極組織有關人員走出去,調查、了解各兄弟院、所在科技管理體製改革方麵的經驗和做法,再結合規劃院自身的實際,製定了《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業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經國家土地管理局批準下發試行。按照該《辦法》的規定,院內的技術工作和科研項目,全麵實行了技術經濟承包責任製,實現了項目的分類管理和量化管理。建立以任務承包、經費包幹、單項核算、節餘提成、有獎有罰為內容的管理機製。盡管這些措施在某些方麵還存在著不足,但總的看,這一《辦法》的出台對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質量,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為院實施全方位改革積累了經驗。在深化業務管理改革的同時,院內其他各項管理製度也得以建立和完善,為院的穩步發展提供了保證。

增強科技隊伍的素質,是提高科技機構自身活力、競爭力的根本性措施。在計劃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新形勢下,規劃院領導班子清醒地意識到,要想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站住腳,擔負起土地科技研究、科技開發的重任,必須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隊伍。因此,下大力氣狠抓科技人才的培養,已成為規劃院曆屆領導班子的既定方針。除鼓勵廣大科技人員在職自學、在工作中邊幹邊學和開展內部培訓外,還積極創造條件,選派一部分技術骨幹脫產培訓。據不完全統計,派往國外參加進修和培訓的就有20餘人次;國內外參加脫產培訓的人員總數約有40餘人次。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規劃院的科技隊伍狀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人員編製總數已由最初的100人發展為180人,技術人員專業門類達40餘種。截止到一九九四年底,科技人員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17人,具有中級專業技術職稱的有62人;博士生3人,碩士生21人。雖然經曆了幾次機構調整,為上級機關和各兄弟單位輸送了成批的技術骨幹和專業人才,但院整體的技術實力仍有明顯增強,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已成為土地管理戰線一支不可缺少的技術力量。

與此同時,在國家土地管理局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規劃院克服了經費緊張、條件差等實際困難,堅持統籌安排、保證重點、逐步配套的原則,購進了大量的儀器、設備,已配備了3台SUN工作站,各種型號微機、數字化儀、繪圖儀近50餘台,還配備了遙感影像放大係統,圖像處理係統和各類測量儀器等。已有儀器設備資產總值約600餘萬元。全院擁有的技術手段,已基本可以滿足土地科技工作開展的需要。

三、業績與成果

在國家土地管理局的關懷支持下和全院職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在較短的時間內克服了種種不利因素,不僅完成了機構組設、人員調配、製度建設,還配合土地管理工作的開展,完成了大量的技術性工作和科研任務。整個業務工作的開展,經曆了一個由點到麵、由近到遠、逐步拓寬的過程。據統計,建院八年累計完成計劃內項目100餘項,其中,研究性項目30餘項,有10項成果獲部(局)級科技進步獎和科技成果獎;完成的技術指導、專題調研性項目約70餘項。此外,還完成了大量的計劃外任務。撰寫各種科研報告、學術論文達500餘篇,其中部分論文已在國內、處刊物上發表,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全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工作,是根據國務院國發[1984]70號文的要求而開展的。這項工作於一九八四年下半年就開始了,土地規劃院自一九八七年一組建,就擔負起該項調查工作的技術指導、檢查驗收和技術培訓等工作。在工作過程中,針對實際工作需要,還開展一些專題性研究課題,其中,“利用詳查成果建立農村地籍技術方法研究”項目,獲國家土地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起草了省級、地市級詳查彙總技術規程;技術指導的足跡遍及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40多個地、市、州,400多個縣、市、旗;舉辦全國性培訓班、參加各省舉辦的培訓班講課,培訓技術骨幹約1000餘人;提交的各類報告、論文100餘篇。

地籍調查方麵的工作重點,主要放在技術規程的製定、規範化試點和技術指導上。參與了“城鎮地籍調查技術規程”、“城鎮土地定級規程”、“農地分等定級”、“土地登記規則”及“建設項目用地勘界技術規程”等的擬訂工作。完成了“城鎮地籍技術標準化研究”及“土地登記規範化的研究”等研究任務。技術指導工作也遍及全國,提交了大量的文字報告,解決了一係列技術難題。其中,“石家莊市利用三種不同方法進行地籍調查精度分析”,獲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調查成果一等獎;“城鎮地籍調查檢查驗收辦法”榮獲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調查成果二等獎;同時承擔了國家級13個地籍調查試點城鎮的檢查驗收工作;舉辦和參加各種類型培訓班,編寫專業技術培訓教材,培訓出大批的專業技術骨幹。為保證地籍調查工作的順利開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土地利用方麵,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其中,“中國土地的人中承載力研究”課題,是受UNDP和國家科委委托,由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與FAO合作承擔的研究項目,也是規劃院建院以來承接的最大的研究課題。該項目曆時六年,完成了全部研究工作,其成果受到有關方麵專家的好評。這項成果的完成,對進一步開展土地生產潛力研究,編製土地利用規劃,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黃淮海平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我國農村建房用地規律及發展趨勢預測方法的研究”二項研究成果,分別獲國家土地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獎和局科技進步三等獎;“全國待開發土地資源的調查研究”和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三北’防護林遙感調查”的子課題——“新疆‘三北’防護林土地遙感調查”二項研究成果,也分別獲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除此以外,還參與了“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的編製”工作;承擔了“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技術規程”的編寫任務;並負責對縣、市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製工作進行技術指導;同時,受地方土地管理部門委托,先後完成了河北阜城、湖南麻陽、浙江寧波、福建龍岩等市、縣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製工作。其中,河北阜城和湖南麻陽二項成果均獲國家土地管理局土地利用優秀成果二等獎。

在現代新技術應用研究方麵,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利用計算機等現代新技術,對土地進行科學管理,是土地管理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是事業發展的需要。這方麵的主要成果有:“微機在土地詳查中的應用研究”“縣級區域信息係統規範化研究”和“掃描數字化圖形處理係統研究”等。前二項成果分別榮獲國家土地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農業部優秀成果三等獎,有的成果已在部分地區推廣應用;此外,還受國家土地管理局委托,編製“國家土地管理局土地信息係統總體方案”(征求意見稿)。在遙感技術應用方麵,“全國土地利用和農作物布局遙感動態監測方法研究”獲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農業部優秀科技成果二等獎;“我國南方稻區水稻長勢及估產研究”課題,獲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農業部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還完成“棉花種植麵積的監測研究”課題。此外,“航天遙感資料在土地調查與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的應用研究”項目,也在進行之中。

在土地經濟和土地估價方麵,規劃院緊緊圍繞著土地使用製度改革和土地市場的建立,開展了一係列的專題研究。主要成果有:“國外土地製度比較研究”、“農村土地使用製度改革研究”、“不動產估價的理論研究”、“我國土地估價理論與方法研究”等,為中國的土地使用製度改革和土地評估,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其中,“國外土地製度比較研究”項目,獲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在開展項目研究的同時,還配合國家土地管理局有關部門,進行了一係列的專題調查、技術規程修訂和技術培訓工作,如:“集體股份合作製中的土地問題的調研”、“地價調控與管理措施調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房地關係及其管理體製調研”等等。撰寫各類報告、論文110餘篇,其中一篇論文榮獲國家土地管理局優秀論文一等獎;一篇調查報告榮獲三等獎。部分論文已在有關刊物上發表。同期,參加各類培訓班講課達30餘人次。

在土地科技情報和對外科技交流方麵,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民國時期土地管理製度資料整理研究”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委托,由規劃院與人民大學合作完成的研究課題,該項研究通過對民國時期土地管理製度資料的整理、研究,為現今的土地使用製度改革提供了參考,此成果獲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完成的“科技進步獎計算機管理係統”開發成果,也已被國家土地管理局宣教司實際應用。建院八年來,在有關專業人員的努力下,共編譯出版外文資料達115萬多字;編輯內部發行刊物32期;編印文件、法規彙編約25萬多字。

為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在開展業務工作的同時,規劃院十分注重與國外同行的交往。已與美國、俄羅斯、德國、日本、香港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業務聯係。在國家土地管理局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圓滿完成了曆次組團出訪和來訪接待任務。

四、經驗與體會

經過八年的艱苦創業,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成為土地管理戰線上一支不可缺少的技術力量。創業所取得的成果是令人鼓舞的,但創業的過程確是艱辛的。認真總結這一段曆史,可以為土地科技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許多有借鑒意義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土地科技工作的開展,必須緊緊圍繞土地管理的中心任務,為土地管理提供技術服務、技術保證,作為開展土地科技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是國家土地管理局下屬的國家級土地科技機構,其任務就是完成土地管理過程中的技術性工作和科研任務。土地管理的中心任務就是土地科技工作的主戰場,失去這一主導方向,就等於失去土地科技隊伍所具有的優勢和專長,也就失去存在的意義。

(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已被實踐證實的科學論斷。現代化的土地管理,同樣也必須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之上。如:土地資源的調查、土地的開發利用、土地政策法規的製定等等,都是以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和理論研究為先導。土地管理工作要上新台階,土地科技工作必須要先行。隻有加速土地科技工作的發展,努力做好超前性研究,土地科技工作才會真正具有生命力,才能保證土地管理事業逐步、高速的發展。

(三)加強科技協作,促進內外聯合,是加速土地科技工作發展,保證各項任務完成的重要途徑。土地科學是涉及多領域、多門類、多學科的新興學科,土地規劃院也是一支新組建的科技隊伍,不論從機構規模上,還是人員素質上、以及開展工作的條件上,都遠不適應土地管理事業蓬勃發展的需要。土地管理工作又是一項龐大的係統工程,麵廣、量大,僅靠土地規劃院本身的力量是難以勝任的。為此,采用內外結合的方式,與有關院、校,有關省、市的土地科技部門開展合作,有針對性地解決一些技術難題。這樣,既利用了外部的技術力量和經費,彌補了自身技術力量和經費的不足,又滿足了土地管理工作的急需,也鍛煉了自身隊伍,增長了才幹,積累了經驗。實踐證明,這是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土地科技工作發展的必由之路。

(四)加強土地科技隊伍建設,全麵提高科技人員的素質,是做好土地科技工作的關鍵。科技隊伍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專業技術隊伍素質的高低和技術手段的先進程度。而人員的素質則更為重要。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化,技術市場的競爭也日益激烈。技術市場的競爭是一場實力的競爭,而實力則是技術機構整體業務素質的體現。建立一套有效的人才管理機製,促進科技人員素質的提高,增強整體實力,是科技隊伍能否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因此,從規劃院組建伊始,院領導班子就注重抓技術幹部的培養。采取請進來,派出去,在幹中學,在學中幹等多種形式,培養出一批有實際工作能力的科技人員,並在土地科技事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地產谘詢評估中心

一、宗旨與業務範圍

一九九二年八月,經中央機構編製委員會批準,中國地產谘詢中心正式成立。一九九四年十二月更名為中國地產谘詢評估中心。值此,中國大陸第一家全國性的專為地產業提供谘詢服務的中介機構宣告誕生。正如國家土地管理局王先進局長在地產中心成立的新聞發布會上講話指出的:中國地產中心的成立既是適應土地批租製度的要求,也是這一製度改革的必然產物,表明中國土地使用製度已進入了規範運轉的階段。

肩負這樣的曆史使命,地產中心成立伊始,一直遵循優質服務、恪守信譽、客觀公正、積極開拓的宗旨,堅持以信譽求生存,以效益求發展的指導方針,竭誠為中外客戶服務。

地產中心作為自收自支的全民所有製事業單位,實行獨立核算、自主經營,並逐步向企業化管理過渡。其業務範圍包括:

1.為各級政府確定基準地價、標定地價和出讓底價進行評估,提供建設用地谘詢服務;

2.協助政府主管部門研究和測算全國或地區的地價指數;

3.接受委托承擔中央企業股份製改造及境內外上市企業的土地資產評估;地方企業境外上市的土地資產評估;國有大中型企業清產核資中的土地資產評估、開發區和旅遊度假區等的土地價格評估等等;

4.接受委托承擔其他國有資產評估;進行地產交易和地價評估人員培訓;

5.開展地產學術交流及地產市場方麵的研究;提供國內外地產信息、資料、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