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土地管理
河南省位於中國中東部,自南而北跨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分屬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全省中北部地處黃河中下遊,黃河南北大約各占全省總土地麵積的六分之五和六分之一。全境處於北緯31°39′—36°39′和東經110°39′—116°39′之間。總土地麵積16.7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的1.74%。河南東鄰山東、安徽,北接河北,西與山西、陝西毗連,南和湖北接壤。
▓土地資源概況
一、地形地貌
全省大致分為西南部山地丘陵地區和東北部平原地區。西部地貌以山地為主體,由西往東漸低;南部山地屬東西走向,山勢南高北低,該地區地貌類型複雜,中山、低山交錯,丘陵與山間小盆地並存,為農、林、牧業的綜合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因山地坡陡穀深,水土流失明顯,耕地不足,種植業發展受到限製;東部平原地區,屬於黃淮海平原的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京廣線以東和大別山以北。該地區除山前地為洪積平原以外,均為衝積平原,麵積占全省總麵積的49%,其中以黃河衝積扇為主體,該主體麵積占東部平原總麵積的75%。東部平原地勢坦蕩,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地下水資源豐富,是河南省主要糧食產區。
二、土壤
河南省土壤共分為7個土綱,11個亞綱,17個土類,44個亞類,131個土屬和441個土種。在水平帶分布上,從北向南為褐土—黃褐土—黃棕壤;在垂直帶譜上,豫南山地從下到上為黃褐土—黃棕壤—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北部山地為褐土—淋溶褐土—山地棕壤—山草草甸土。黃棕壤是亞熱帶林木,特別是境內茶樹、油桐、油茶等經濟林木的適應性土壤;棕壤是西部山地的林地土壤;褐土是黃土丘陵區、西部山區和太行山山前丘崗地帶的主要耕作土壤;其他土類為非地帶性土壤,其中潮土主要分布在東部平原地區,是省內分布麵積最大的土類,這部分土類除粗沙土以外均已墾為農田,是省內最重要的耕作土壤。砂薑黑土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和南陽盆地相對低窪的地區,也是麵積較大的一種耕作土壤,此種土壤土質粘重,水分物理性狀較差,但有機質含量較高,有較大的潛在肥力。在潮土區的黃河沿岸,背河窪地和其他局部低窪地區鹽堿土分布較廣,經過長期治理麵積大為縮小。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河穀平原和衝地,屬高產土壤。
三、土地結構
河南省山地麵積為3.8萬平方公裏,占全省土地總麵積的22.8%;丘陵麵積為2.2萬平方公裏,占全省土地總麵積的13.2%;平原麵積10.7萬平方公裏,占全省土地總麵積的64%。
山地、丘陵和平原土地結構的適當搭配,特別是平原土地所占麵積比重很大,加上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為河南省農業生產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資源基礎。同時,土地資源的區域配置也十分優越。全省一九九五年有耕地、林地、牧地比例為2.8∶1∶0.23,大體與本省宜耕、宜林、宜牧土地資源比例2.7∶1.1∶0.4相符。
四、土地利用特點
(一)耕地資源總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河南省耕地麵積占全國耕地總麵積的7.2%,僅次於黑龍江省,居全國第二位。但河南人口多,一九九五年已達9000萬,特別是農村人口多。據統計,一九九○年河南省人均耕地隻有1.2畝,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5%。
(二)宜耕地資源利用較充分,宜林、宜牧地利用程度則偏低。
首先在各種土地利用類型中,耕地已得到較為充分利用,再墾資源十分有限,已出現毀林、毀草、開荒等超開發現象。其次,全省耕地平均複種指數一九九○年已達172.8%,五年來複種指數提高更快。一九九○年耕地麵積較一九八五年減少150萬畝,而農作物播種麵積卻增加了306萬畝。在林業用地中,有林地麵積僅占70%,現有林地相當部分密度不夠。作為放牧利用的荒山草地覆蓋率很低,產草量少,載畜量偏低;有些草場已出現過度放牧現象。境內對水域的利用程度也十分低下,全省水域麵積1866.75萬畝,但可供養殖的水域尚不到一半,而已經利用的僅占可養殖水麵的13%,且平均產量隻有每公頃647公斤。
(三)土地利用區域差異明顯。
由於受地形條件和氣候條件的影響,河南土地利用具有明顯的南北差異和東西差異。
全省境內大體以200米等高線為平原與山區的分界,東部平原主要以耕作業為主,林地呈零星分布,主要是河道、交通防護林、四旁植樹、農田林網等類型。西部山地除盆地、河穀平地、黃土塬台地等土地類型外,其餘多為山坡、草地和林地。從土地利用程度來看,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洪積平原耕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最高,而洪淮河兩岸耕作較為粗放,山區坡耕地更是廣種薄收。
(四)土地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
1.農用土地的開發利用不適應經濟發展和日益增長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全省耕地由於受水資源條件、土壤質地等因素製約仍有30%以上的耕地屬低產田。加之多數農田設施不配套和年久失修不能有效抵禦頻繁發生的旱澇災害,使現有中高產田的利用也很不充分。據測算,全省耕地的平均生產能力隻有其可能潛力的45%左右。同時,林業、牧業用地和水麵利用水平較低,大部分處於粗放低效利用的狀態。
2.丘陵山區土地開發利用不當,水土流失嚴重。全省水土流失麵積3.2萬平方公裏,占丘陵山區的36%。廣大平原地區的農田防禦係統薄弱,大部黃泛區林木覆蓋率低。加之大麵積毀林開墾致使土地沙化嚴重,生態係統遭到破壞。此外,隨著大中城市的盲目擴大和小城鎮的不斷興起發展,城市近郊土地廢水汙染日益嚴重。全省土地有機質含量小於1%的就有6800.05畝,大部分耕地存在著地力下降的趨勢。
3.非農業建設浪費土地嚴重。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四十年來,河南省各項非農業建設用地平均每年占用全省耕地近90萬畝,相當於河南一個中等縣的耕地麵積。隨著土地管理工作的加強,盡管占用耕地的總規模逐年下降,但數量依然較大,加劇了全省耕地緊缺的形勢。同時,土地浪費也相當嚴重。一是城鄉居民建設用地規模過大,“七五”期間城鎮用地平均每年增加11.9萬畝,多數城鎮規劃失控,突破規模;農村居民點新占土地增加過猛而村內大量空閑地未被利用。二是城鎮建築容積率低,外延規模大,集約功能差。三是鄉鎮企業缺乏統一合理規劃,違法批地,非法用地現象突出。
▓土地管理特點及發展趨勢
河南省土地管理局雖然建局較早,機構相對健全,但由於規格低,發揮職能作用較晚,土地管理工作與全國相比相對滯後。一九九四年省土地管理局由副廳級升為正廳級,並列為省政府一級機構,領導班子得到加強,內設機構進一步健全。一九九五年全省17個市、地的土地管理部門在機構改革中,均作為一級局列入了政府組成部分。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了土地統一管理體製,為確保土地管理職能到位提供了組織保障。河南省土地管理局組建初期,全省麵臨著農業基礎地位薄弱,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後備資源不足,其次,重工輕農、土地浪費和違法用地現象突出的省情。針對這些嚴峻的形勢,新組建的土地管理局堅定地確立了“以保護耕地為主”的戰略指導思想。九年來河南省土地管理局在中共省委、省政府和國家土地管理局的領導下,不斷探索,大膽創新,土地管理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一、土地管理工作特點
河南省土地管理局自一九八七年組建以來,始終以保護耕地為著眼點,以土地使用製度改革為突破口,狠抓了土地管理基礎業務建設,使土地管理工作形成了“以點突破,重基礎建設,保全麵工作”的鮮明的土地管理工作特點。
(一)點上突破,抓點帶麵,全麵推進土地使用製度改革。
河南是一個農業大省,地處內陸,經濟發展滯後,思想觀念陳舊。河南省的土地使用製度改革工作從困難中起步,在曲折中發展,經曆了由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到鄉鎮企業用地有償使用,由城鎮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到攤位的出租、出讓的過程,走出了一條由點到麵,點麵結合,典型引路,四麵輻射的地改之路。
土地使用製度改革就是突出政府對土地供應的壟斷,改變土地使用權無償、無限期、無流動狀態。其根本任務,是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土地使用權出讓製度,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地產市場,以推進土地資源的合理使用。
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製下,人們隻把土地作為一種資源對待,單純依靠行政手段來配置,不會按經濟規律和市場手段來配置土地資源,致使土地使用權不能向社會效益好、經濟效益高的單位流動,導致城鎮土地利用率低,經濟效益差,政府應從土地上獲得的收益大量流失。針對這一狀況,河南省以土地使用製度改革為突破口,從宣傳入手,把宣傳的重點、攻堅的方向確定在各級政府和領導幹部身上。一是創辦土地政務信息刊物,將土地工作的國策、國情、省情持續不斷、準時高質地向省委、省政府呈報。結合省情適當提出土地管理部門的工作方法和意見,使主要領導形成“土管”工作重要的心態意識。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八日,河南省人大常委會作出調整已下放三年之久的土地審批權的決定。就是土地管理部門紮實工作、長期堅持宣傳領導的結果。二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借“6.25”土地日等重大節日或有利時機,運用各種宣傳媒介,采取多樣化形式,進行由點到片,由片到麵的強化宣傳。努力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全省還組織省電台、電視台、河南日報社等新聞單位的記者組成報道組,開展了土地管理係列報道活動,對土地焦點問題及違法案件進行公開曝光,使全省逐步形成了強大的護法保地氣氛。在此基礎上,河南省又從清理整頓土地隱形市場入手,堵舊路開新道,逐步把用地行為納入法製化軌道。據統計,到一九九五年底,全省已有17個市地的100多個縣(市),實行了土地使用權出讓的供地方式,共出讓土地6640幅,麵積37931.55畝,收取土地出讓金13.56億元,其中為政府提供土地純收益8.48億元。
一九九二年六月河南省方城縣在全省率先敲響了國有土地拍賣的第一錘。不到四年間,豫南光山、豫北長恒、豫西靈寶、豫東蘭考、豫中許昌等地都舉行了國有土地使用權拍賣,形成了輻射全省的地改熱潮。中州重鎮許昌曾創下了每畝200萬元的全省紀錄。河南省還根據山脈、丘陵分布較廣的特點,發動農民群眾競買開發“四荒”(荒山、荒坡、荒水、荒灘)。平頂山的魯山、葉縣率先進行“四荒”拍賣,一九九五年僅平頂山就拍賣“四荒”67萬畝,多數“四荒”地已顯綠見效。農民楊華超購買承包的350畝荒山,栽種果樹近萬株,還建有養豬廠、養魚池、苗圃等,形成了種植、飼養、加工一體化,集約經營規模化,發揮效益綜合化,生態保護良性化的“農民山莊”新格局。
為進一步深化土地使用製度改革,培育和規範地產市場,河南省從一九九一年開始采用常規工作方法進行縣級試點,一九九二年開始改革作業手段,引進省內外高校及科研部門的先進設備開展城鎮土地定級估價。提高了速度,保證了質量,截止一九九五年底全省17個地級市和行署所在市及102個縣(市)已完成了城鎮土地定級估價任務。全省有90個市、地、縣的土地管理部門成立了土地估價機構,並獲得了B級估價資格。