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知識篇(5)(2 / 3)

當然這隻是一個故事,一個頗有些誇張的故事,而且是筆者很多年前聽過的一個故事。在當今世界,縱使你已離開學校,在社會上做事,不再需要考試和深造,卻在漫長的一年裏竟然讀不夠一本書,這無論如何是無法想像的,也是不可能的。因為當今世界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更新更加迅速,對廣博知識的要求更高,同時獲取知識的渠道與場合更多——除了在大、中學校上學,在社會所辦各種機構培訓,去圖書館借書、去書店買書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報刊、電視、電台、網絡、手機、MP3等來獲得知識。難怪我上次去一家出版社辦事,人家編輯送我幾本著作,我捧著一大摞書搭公共汽車,搭地鐵,周圍的人都用很異樣、很陌生的眼光看著我。也許這並不等於他們不學習,隻是他們學習的主要方式已不再是傳統的看書,而是在網絡、電視、報刊……上。

但不管怎麼樣,我總覺得,看書還是應該、而且當然是學習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我始終認為,任何東西都永遠代替不了書籍。一則,書籍的內容、體係更條理、係統、完整;二則,書籍傳播得更廣泛、深入、久遠;三則,書籍更方便攜帶、閱讀、收藏;四則,作為最傳統的學習工具,書籍給人以特定的沉靜感,營造出的學習氛圍是其他媒介無法比擬的。

當今是信息時代,知識更新得非常快,老化得也非常快。若不重視學習、加強學習,勤於學習、善於學習,與時俱進、及時“充電”,你的知識結構就很容易老化、陳舊,你原來所學的知識就根本用不到你現在所從事的工作、職業或者深造的專業上,那你就不能適應你的職業或專業,成了落後之人,自然你就可能被時代所淘汰。我們如果一直憑借自己陳舊的知識和經驗來看待現今世界的發展,結果必定要遭至失敗。

在現代社會,如果不懂得更新知識,不懂得重新學習,不懂得接受新的觀念,他的思維將一直被陳舊的知識所影響;特別是在網絡時代,人們談起網絡,他聽不明白,甚至不會上網,不會運用網絡來改變、提升自己,那他一定會被社會所拋棄、所淘汰。這種人知識陳舊、落伍,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潮流,因此這種人一定會被淘汰。比如說,你的朋友調動了工作,換了單位甚至城市,於是電話、手機、住址都變了,要是他沒有及時告訴你,過了一、兩年你有什麼事要找他,卻發現通過常規路子找不到,這時你難道不會運用網絡手段嗎?他的E-MAIL、MSN、QQ應該沒變吧?他有博客、個人網頁、公司介紹吧?網上有他的相關信息、廣告、報道、文章、帖子吧?你難道不會通過百度、穀歌、新浪、搜狐……檢索一下他的名字?根據聯合國新標準,不懂電腦基本操作者就算文盲。

信息時代是信息產業發展的產物。新事物創造了新時代,新時代又發展了新事物,新事物的出現又預示著新機會的來臨。有的人身體進入了信息時代,可思想觀念沒有進入信息時代,知識陳舊、反映遲鈍,認為過去抓住的機會可以應付一輩子,卻不知新事物具有創新式的摧毀力,它必定要摧毀舊有的營銷模式,取代過去被稱之為機會的事物。過去牛車是交通工具,現在是汽車和飛機,有誰還願意坐牛車去世界旅遊呢?速度和效率太低了!隻有那些墨守成規的人,才會在窩棚裏住一輩子,不去嚐試一下樓房。

現實生活中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感受:你特別愛聽某某人講的話,總是聽不夠。這就表示人家勤於學習,知識更新得快,口若懸河、旁征博引的背後是學識淵博。這樣的人,因學識而自信,因自信而流暢,總有新故事、新視點、新想法讓你耳目一新;而你缺乏“充電”,知識開始不夠用,跟人談話時“料”不多,也無法提出什麼新觀點來,自然缺乏聽眾。

不斷更新知識的人,總保持著一種非常豐富、獨特的人格魅力。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地讓人產生信任感,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圈子的中心人物。人們總是覺得跟他談話時有如沐春風的感覺,能夠從他那裏學到很多新東西。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聽的就是這些人的精彩話話。知識陳舊的人,往往自滿於他過去曾有過一點知識,往往是經過高等教育的,比較自信,離開校園後最初發現自己的知識在社會上似乎還夠用,就安心吃起了“老本”,卻不知道其實已經很有限了。以前學的東西可以贏得別人的尊敬,但是專業本身並沒有用,因為變化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